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2022-03-24王志刚李晓乐

江苏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虚拟现实时代

王志刚 ,李晓乐

(1.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网络及虚拟现实技术更为广泛地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时空变换进程中,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时代境遇下,如何切实遵循我国教育部对思政课线上教育教学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审思虚拟现实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意识纽合、价值勾连及空间衔接,进而实现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塑,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虚拟现实技术:“后互联网时代”的崭新实践方式

21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发展的轨迹,诸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名词充斥于耳,信息时代的洪流几乎给所有事物打上了标签。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那么以3D 技术为支点的三维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的问世以及该技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迅速渗透,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革命性的时代——“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通俗来讲,“后互联网时代”可以看作互联网时代的后半段,它以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渗透和虚拟环境的营造为出发点,以虚拟社会的建构为其主要追求,大众传播由此走向了打破一切、颠覆一切、表意自由、信息破碎的全民狂欢新局面。作为当代“三大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1]之一,虚拟现实又名灵镜技术或者人工现实,是指以计算机为母体,综合“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以“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2],进而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融入该环境中去,最终实现二者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一种技术形态[3]。

对于现今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可谓年轻而时髦。其实,早在远古时期,虚拟的理念及其作为其结果的虚拟的世界,便已在人们瑰丽的遐思中存在。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各种神话传说便是明证。当然,只有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传统意义上的虚拟世界才真正开始“向网络技术支撑下的网络虚拟空间迁移,并形成虚拟自我在主观思维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同时存在的奇观”[4]。虚拟现实技术的诞生,便是这种“奇观”的表征。具体地说,现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之理念,最早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利克里德(J.C.R.Licklider)教授所提出的人机交互理论。而随着同一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头盔式显示器的问世,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由理念到现实的跃迁,其发展迄今已逾半个世纪。我国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世界范围内的虚拟现实问题的研究已进入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及应用上的加速期。对于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促使我们产生面对已然落后局面的危机感和急迫感;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即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以较快的速度认识和把握虚拟现实技术的本质特征,进而促进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就其实质而言,虚拟现实可谓一个“由现实世界、人、计算机网络等共同建构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5]。这一系统,不仅能够通过对于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影响甚至于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对高度逼真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的形塑,来有效地拓展人们的活动阈界,并通过创造条件以满足人们与虚拟世界之间进行自然互动的种种愿望,来为人们打开一个绚烂多姿、色彩斑斓、充满梦幻的虚拟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致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实践方式的效果。

基于其本质的独特属性,虚拟现实之外部特征也不仅富有个性,而且形态多样。首先,虚拟现实具有情境性。所谓情境性,是指人们在虚拟现实技术中,作为主导者和主体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所产生的真实性感觉。这种感觉的萌发,主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于人类包括视觉和听觉等在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模拟和抓摄,以及由此让人们所产生的身临其境的逼真的体验。其次,虚拟现实具有多感性。所谓多感性,是指“虚拟现实容许我们亲身体验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些情况,既包括人们通过视、听、触、动、嗅、味等感觉器官,对于各种真实存在的信息和环境的感知和再现,也包括对于那些还未出现抑或是不会出现的信息和环境的构想和模拟。再次,虚拟现实具有交往性。所谓交往,简单地说就是人机之间的互动,换言之,“我们不再仅是场景的观察者,而且是事件的参与者,即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场景的展现”[6]。

在后互联网时代,当以“虚拟”为特征的社会组织样态逐渐浮现,并开始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的时候。作为一种关涉电脑、仿真、传感以及互联网等多项技术在内的综合集成系统,虚拟现实也开始以其独特的本质和多样化的特征,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拓展着人们的生存空间,甚至于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由此在一定意义上使得“人从此在真正意义上由现实走向虚拟,由现实人生走向虚拟人生”[7]。在虚拟现实技术广泛运用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的教育事业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而出现的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及其相关因素,不仅施教主体和受教育主体的现实性存在受到影响,而且教育实践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具体形态,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后互联网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补齐短板、健康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已日益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虚拟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而在虚拟现实技术广泛运用的新时代,承担这一使命,我们既需要注重理论熏陶,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青年学生,努力提高其思想理论水平;也须专注于实际感悟,坚持创新形式,致力于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思政教育行业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一个虚拟的社会,给人以环境沉浸感。相比传统的被动性灌输教育,利用虚拟现实来进行自主性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

首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社会的出现,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行场域。同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一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的。随着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大规模渗透,人与人之间,在传统的互动模式之外,又进而诞生了一种基于“人—机—人”之信息交换逻辑的新的关系模式,它不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有效,而且显著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行的场域,拓展了人们的视界。

其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社会的出现,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8]。虚拟社会,自其形成以后,作为后互联网时代人们新的交往场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更为充实、载体更为丰富,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更为民主。在确切的意义上,“自由、民主、开放的网络导致了网络居民的自由、民主、开放”[9]。

再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社会的出现,显著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色彩。在后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开始摆脱被动地位,成为虚拟环境的积极营造者和虚拟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并随着其主观能动性的增长,其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效提升,进而逐步获得类同于施教主体的平等地位。在这种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之上的以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尊重、携手并进为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信任与协作成为主旋律,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极大发挥。

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的特定时代境遇下,虚拟现实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纽合,不仅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是一项具有可能性且极为紧迫的现实任务。认真分析和从容应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各自的短板和困境,以明晰其现实需要与发展方向,是处理好虚拟现实技术与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之间关系的另一关键环节。

首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呼唤虚拟现实技术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众所周知,作为集中开展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教育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引领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0]的主要阵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目前而言,随着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相继召开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成效。然而,客观地说,如果同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期待来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层面,均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能及时顺应大学生以个性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学习生活模式变迁,而相应地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上,而且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未能及时把脉“95后”及“00后”大学生之独具特色的年龄特征、身心特征和交往特征,而相应地因人制宜,对症下药,推动课程教学体制机制改革上。不仅表现在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能及时把握课程教学之内外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宝贵机遇,而相应地建构促使大学生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的基本策略上,而且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未能及时审视经费载体手段等外在条件的不足,而相应地制订内引外联和多方协作共赢的发展规划上。在新时代,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迎来了难得机遇。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缺乏统一的平台及顶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当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这个平台各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运用方法,因而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设计是推动思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在虚拟现实思政教育信息化领域,主要还是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关于虚拟仿真的政策定位,不仅存在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存在虚拟现实思政教育信息化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与规范的问题。第二,虚拟现实技术本身的缺陷。阻碍虚拟现实技术广泛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的最大障碍便是该技术自身的软硬件缺陷。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时,需要借助计算机或网络终端,最常见的虚拟现实设备是头戴式头盔,视野较窄、体积较大、造价也不菲,直接阻碍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推广。第三,虚拟社会内蕴着情感和伦理风险。师生之间处于“半隔离”状态,弱化师生情感交流,不利于情感目标(如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的实现。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逼真的沉浸式体验,而这种接近真实的感官体验可能会使他们过度沉溺或沉湎于虚拟现实而逃避真实世界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意识、身份、心理与行为模式产生长期性影响,因而具有一定潜在的伦理和法律风险。

三、虚拟的现实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应用创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境遇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质及其广泛运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应该如何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新成就,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以回应新的时代背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践行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思想保证和方向引领呢? 笔者以为,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本质属性和运行机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从理念创新、内容完善、机制建构以及载体优化等四个维度,来进一步促进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创新。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以系统而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建构为中心,推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形塑。教育管理部门应制订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助推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根据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规范、丰富和完善,可谓学科教学的核心环节。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集中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如此。后互联网时代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所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现象,我们在规范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整体规划贯穿始终,不仅要致力于诠释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要阐述这种教育的可能性及现实路径;不仅要致力于诠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整体框架和系统结构,而且要阐述渗透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不仅要致力于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完备性,而且要阐述渗透于其中的科学性与革命性;不仅要致力于诠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脉络和实施效果,而且要阐述贯穿其始终的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不仅要致力于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而且要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论成果及其最新进展;不仅要致力于诠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历史传承、逻辑结构和现实样态,而且要阐述其发展趋势及美好前景。简言之,通过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全面梳理与整合,为推动新时代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遵从实践导向,以特色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推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形塑。在后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立足于一定的载体之上。这既是由现代教学理念所决定,也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所明确的。就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而言,无论是理念的践行、内容的渗透,还是体制机制的运行,无不以特定的教学载体为依托。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适宜及优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或成效。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阔历史背景中,随着党和国家对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立足实践,抢抓机遇,精准发力也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来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以及技术的限制。在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些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从技术的视域来看,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现有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彰显不同历史底蕴、地域特色、文化属性和功能定位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以助力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的培养,高尚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塑造,可谓当前我们需要承担的首要任务。

第三,坚持求异思维,以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建设为关键,推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形塑。在建构后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果说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前提,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中心的话,那么教学机制的建构,便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教学理念的落地,教学内容由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变,由理论向理念的转换,均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机制的运行。在新时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普及,虚拟现实也由理论变为现实。在此情况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而分析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则不仅需要我们坚持求异思维,即在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勇于突破惯常思维的束缚,大胆探索彰显时代精神,符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心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而且需要我们结合实践,努力尝试构建基于现代科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机制。具体而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可以尝试建立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相统一的混合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也可以努力建构基于教师和学生双重主体基础之上的,以平等共享交往和合作为特征的协作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既可以尝试建立基于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对接的体验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也可以努力建构基于虚实相结合的,以沟通历史与现实,多维互动为特色的情境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以促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四,坚定工具属性,以培育思政课主体间性的涵养为落点,推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形塑。高校应准确预测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洞悉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把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工具性”,将其作为有效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手段,防止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党的路线方针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全面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法律素质,实现立德树人基本目标,可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了顺利完成这些任务,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培养创新能力,及时捕捉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内外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变化,将教学理论创新和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灌输与启发、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课堂与课外的关系,有效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的效能,以造就敢于担当、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努力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去,深入贯彻“主体间性”[11]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见物不见人的局限,大力扭转其单纯重理论说教、整齐划一,且局限于知识传授的偏颇,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人格及个性发展,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追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友好交往和良性互动,在情理交融中循序渐进地塑造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总而言之,在后互联网时代,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迎来了宝贵机遇。就其基本属性而言,虚拟现实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纽合,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更有其紧迫性。我们应及时抓住机遇,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运行机制、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循序渐进地促进基于虚拟现实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崭新模式的建构,以服务于当今时代条件下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对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重塑与应用创新。

猜你喜欢

理论课虚拟现实时代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