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角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03-24张嘉文

大众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教师育人

张嘉文 隋 红 

文化育人视角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张嘉文 隋 红

(喀什大学体育学院,新疆喀什 844099)

目前武术思政教育存在学校武术思政教育的心理环境亟待改善、体育教师的武术思政素养不高等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出发,以思政教育融入武术课堂的价值内涵和现实困境为切入点,探讨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武术课堂的实践路径。提出营造良好的学校武术育人条件和环境、提升体育教师武术思政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等路径。

武术课堂;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武术文化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武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武术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鲜活载体,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够促进武术课堂释放出强大的育人潜力。然而,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看,目前武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武术思政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相对疲软的状况。基于此,本文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出发,以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和现实困境为切入点,探讨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希冀为增强武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度、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及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新思路。

1 文化育人的含义及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

1.1 文化育人的含义

究其本质,文化育人是一种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习得、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文化觉醒及文化自信等学习活动以引导学生内化文化的价值,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树立文化意识,培养人文情怀,提升文化实践素养的教育方式。从普遍意义上看,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文化实践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校园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助推武术进入校园文化,以及深化武术教育改革的要求[2]。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体育教师在武术课堂中的授课过程,也是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武术课堂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1.2 以武育人,发挥武术育人作用

在武术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激活武术课堂功能,发挥武术教学的育人作用。武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武术学习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武术竞赛所孕育的内生价值等,都是武术思政教育建设的素材库,能够充分发挥出武术的育人价值,提高武术教育的教化效能,并在武术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人文素养。当下学校武术课堂普遍过于强调武术技能教学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因此,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要加强武术文化载体建设,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以促进全体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

1.3 以文化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武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4]。普及武术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目前不少学生对武术的了解程度仍然停留于初阶认知水平,对武术道德、武术礼仪、武术精神、武术历史等武术文化了解甚少。为此,将传承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目标,把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始终,能够发挥武术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在武术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1.4 以德树人,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重视德育的民族。人无德则不立。可知,学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为才之帅,“立德树人”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思政教育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而“未习武,先习德”,德育历来也是武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武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德育要求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武术文化为载体,在武术课堂中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任务在武术教育中具体落实,有利于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2 文化育人视角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

由于当前武术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正处于不断摸索的进程,武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有待加强,现如今仍面临一些急需应对的挑战。从文化育人的视角来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学校武术思政教育的心理环境亟待优化、体育教师的武术思政素养尚待提高的问题。

2.1 学校武术思政教育的心理环境亟待改善

学校心理环境可分为学生个体的独特经验和学校群体的共同经验这两个层面来考察。在个体层面,每个学生对学校环境都具有其个体知觉,构成影响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环境;在学校层面,学校心理环境也可以反映在同一学校学生的共同知觉中[5]。学校心理环境包括校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育设施及师资水平等。学校武术思政教育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武术思政教育的设施、风气及师资水平。但由于学校武术思政教育建设结构内容复杂,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看,学校武术思政教育的心理环境在总体上存在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学校武术思政教育的硬件设施,而精神文化层面则主要是指校园武术思政教育的风气。

一方面,部分学校武术课堂的教学设施条件不足。在设有武术项目课程的学校当中,部分学校仍未具备专门的武术练习场地,普遍都是在操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开展武术课。学生在这样的非武术专用场地里上武术课是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的。出于安全考虑,体育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会受到诸多限制,往往只能选用地面动作较多而翻腾跳跃动作较少的武术套路类型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学校武术思政教育氛围不足。出现偏重武术技能教育,忽视武术文化教育的现象。因此,部分学校的武术文化传播媒介仍主要依赖于武术课堂。武术传播媒介的缺场,相应地减弱了学校武术文化应有的传播效果,继而影响其育人效用的发挥。

2.2 体育教师的武术思政素养尚待提升

英国著名教育家罗素认为,只有在知识和价值彼此融合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长足进步[6]。实际上这和武术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武术课程思政的提出,为解决武术课程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失衡问题提供了创造性建议。武术思政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武术课程教育教学,需要将武术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武术课堂教学中,而这一有机融合的过程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过硬的武术专业技能与丰富的武术知识储备,以及对于挖掘武术思政教育内容的敏锐性和运用武术思政教育教学技巧的灵活性。

然而,目前部分体育教师的武术思政素养并不高。体育教师的武术思政素养是指体育教师在武术思政教育方面的修养,包括武术思政教育的道德品质、武术思政教育的知识储备水平和武术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从内部因素来看,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的武术理论基础对其武术思政教育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的武术课程任课教师并非武术专业科班出身,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是为了满足学校教学需要而“半路出家”的。因此,这些体育教师对武术的审视往往只停留于技术表象上,对其背后的文化内容层面认知与内化的程度不高,武术思政教育理论基础薄弱。从外部因素来看,教师培训活动中有关武术方面思想政治培训内容的空缺制约着体育教师武术思政素养的提升。再加上体育教师身兼体育教学、课外训练与比赛等任务,他们对武术思政教育的教学研究难免会存在浅尝辄止的状况,即对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武术思政教育实践论证不足及创新性不强。

3 文化育人视角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要解决当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二者的融合度,有效发挥武术课堂育人功能,就要对症下药: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健全武术文化教育体系,改善武术育人环境,加强师资培育力度;从教师层面来看,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武术文化素养,并将武术文化根植于武术课堂中。

3.1 学校层面:改善校园武术思政教育环境

3.1.1 完善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体系

《意见》指出要推广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宣传校园体育文化[2]。然而,当前学校武术课堂思政仍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武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不高,文化育人效用不强。要打破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地位和其自身文化身份出现偏差的尴尬局面,就要协调好武术文化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完善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体系,发挥武术课程的文化育人导向作用。

在武术课程理念方面,要做到始终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以文化作为武术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武术文化素养。在武术课程目标方面,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充分体现武术文化教育元素。在武术课程结构方面,应适当增加武术课程的课时比例。在武术课程内容方面,将武术技术教育内容适度精简化,武术文化教育内容充分深度化,提高学校武术的普及性,以期学生能够学会武术、常练武术、参与武术竞赛等活动。在武术课外活动方面,开展多元化武术教育与实践活动,将武术文化贯穿始终,发挥武术的文化育人效用。

3.1.2 优化武术育人环境

2018年印发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提出要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以加强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7]。《意见》提出要加强对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完善教学条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里绽放光彩[2]。要做好学校武术思政教育工作,仅仅依赖于武术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拓展课外武术思政教育场域、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学生浸润于武术思政教育之中。

因此,学校要着力加大武术文化教育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条件,健全武术馆、形体训练室等专门的武术教学场地,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武术器材、图画、雕塑等学校武术教育的硬件设施资源,以及武术角、宣传板、黑板报等宣传媒介,营造浓厚的校园武术思政教育氛围。还要丰富学生武术学习实践活动形式。通过成立学校武术社团与课外武术训练队,举办武术文化节、武术文化周等武术推广活动,开展“讲好中华武术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弘扬武术文化,加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3.1.3 加强师资培育力度

2019 年印发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厚植教师的文化底蕴[8]。据研究发现,体育教师武术文化素养水平不高、职前武术教育内容缺位、职后武术思政教育培训力度薄弱等现状是推进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健全体育教师武术思政教育培训体系与学习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健全以文化育人为价值导向的体育教师武术思政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以武术基本理论技能、武术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武术课堂教学培训及以武术道德、武术礼仪、武术历史、武术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培训。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线上学”三步走的教师培训策略。首先,“送出去”是指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武术课堂教学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培训活动;其次,“请进来”要求学校通过加强与本地武术运动协会等组织的合作,聘请知名优秀武术教师、传统武术文化名家进行专题讲座;最后,“网上学”需要学校利用“互联网+”等途径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线上培训学习与教学探究活动。要健全体育教师培训的学分标准体系,优化武术思政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将其纳入教师培训学分考核标准内,推动体育教师武术思政教育能力持续高效发展。

二是完善体育教师武术思政教育学习体系。提高体育教师思政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关键[9]。因此,学校要创建武术工作室,以文化育人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教育资源[10],以武术课堂教学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强武术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要提升体育教师武术文化素养监督管理水平,将体育教师武术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列入教学常规视导、督导评估等重要评估指标体系之内。还要把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全方位融入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之中,使教师成为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与践行者,以为提高其武术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固本强基。

3.2 教师层面:促进武术课堂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3.2.1 提高自身武术文化素养

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11]。《方案》提到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8]。武术文化素养是体育教师武术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养的高低对武术思政素养发展具有推进或延缓的作用。当前体育教师武术文化素养水平不高的现状是制约其武术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致命性因素。推进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发挥武术文化育人效用,关键在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武术文化素养。

体育教师武术文化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要全方位贯穿于武术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及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就要在武术课堂教学之余,自觉参与武术思政教育培训活动,不断积累武术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武术文化修养。要主动开展有关武术文化的教研活动,从教学实践出发,扎根于教学反思。体育教师要把武术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以实际教学活动及学情为考量标准,收集进行武术思政教育所需的武术文化素材,并将其置于武术课堂教学中循环往复地进行检验与更新。在推进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武术文化素养,增强武术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3.2.2 在武术课堂中渗透武术文化

2021年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要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构建“以体育人”新格局[12]。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13]。将武术文化教育全方位贯穿于武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能够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和德育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把武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促使武术课堂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依据《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改革主要任务,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武术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12]。

首先,体育教师要坚守“文化育人”的武术教学观念,改变单一学习武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现状,从文化育人、培养学生武术思政素养的高度出发,强化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有效促使武术育人目标的达成。

其次,体育教师要优化武术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以典型的武术素材为载体,从武术道德、武术精神、武术礼仪、武术历史等方面系统连贯地开展思政教育。一是武术道德与武术精神。学习武术道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积极作用,如:体育教师可以岳飞不忘师恩、精忠报国等故事教会学生心系祖国、尊师重道;以楚庄王“止戈为武”等故事教会学生以和为贵[14]。二是武术礼仪。武术礼仪是习武者文明礼貌的体现,包括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等。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礼仪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将武术礼仪灵活正确地运用于各种特定场合,如:在武术课堂师生问好环节要求学生行抱拳礼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将武术礼仪延申至课外,如:见到师长或者在各种表演和比赛等活动开始前及结束时可行鞠躬礼。三是武术历史。学习武术历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体育教师可以武术故事为载体,将武术起源、演进等武术历史知识穿插于武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体育教师要打破传统武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创新教学过程,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和方式,增强武术教学效果。其中,“教会”要求体育遵循武术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技能与武术文化,促使学生在武术竞赛和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够灵活运用武术技能,还能够表现出尚武崇德的文化涵养。“勤练”要求体育教师要把握武术技能形成的规律,合理把握学生武术练习的密度与强度,提高锻炼效果。“常赛”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武术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堂课上的武术比赛,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比赛中去,引导学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武术礼仪,在竞争与合作中表现出自强坚韧、谦和友爱等武术道德素养。

4 结束语

本研究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出发,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了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基于当下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从营造良好的学校武术育人条件和环境、提升体育教师武术思政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武术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后续研究还要从实践层面深入剖析武术课程思政发展的规律,探索武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模式与体系,以期为加强武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推进武术课程思政持续高质量发展拓宽新思路。

[1] 张烁,鞠鹏.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9(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 htm?trs=1,2020-10-15.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

[4] 王龙飞,王凯. 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模式[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1): 41-47.

[5] 陶沙,刘红云,周翠敏,等. 学校心理环境与小学4~6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 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多水平分析[J]. 心理科学,2015,38(1): 2-10.

[6] 罗素. 罗素论教育[M]. 杨汉麟,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J].青少年体育,2018(1): 1-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EB/OL].https: //www.sohu.com/a /318085813_99896012,2019-3-11.

[9] 徐成立,罗秋兰,孙军,等.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21(9): 98-104.

[10] 周虎生,陈威,孙健. 武术课程思政:“技”“理”育人核心教育观[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1,37(2): 60-6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 中国教育报,2014-4-2(3).

[12]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 2021-06-30.

[13] 周虎生,陈威,孙健. 武术课程思政:“技”“理”育人核心教育观[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1,37(2): 60-64.

[14] 马威威,丁传伟,江艳. 新时代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J]. 青少年体育,2021(10): 32-3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Wushu Clas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Wush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ush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e low quality of Wush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sing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dilemm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Wushu cla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Wushu clas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proposes paths to build a good condition and environment for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Wush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ushu 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ltural education; Wushu culture

2022-05-21

张嘉文(1998-),女,广东恩平人,喀什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隋红(1971-),女,山东威海人,喀什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A

1008-1151(2022)07-0148-04

G804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他们用“五招”育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