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

2022-03-24袁林静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红色育人

袁林静

(西南林业大学 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2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到访红色旧址、革命圣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对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1],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范式、指明了方向。红色基因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高校要在系统推进“三全育人”实践探索中,强化主渠道和主阵地意识,把红色基因鲜明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有效推动红色基因思想价值引领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植入转化,以红色为灵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增进青年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培养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坚定与时代同向同行的信心,在深学细悟笃行中增强历史共鸣和时代共振,在厚植红色基因中庚续红色血脉、熔铸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既是赋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政治担当和职责使命,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铸就于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基因,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孕育积淀升华,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特有的精神标识,饱含着无数中华儿女满腔的爱国热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同的社会思潮和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各类新媒体平台提供巨大的信息量,凭借其生动、实时、互动的特点,已经越来越受到青年大学生的喜欢和青睐,他们可以通过更多的载体和平台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红色基因的正能量。在信息纷繁、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会通过各种渠道宣扬、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动辄恶意“唱衰”、攻击污蔑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以各种手段歪曲丑化、诋毁抹黑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对心智、认知和辨识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危害甚大,容易动摇他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信力、进力和定力。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外一种独特的宝贵资源,红色基因宣扬、倡导、信奉的家国情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集中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2]。其与生俱来的重要政治功能是加强大学生爱党爱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情感的优质资源和重要载体。作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梳理归纳红色基因中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设计好符合红色基因融入的方式、路径,借助红色历史素材创设情景式课堂教学,以情感渗透为主,构建适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认识世情国情,深刻感悟无数革命先辈、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红色力量,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主动选择。结合社会实践大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瞻仰红色遗迹、缅怀革命先烈、聆听英雄事迹等较为直观感性的方式慎终追远、提振精神、凝魂聚气,从而以“植根历史、关切现实、放眼未来”的眼光产生红色文化的认同[3],立志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对标对表革命先烈,主动汲取红色营养、接受红色洗礼、锻造红色品格,坚持用“红色眼光”看待英雄人物,树牢“红色志向”,校正“红色坐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淬炼、价值内化和情感认同,不断提升爱国的本领,把准政治方向,从而激发大学生爱国奋斗的青春正能量和行动自觉,努力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

(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

红色基因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中孕育、积淀形成的,鲜明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许党报国、忠诚为民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和崇高情怀,是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坚定理想信念之魂的动力源泉和现实必然。不可否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没有经受过磨难与挫折,无法切身感受到无数革命先烈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英勇壮举,加之受到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会让一些涉世不深、阅历较浅的大学生对承载着先进文化传承因子的红色基因产生认知偏差与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现象。

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基因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宗旨和追求,历久弥新、永不褪色,为强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锤炼品格和担当提供了丰富滋养和实践范式。遍及全国各地,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红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基因提供了多样化来源。高校在打造“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中,要聚焦“育人”主责主业,通过实地参观革命圣地、英雄纪念碑等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追寻先烈足迹中身临其境地与革命历史事实、红色文物进行对话,深刻领悟红色基因生成与发展,让大学生全过程“零距离”在润物细无声中贯注丰厚的红色养分,激发更为主动的红色精神力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综合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方式,激发大学生在“学、讲、唱、演”中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性作用,自觉做到修身修为、提升境界、涵养气概、锤炼品格,让大学生全员“沉浸式”在真学真信中凝聚红色信仰,主动承担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厚实立身做人的红色盔甲。通过挖掘生动丰富的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系统梳理红色基因的历史积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体验和网络媒介等载体平台唱响红色主旋律,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由情感激发转变为理性思考,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让大学生全方位“无障碍”在知行合一中见贤思齐,在学习英雄、铭记英雄时自觉用红色基因“凝神铸魂”“固本培元”,增强自豪感和自尊心,在“学”“思”“悟”中庚续红色血脉、升华人生理想,努力成长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力军”。

(三)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无数革命先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身体力行、矢志奋斗中烙印成绵延厚重的红色基因,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价值观念,其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珍贵的红色属性,为培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重要的价值遵循。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深刻变革,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全方位、多角度“霸权”兜售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企图通过鼓吹“自由、民主、人权”西化、蒙蔽和迷惑世人,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数量众多的红色遗址遗迹,无数投身于民族解放与伟大复兴的革命先烈、英雄楷模,影响深远的红色经典歌曲和文学、影视作品,是滋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高度契合的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有助于发挥红色基因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塑造功能。通过研学生动鲜活的红色经典人物事迹和瞻仰实物实境的红色遗迹、红色场馆,以理论灌输、情感培育和主题实践等多渠道、多途径、多维度地厚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底蕴”和主体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标对表革命先烈、英雄楷模的榜样示范,主动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力量和价值养分,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递进大学生在细照笃行中明辨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进而内化为其自身特定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并廓清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强化情感理解和价值认同,达成价值共识和形成思想共鸣,勇于直面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态势,坚决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不断修身立德、砥砺品格自觉校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坐标,旗帜鲜明地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激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的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现状

(一)融入的内容鲜活性厚重感不足,削弱了红色基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未能很好地从资源、渠道、受众、效果等方面深挖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与现实表达。对红色素材背后的人物事迹认识理解不深刻,对红色基因内涵、精神研究挖掘不透彻,未能很好地将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遗迹等蕴含红色基因的生动素材和鲜活印记系统地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导致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严肃厚重感不足、鲜活性不够,从而削弱了红色基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融入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降低了红色基因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太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点,仍停留于单向理论“满堂灌”对有关内容进行解读,或以报告会、主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宣讲,没有很好地整合社会课堂、云端课堂、实践课堂,单纯以课堂教学代替全部手段,很难让大学生通过简单的理论引导对红色基因产生思想认同。在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的过程中,赏析红色影片无讲解无交流、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走马观花、重走长征路重形式轻效果,创新融合力度不够,导致实践养成活动表面化、形式化,融入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没有很好地将网络阵地的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让课堂教学插上“红色翅膀”,造成“红色信息”覆盖面不广、渗透力不足,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必修学分”被动地接受,让其在学习中难以切身领悟红色基因的“时代魅力”,从而产生对红色基因的理性认知。

(三)融入的机制体制还有待完善,影响了红色基因的育人氛围、育人实效和育人合力

有些高校对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基因,缺乏科学的整体性规划和系统性框架,评价激励和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健全,导致在开展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强化执行、落地见效,无法营造更好的红色育人氛围。还有一些高校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建立相应红色教育师资团队,简单地指定宣传部、组织部、团委等部门负责统筹,或指定某一个学院,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开展此项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也没有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联动、反馈、评估的运行机制,会让潜心从事红色育人的专兼职教师心灰意冷或敷衍了事,从而影响红色育人实效。另外,一些高校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没能有效地凝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推动红色育人合力,营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这些都会影响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氛围、育人实效和育人合力。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优化融入内容,找准“契合点”,凝聚“全员”育人强大合力

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重在力行、贵在力行。把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政治性内容的供给与传授,更多的是精神性内容的认同和内化。在红色课程开发、教学研究中广泛组织各学科、各年龄层教师共同参与,深挖红色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加强红色文化理论阐释和精神诠释,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培养模式逻辑生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育人育才等三者合而为一,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元素”内容供给,在融入过程中既要保证红色基因传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凸显传承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立德树人目标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在铸魂育人中彰显红色基因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格。

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抓手,找准红色基因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归上的“契合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红色基因实践养成理念,遵循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规律、认知特点、情感特征和兴趣爱好,在融入上下功夫,在结合上求实效,通过开展“情景式课堂”“体验式教学”“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等多种组合模式,讲出思想高度、传递情感温度、融入时代热度,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进而转化为自身特定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修身立德、练就本领、施展才干,将祖国需要和个人价值融为一体,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在“学、知、信、行”中深化对红色基因厚重内涵和时代价值认知。

针对性实效性并重,凝聚“全员”育人强大合力。红色基因素材鲜活、形态多样,无论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伟人故居、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场所、烈士陵园,还是以非物质形态呈现的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电影等,在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上都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高校要充分挖潜红色文化资源蕴藏丰富的育人导向、示范和激励功能,活化红色资源,有效凝练具有强大价值导向作用的红色精神,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并重,创新红色基因表达方式,凝聚全员参与的育人合力,通过系统整理以及“生产再加工”,赋予红色基因时代新的生命,打好立德树人鲜亮底色,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历史共鸣和时代共振,为进一步激发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情提供学理支撑[4]。

(二)创新融入方式,筑牢“生命线”,贯穿“全过程”育人完整链条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为高校思政育人注入“鲜红”底色。在坚持政治性、把握规律性、彰显独特性的基础上,深挖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与现实表达,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和形式,构筑立德树人的精神高地,彰显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多元用力,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红色讲堂”沉浸灌输、“红色足迹”研学实践、“红色经典”歌曲传唱、“红色记忆”故事分享、“红色魅力”征文评比等推动红色基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红色基因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中诠释责任与担当。

聚焦红色基因的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需要遵循不同学段青年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认知规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用活红色资源“原材料”,突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思维,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实现红色基因的“潜价值”转化,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努力把红色基因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植入大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灵活运用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关联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多个维度,在与时俱进中赋予红色基因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把红色基因的特质和优势有效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主动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诉求,在铸魂育人中凸显红色基因新的价值坐标和鲜明特色[5]。

系统规划传承体系布局,贯穿“全过程”育人完整链条。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特色和主线来推进,突出教学一课堂、激活实践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形成布局合理、体系配套的红色基因育人路线图、展开图[6]。系统规划红色基因传承体系布局,建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红色元素的育人规划和育人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启发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内化的同时,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以社团活动、主题演讲、学术研讨等“第二课堂”为有效补充,营造浓郁“红色氛围”激发青年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道德品格;运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第三课堂”,瞄准兴趣点和共鸣点,引领青年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红色魅力;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创业、支教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成“行走的课堂”,引导青年大学生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三)健全融入体制机制,拓宽“覆盖面”,营造“全方位”育人良好氛围

建好主阵地,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高校要着眼培根铸魂,深化红色精神赋能,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多学科、多维度、多层面植入“红色元素”,通过价值引领和学生自主建构的教与学的过程,延伸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长度与宽度,确保传承红色基因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借助红色历史素材创设情景式课堂教学,让青年大学生实现角色带入,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切身感受无产阶级革命人物、事件,从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在“沉浸式”检验中汲取红色营养、接受红色洗礼、锻造红色品格,进而缩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在深入学习革命历史、重走革命路线、寻找使命初心中激发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唱响主旋律,拓展传承红色基因的覆盖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红色基因实践养成理念,遵循育人规律,灵活运用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关联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多个维度,以全域思维拓展红色育人空间,一体化布局“课程+读本+宣讲+活动”传承路径和“校+院+班+社团”培育体系,深入挖掘多种育人潜能、聚合育人资源、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层级递进的同向同行、合力互补的传承环境,形成全时贯穿、全域协同的红色育人机制,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在追寻先烈足迹、学习革命历史、投身红色锻炼中感知红色基因承载的精神内涵、激发爱国情怀,进而转化为自身特定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修身立德,练就本领、施展才干,将祖国需要和个人价值融为一体,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握主动权,营造“全方位”育人良好氛围。坚持“红色立校”,创设文化廊、名人园、校史馆、先贤馆、荣誉厅等载体,创建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红色育人空间,让大学生接受红色熏陶,感受红色魅力;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立足红色家风传承,探索家校共育路径,凝聚家校合力,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淬炼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涵养良好家风;以社会实践为延伸,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场馆等合作,探索校地共建、校馆协作联动发展,不断拓展红色育人的时空场所,强化大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新媒体的优势,统筹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历史现实等多重红色资源,以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在微博、抖音、钉钉、QQ、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云思政等各类媒体平台全方位投放,确保服务精准触达、精准分发,内容和形式更为立体、鲜活,不断营造“全方位”红色育人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