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业实践》课程的探索
2022-03-24聂晨
聂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这五育发展融合的新阶段,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1]。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2],在第六部分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该文件进一步体现了高校需要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4]。下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实践》本科课程打造精品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为案例,探索当前形势下,从建设目标、建设难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效果方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有机融合。
1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业实践》课程的目标
北航《创业实践》本科课程,是公共管理学院为响应教育部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要求开设的。该课程在考核过程中不仅关注创新创业理论,更聚焦学生小组校园微型创业项目的实践情况。
在经历了四轮授课后,《创业实践》课程开始尝试在“五育”结合背景下,大力发掘、精心打造和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即该课程在讲授劳动知识和开展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考虑以思政劳动教育[5]与专业劳动教育[6]为重要抓手,最终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具体目标如下:
1.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与创业实践相关的劳动知识
在宏观上,讲授与创新创业关联的劳动力市场现状、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安全、劳动社会保障等法律和法规;在微观上,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劳动就业政策、认识就业市场现状、熟悉劳动职业道德、清楚劳动就业流程规范、明确劳动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劳动就业期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2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与创业劳动教育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在创业劳动中的作用是课程的重要目标。结合选课学生主要来自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需要在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如何将经济、财会、商务、咨询等相关专业知识应用到创业劳动中。可以考虑让学生在学习寻找创业资金、管理创业资金到扩大创业资金的过程中,明晰经济管理知识在创业劳动教育中能够起到和应该起到的作用;在分小组进行的具体创业劳动实践中,实际去运用供给与需求、价格与价值、劳动创造价值等专业知识。
1.3 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劳动教育中潜移默化感受思政教育
在创业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润物无声地培育其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激发创新、合作、奋斗、坚持的劳动意识,同时也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抗压能力,能在未来以实际行动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考虑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各类大学生创业案例,邀请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介绍经验。
1.4 使学生有更深入的实践劳动教育体验
深入的实践劳动教育不仅需要考查创业劳动效果,更需要体现更多元的个人劳动过程、协作能力、劳动精神感悟等。因此,在课程最初设计中,对微型创业成果的考查占成绩的40%,促进创业小组进行实际劳动,感受劳动艰辛和认识劳动意义。
2 劳动教育融入《创业实践》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实现以上目标,该课程建设中应考虑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2.1 劳动教育知识点多样但重点不够突出
当前课程本身已经拥有较为多样化的通用劳育知识点,例如对就业劳动环境的介绍、劳动社会保障政策的分析、劳动安全法律法规的介绍等。但是,劳育的这些客观知识点的介绍,无论组织方式还是呈现形式都较为杂乱,没有突出和强调重点。因此,该课程需要考虑重新设计一套能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好突出劳动教育实质内容、更能系统展现劳动知识点的新课件。
2.2 劳动教育元素丰富但未能得到整体性设计和体现
目前课程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劳育元素,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在教师讲授以及分组劳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主观上明晰劳动观念、理解劳动价值、培养劳动合作、锻炼劳动意志、感受劳动精神等。但是,劳育元素分布均较为分散且相对缺少系统性思维,缺乏整体性展现。因此,该课程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在劳动教育理论学习中更好地体现和更系统地嵌入劳动教育元素,设计出一套更具整体性的、更好融合客观劳育知识学习和主观劳动精神培养的新大纲。
2.3 劳动体验效果好但考核方式单一
在过去四轮《创业实践》授课过程中,学生在课下分组进行多种多样的微型校园创业劳动实践,基本都实现了创业初始资金的增长,甚至还有创业项目走出校园吸引投资人的关注。学生在这样的劳动协作中,较好地认识到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但是当前的劳动创业实践在重视劳动结果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是忽视了对参与学生劳动精神、劳动内容、劳动过程的考核。因此,该课程需要重新设计考核重点,强调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均围绕劳动教育目的展开,促进学生去感受劳动过程、树立劳动精神。
3 劳动教育融入《创业实践》课程的措施
围绕以上关键问题,通过重组五大模块下的劳育知识元素,重新设计考核体系,实现劳育知识和元素与各模块的有机融合,连接成为创业劳育知识线。然后,有机融合多元化考核,拓展成为创业劳育系统面。
3.1 知识讲授环节
3.1.1 第一模块:创业与创业精神
该模块已有强调尊重劳动创造,推崇劳动创业精神,提倡奋斗等劳育知识和元素。计划以创新性劳动为中心,重新构建创新创业与人生的正向联系。宏观上,以创造性劳动为抓手,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掘劳育理论和历史;微观上,引导学生进行劳动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劳动创造与个体发展的联系。
3.1.2 第二模块: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该模块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提升劳动能力,鼓励团队协作等劳育元素。计划围绕劳动能力提升有机融入劳育的科学内涵,包括塑造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劳动价值等;在团体协作中,关注合作提升整体效能的同时,还强调培养劳动协作情感、激发合作创新潜力等多重意义和价值。
3.1.3 第三模块:创业机会
该模块已有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等丰富的劳育知识点。计划在这一模块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促进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奠定了环境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了解作为普通劳动者和创业者,国家有关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持续发展和完善过程。
3.1.4 第四模块:创业资源
该模块已发掘自身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点等劳育元素。计划再深入挖掘专业劳育,尝试拓展和细化创业劳育与专业知识运用的结合,例如经济专业在创业劳动中的作用,比如市场定位、成本控制、会计审计等。
3.1.5 第五模块:创业计划
该模块要求学生了解和完成创业计划书,了解已有创业劳动基本方法、获得风险投资流程等劳育知识。计划进一步将创业劳动与劳动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就业基本流程等更具体和实用的劳育知识结合,突出劳动能够谋生、创造价值的意义。
3.2 创业劳动实践环节
小组创业劳动实践环节与课程讲授环节同步进行,一般由5 名学生自由组队,在校园内,依靠60 元内的资金和10 周时间完成实践。计划目前主要围绕创业效果的考查,逐渐拓展和细化包括过程性考核、个体性考核、时代性考核、感悟性考核等的多元考核形式。在关注团队协作的同时,还考查能否体现服务社会的导向和服务他人的意识;调查个人亲身参与劳动的程度;鼓励每位学生多使用新技术、利用新的平台、推行新方式;观察坚持奋斗、创新奉献、团结合作等劳动精神的培养情况;考核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4 劳动教育融入《创业实践》课程的效果和经验
通过以上建设内容,《创业实践》课程在“聚焦”“融合”“统一”“转型”四点上实现了劳育与创新创业课程的相生相融。
首先,聚焦通用劳动知识教育。在知识讲授环节中,强调系统性的通用劳育知识:一是突出知识教育,重点强调劳动力市场现状、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知识点,熟悉就业劳动环境,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打造精神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激发劳动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三是强调劳育中的职业规划,将创业与劳动期望、生涯规划有机结合。
其次,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初步打造多元化劳育课程体系,构建四位一体(显性劳育、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以学生为主体的劳动实践的同时,考虑融入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促进多元化劳育考核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将具体小组劳动体验作为劳育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在其中突出过程考核,设计激励劳动协作的机制,让每个成员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形成劳动协作关系,塑造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强调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劳育知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获得劳动价值,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创业劳动实践创造出的良好的劳动环境。
再次,统一创新性劳育和有价值的劳育。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创业劳动知识和创业劳动实践的统一;分散的劳育知识点与系统劳育知识面的统一;自主选择实践方向与在劳育实践中运用体现新时代特点,展现专业特色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平台的统一;灵活完成创业任务与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劳育实践方向的统一。
最后,实现创业实践向劳育创业实践转型。在明确创业知识和实践围绕劳育展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实现各个单一和分散的劳动知识点的掌握向系统性劳动知识面的反思转型;在劳育创业实践中强调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单一考核向关注劳动精神、劳动方向、劳动方式、劳动技术、劳动平台、在劳动内容、劳动过程的多元评价标准转型;小组统一考核向更客观体现成员在其中的劳动付出、劳动精神感受、劳动绩效评价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