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政策表征、现状剖析与优化对策

2022-05-30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王 敏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政策表征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是“课程思政”认识的缘起。此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得到聚焦与深化。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2018年5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试点实践、统一思想认识后,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标志着“课程思政”全面推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落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课程思政赋予“教书育人”新的含义,即专业课程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力求把“价值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价值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研究和实践。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提出实践框架与创新举措供兄弟院校和同行参考。提出课程思政改革一整套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完善、思政育人体系、师资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可操作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推广价值。

二、现状剖析

(一)认识误区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建设的重点在“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建设的成效在“学生”。“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目标。因此,“课程思政”的一些误区必须加以正视。

1.课程思政目标的模糊化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指导纲要已经形成,但课程思政的标准尚在探索中。因此,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制定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例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问题并非清晰,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体现快速落实课程思政,先是解决专业课程有无思政教育问题,甚至简单地要求每门专业课必须有多少课时的思政内容教学。有的则出现课程主体错位,上成思政课程,即出现课程思政化现象,过度挖掘,稍有关联就过多重复同一思政内容的安排,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思政是课程的思政化

我国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阐释,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寓于”点明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并不是把二者简单拼接,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互融互通。课程主体仍为专业课程,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承载体。换句话说,专业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保证专业课程的内容讲好了,在吸引学生听讲的基础上才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才能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

3.课程思政评价的浅表化

目前,绝大部分课程思政元素并没有融入课程标准或教学纲要或教学大纲中,因而出现简单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规定。如思政教育课时必须达到多少课时或达到该课程教学课时百分比,或者要求专业中有多少比例的课程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或者要求每门课程至少提供几个课程思政案例。可见,课程思政的评价基本上停留在以形式评价的浅表化为主,并非从课程育人效果这个深层次去评价。

(二)难点分析

1.育人认识上有分歧,各唱各的戏

首先,思政课程队伍与专业课程队伍各唱各的戏。前者负责“价值引领”,是高职院校党委系统的事,认为是思政队伍的事,后者只负责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认为是高职院校行政系统的事,二者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存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即少数人育人,多数人教书,形成“育人不教书,教书不育人”的局面。其次,育人工作认识的片面性。认为是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事,而且就是这支队伍也是各唱各的戏,思政教师只管课程政治理论教学,上完课就走人,班主任、辅导员只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二者联系不紧密或几乎没有联系,事实上形成了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局面。

2.育人环境复杂多变,负面影响难以消解

目前,高职院校受到多种负面影响,教师难当,如网络化、全球化后,各种思潮、文化的涌入,造成鱼龙混杂的负面舆论;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等法则引发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潮与社会主义“价值引领”格格不入。高职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大多在短时间内并未从高考理想破灭的影响中走出来,少数高职学生存在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3.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教育难以改变

部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和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自我的感受,做人做事我行我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少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缺乏与人交往的动力和经验。部分独生子女“不怕死、只怕苦、习惯差”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从小备受呵护,生存教育、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相对不足,手机和网络迷恋、抗挫折差、贪图玩乐、人际交往能力弱、行为习惯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不能做到真正独立和自立,少数学生甚至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

三、优化对策

(一)破解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两张皮”的实践对策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高职院校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所以,高职教育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工作方案、预期目标、管理体系问题的研究。为落实2016年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尤其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层面的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等制度建设,明确课程思政的工作方案。同时,为了有效解决教书育人“两张皮”问题,在充分认识育人重要性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党委领导下的“三全育人”思政工作的管理体系,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学工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联动、分院落实推进,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完善责任制,把思政工作和课程思政改革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基层组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开创“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个个会育人”的新局面。

(二)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针对高职院校育人现状与问题,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中。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基本素养不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育英学院”),早在2013年就实施了现代服务业“优势职业人”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提出了“关爱、引导、转化、激活”育人理念。以1∶140比例配备辅导员,强化育人教育,实施时刻关爱学生的点滴,关爱是前提;正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导是手段;积极转化学生的陋习,转化是过程;全面激活学生的潜能,激活是目的。优化基于现代服务业的培养具有优势职业基本素养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红色基因铸魂、生命教育、体魄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爱国守法、团结互助、勤奋好学、乐于奉献等优势职业基本素养,并为不同专业构建各自优势的职业基本素养育人方案,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一统二全三结合” 优势职业人培养模式

构建“一统二全三结合”优势职业人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一统指以“优势职业人”培养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全指“全时空”塑造、“全方位”转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三结合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专业基本技能与岗位综合技能相结合(课岗结合)、岗位综合技能与职业证书技能相结合(岗证结合)、职业技能与新技术应用技能相结合(职技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推进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引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优势职业人”的育英使命。

在课外和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优势职业人”培养定位,构建了育英特色的“三三三”育人体系(三种课程:校史教育课程、红色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三类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个阶段: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大三阶段)。根据本校专业特点,构建并实施以“健魂、健体、健心、健美、健康、健生”为主要内容的“163”生命教育,为学生提供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自2012年起,连续十年学院千人献血率稳居全省高校第一。学校献血案例成功入选2019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出版的《爱满人间红动中国——全国无偿献血群英谱》一书,被评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典型集体代表”。传承“红色基因”,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视察本校的案例作为25个案例之一入选并被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

2.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养培养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教育活动)、第三课堂(校外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实习实训)有机结合,实现“全时空”“全方位”育人(见图2)。

3.打造“四有三能型”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必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我们必须打造具有教书育人能力的“四有三能型”高水平高职教师队伍,并组建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合力,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与难点。高职教师应具备“四有三能”的素质、能力与水平,“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的天职中能力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技并修的学生,尤其是育德能力,应具备动口、动手、创新等三项能力,具体表现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授课能力),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实践教学能力),还能与企事业合作开发技术等研究能力。同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专业教育中力求把“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有机结合,改变少数人“育人”、多数人“教书”的不利局面,有效解决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图2 育英学院“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育人体系示意图

四、思考与展望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归根结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持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既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也赋予教师教书育人天职的新的使命。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等含义以外,还要求教师专业功底要过硬,并在思政理论与知识水平以及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有机融合的把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将专业课程中的关键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非易事,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课程思政的教育培训,广大教师也理应加强研究学习,只有将所有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全部纳入课程教学标准和实施纲要或教学大纲中,才是完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而不断地推进完善、示范引领。我们相信,久久为功,当前轰轰烈烈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热潮必将成为我国教育史上新的里程碑。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