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2022-03-24曲荣军齐兴田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佳木斯大学产学研应用型

李 富 曲荣军 齐兴田

(佳木斯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创新发展成为企事业各部门之间发展和竞争力的原动力。在全世界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成为创新发展中非常有效的形式,但是在此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实际上会出现人才培养的终端偏离社会需求、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融合不畅等问题,这对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长远规划,即高等教育要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继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即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地方高校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统一的途径之一[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此共同体的基础是高校与企业及科研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与企业要以“合作培养、利益共享、多方共赢、风险共担”为原则,从而实现三方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成果转化,更好地实现创新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打破了创新主体固有的技术创新模式,单个创新主体由于受到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限制,使其无法满足市场、用户的创新需求,这就要求单个创新主体间要主动寻求创新合作,并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促进创新主体获取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实现有效耦合。产学研教学模式有利于企业和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深度融合[2],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共同发展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产学研融合教育既能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又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3]。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精、专”人才的必由之路。

佳木斯大学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近年来加快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加快培养“创新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积极探寻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适时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用以指导合作模式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要以“人才能力输出为导向”,走“高、精、专”的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的发展道路,着力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出创新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新途径。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佳木斯大学2012年招收“环境科学”本科生,通过对环境保护部门调研和资深高校调研后对学生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佳木斯大学春季两周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势,在大学一年级就与佳木斯市生态环境局、气象局取得合作,利用学生完成项目的测试和数据的整理;大学二年级与佳木斯环境监测站进行合作,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大学三年级与佳木斯东区污水处理厂、百威啤酒集团、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和佳木斯发电厂进行合作,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进行专业学习,大学四年级与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实训,经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过产学研培养提高了学生进入社会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业率每年均在80%以上,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广度,涵盖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但仍有一些问题,例如,现阶段仍旧存在实训平台不够完善,而且企业的实训资源还比较短缺,缺少有效而持续的资金支持途径等。此外,本科课程设置滞后于就业市场的需要,很难同步,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提升、完善,环境科学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亟须进一步增强。另外,地方高校教师结构相对单一,没有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的内容落后于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条件更新迟缓,配置尚有待完善,这些因素限制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以佳木斯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为例,专业现有教师共10人,其中只有2人具有工科专业背景,而且2人均无实践教学指导经验,因此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解决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环节短板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究

为适应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高、精、专”人才的需求及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佳木斯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

(一)教学体系改革

为了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特点、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学校可以提供的培养条件,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新整合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了体系的优化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充分体现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企业需求等三者之间协同创新的教学目标;根据企业对专业及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必修课,并重新配置模块选修课;校内外导师结合培养,互补教学;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考核,确定是否合格[4]。

(二)企事业单位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

企事业单位全程、全方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从大学生一年级入学教学到大学二三年级的实习至大四的毕业设计等方面[5]。如佳木斯市生态环境局、佳木斯市污水处理厂、青岛华测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都参与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力邀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基础而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校外导师,可以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思维等信息快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同时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同时担任导师,确保毕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此项措施符合人才培养要求[4]。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研究市场与需求的差距,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6],以此可形成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的双赢局面。二级学院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就是除了本专业专职教师以外,邀请政府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作学术报告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实训等[7]。外聘专家将为学校带来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和新思维,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走出去”就是选派高校骨干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一线生产建设,了解企业前沿科技发展和最新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意识[6]。同时高校也会开展实践训练,检验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实践和科研成果,形成了高校、企业和互聘互派骨干的“共赢”局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高校可以有效地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7]。

(四)产学研融合实训平台运行机制构建

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消化和吸收,产学研融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通道。通过对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理性思考和对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遵循“重基础、宽口径、高能力、强质量、助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8]。提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追寻理工结合、创新性和实践性原则,培养理论知识全面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经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将不仅能胜任政府部门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污染处置等工作,还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过程。

校企合作关系紧密,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知识激发求知欲。校外实习基地接收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训、顶岗实习,解决人才需求,一线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和研发,成为“双师型”教师,产学研融合实训平台的建立将会为学校和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多层次提升和深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实现培养“高、精、专”的应用型人才。科学而有效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系,因此必须制订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

深化实验基础技能、学科基础技能、初级专业技能、高级专业技能等四个层次实验课程体系改革[1],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引导、质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学习理论和实践技能;采用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分层培养等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了传统实验教学、设计实践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超越了简单理论教学的实验室服务,拓展了实验室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起到了主导作用,加强实验室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9]。

(六)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研实习是学生参与科学过程、明确科学工作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科研活动,增加学生的科研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建立科学创新学分,为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研究和创新项目提供基本保障,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深化产学研融合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佳木斯大学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自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以来,积极与地方、行业联系,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作为综合性大学,佳木斯大学依据社会、企业、家庭的各方需求,紧紧围绕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应用为先”的专业建设原则,全面建设成产学研协同、特色发展的示范性专业。坚定走“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推动专业特色的发展;促进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先进技术转化能力的提升和技术运用能力的发展,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人才素养,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就业质量。

自2012年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以来,先后与佳木斯生态环境局监测中心、佳木斯华能热电厂、佳木斯东区污水处理厂、青岛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等1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主要围绕着生产与教育的融合,高素质地培训应用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都能互利共赢地发展。

(一)企事业参与专业建设,建构“多级递进”培养体系

学院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优化教学方案,科学地设置与企业岗位相关联的专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主要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提出重要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设置更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比如,本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邀请了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佳木斯生态环境局、佳木斯污水处理厂和青岛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专家参与环境科学专业新培养方案修订的论证。在校企专家合作下,构建“多级递进”培养体系。“多级递进”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是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增强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实验方法的学习方法,从而具备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第二层是专业基础知识,侧重训练学生实验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第三层是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系统分析和对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能完成复杂的实验;第四层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具备了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适当增设自主创新实验,旨在助力学生树立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0]。

(二)企事业参与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国家专业建设的要求,环境科学专业所开设的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大气、水、土壤实验设计、污水处理工艺、大气处理工艺设计等,进行教学改革,将课堂搬入实践实习基地,利用企事业导师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企事业为实践教学提供仪器和基地,如生态环境局监测中心为环境科学专业提供设备;佳木斯东区污水处理厂为水污染课程提供教学科研基础平台。受科研项目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效果和创新项目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科学专业与青岛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一些课程招聘企业员工参加教学,在学期结束后还会对课程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调查。这些步骤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实验的效率。

(三)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平台

培训基地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和基础,双方应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共同建设培训基地,培养实战综合素质人才。学校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佳木斯东区污水处理厂为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讲解污水处理的整体工艺流程,并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指导和试验平台。与佳木斯百威啤酒集团、青岛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这些校外企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平台,通过平台,学生可以得到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搭建顶岗实习平台可以将部分课堂移动到企业去,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经验和研发需要,开始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研发工作的关键。这些平台还可以引导学生重视企业工作标准和技术研发标准的制定,提升学生的整体技术实战水平。

(四)专业推荐、企事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派遣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实地的调研、参与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体会到所学专业以及自身对企业和社会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出了真本领。学院会向与本校校企合作的企业推荐优秀的毕业生,而企业为了它们的企业规划、对自身的定位和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对于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企业会对他们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优先选择,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并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后备技术力量。

四、结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培养模式,传统教育是在校园内部环境中对学生的单一教育模式,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研究实践的机会,切实开展教学、研究、生产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旨在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超、技术精湛的人才。“实训式”和“逐层递进式”人才培训模式,保证了人才培训的素质要求,学生毕业后无须经过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参加工作,增强了毕业生角色转换能力。“产研学结合”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使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研究促进学习、学习促进生产的局面,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良好的发展。既能取得成绩也能让高校清楚地意识到环境科学领域方面技术上的高速发展,不断探索、改进,让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步调一致,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佳木斯大学产学研应用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Speech Errors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