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研结合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对策
2022-03-24袁建涛
袁建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期刊社, 湖南 长沙 410006)
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布局结构、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若干举措。为加强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提出要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受制于编辑队伍,训练有素、科研能力强的编辑队伍有助于学术期刊脱颖而出,反之则会束缚学术期刊发展[1]。学术期刊编辑大都不是学科专家,由于缺乏学术研究的经历和知识,其在学术规范、学术前沿、学术创新等方面难免力不从心,影响他们对选题和编校的把握。而将学术研究专家引入编辑队伍或者使编辑参与学术研究工作,无疑是很好的手段。通过编研结合模式打造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对整个学术期刊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的现状
所谓“编研结合”模式,就是指编研一体化发展,在编中研,在研中编,编研互动,相互促进,构建编辑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实施编研结合模式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编研结合不够紧密,学术实践支撑力度不够;编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知识储备不够强大;编辑学术研究较少,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存在编研分离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编辑学术水平的提升。只有编辑真正融入专业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期刊才更容易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推动学术发展。要推动学术研究专家转为编辑,或使编辑参与学术研究工作,还面临着现实困境,困境源于制度壁垒、个体能力、职业素养等。编研分离导致学术期刊“全、散、小、弱”,遵循着泛综合化、自留地式的办刊模式,不利于学术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
从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顶级期刊之所以能在学界获得较高的认可度和社会评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严格的审稿程序、科学的栏目设置、高效的编辑决策、编研结合的高素质编辑队伍。学术期刊编辑进行学术研究是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相互沟通的有效渠道,通过编研结合有利于改进编辑作风[2]。从学术期刊编辑参加研究的角度来看,需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编与研的关系,二是编辑学研究与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的关系,三是宏观驾驭与信息分析的关系[3]。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可以展现高水平研究成果,可以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编辑的学术眼界、学风品质和编辑修养,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水准及编辑质量。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是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编研结合模式对建设学术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具有重要价值,是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的现实困境
传统学术期刊编辑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就迫使学术期刊要向编研结合模式转型。只有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学术期刊编辑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出优质的投稿稿件,才能与期刊读者更好地沟通交流,才能使学术期刊长期保持对广大作者、读者的强大吸引力。在现实操作层面,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面临内外因之困。外因之困体现在依赖固有传统致使期刊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内因之困体现在依赖现成路径致使期刊生存与发展面临双重制约,编研分离的机制制约了编辑素质的提升[4]。为了建立完善的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就必须突破这些现实困境。
(一)外因之困:传统政策体制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创新性发展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与灵活的机制保障
目前,受传统政策体制的影响,高校教学科研单位与期刊出版单位分属不同的范畴,管理体制不一样,考核指标不一样,用人要求也不一样。高校的教学科研单位大多是二级学院,学院教师基本不从事编辑工作,以教学科研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期刊出版单位则大多属于管理服务部门或教辅部门,部门编辑大多也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是以编辑工作量和编发文章社会反响(如引文层次和引文量、二次文献转载数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受体制的束缚,教学科研单位人员很难参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其学术研究能力很难全面融入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当中,即使担任学术期刊编辑,其工作也很难定量化。同样,期刊编辑也缺乏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部分挂靠政府部门以及学会的期刊出版单位的编辑而言,编辑工作是他们的主要工作甚至是唯一的工作,其缺乏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机会和渠道。
2.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不通畅
探索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需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但目前这个渠道不通畅。同时,办刊人员加入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也存在障碍。对教学科研人员而言,加入期刊出版部门通常意味着所在部门地位的“降低”、待遇的减少和晋升通道的堵塞,所以其加入期刊出版部门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对期刊出版部门的编辑而言,其自身学历、教学经历和科研能力往往存在短板,因此会担忧进入教学科研单位后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理论上讲,不管是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还是将优秀学术期刊人才引入教学科研单位,都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学术的繁荣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制度政策的保障乏力,无法充分调动人才双向流动的积极性。由于教学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办刊人员双向流动不通畅,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效率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内因之困:僵化思维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差异化竞争
1.同质化定位影响学术期刊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很多学术期刊为综合性期刊,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如果兼顾多学科发展,学术期刊难免在办刊定位、栏目设置、重点内容等方面趋同。目前,学术期刊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集约化程度低、活力缺乏等问题,需要引入更多富有学术创造力的编辑人才。优质稿源匮乏,稿件低水平重复、缺少创新性,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水平整体偏低,会严重影响学术期刊的价值。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编辑人才的职业素养,要与科研人员等深入交流,刊登高层次的学术论文,提升刊物学术水平,打造学术期刊的特色,形成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现有学术期刊办刊模式下,期刊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出现“泛综合化”局面,“千刊一面”现象比较突出。
2.学术科研及课程教学与期刊出版工作不能无缝衔接
当前,学术期刊出版与课程教学工作、学术科研工作、决策咨询工作并未融通。学术期刊具有学术权威性,很多课程教学要参考学术期刊中前人研究的经验;很多学术科研的成果要通过学术期刊发表出来,期刊论文既能充分展现学术研究水平,又是科研完成量的标志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对大多数高校和智库来说,其尽管加大了教学、科研、决策咨询、期刊出版一体化的力度,在强化教、研、咨、出版结合融合上下足了功夫,但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决策咨询为支撑、期刊出版为平台的教科咨一体化管理体制仍不完善,并未真正达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咨询进决策、成果进出版的要求,教学、科研、咨询、出版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极大地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制约了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的发展。
三、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的突破对策
编辑是学术期刊的“守门人”,是一本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促进学术期刊发展,就需要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敢于创新的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大力推广编研结合,促进编辑学者化、学者编辑化,有助于提高编辑素质,促进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5]。针对编研结合模式的现实困境,要坚决破除制度壁垒,不断提升编辑队伍的能力水平和素质,通过人才双向流动推动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的实践,为新时代期刊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一)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编研结合模式的顶层设计
目前编研结合模式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尽快出台政策办法,做好编研结合模式的顶层设计。2019年,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强化学会办刊力度,引导学会的学术与会员资源服务期刊发展,接入全球学术创新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业品牌期刊,这为完善编研结合的政策体系指明了方向。要充分认识编研结合模式在建设创新型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中的重要价值,积极构建新时代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的政策体系,善于发现编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编辑人才,大力推动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研究人员转型为编辑,需要花时间精力掌握选题策划、编辑校对的基本技能,其是否加入编辑队伍还取决于制度设计能否对他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要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无论是编辑参加研究,还是研究人员转为编辑,都要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在工作量和职称评定时予以互认,在职务晋升和补贴津贴方面予以倾斜。目前,学术期刊编研结合问题已经得到了业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了研究团队来解决相关问题。2022年9月,湖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管理规定(试行)》,其中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论及编研结合及编辑、科研人才的双向流动。随着相关政策办法的施行,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定将得到大力推行和深入实践。
(二)推动政策落地,扫清编研结合模式的制度障碍
编研结合模式的适用和推广是长期的,需要千方百计推动政策的落地施行。学术期刊是学术科研成果发布与交流的重要平台,需要从学术科研中得到营养,因此编辑要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争做“学者型编辑”,这样有利于学术期刊刊发更多优秀科研成果。学术期刊编辑素质提升的路径有:不断进修以提升学历层次,“专”“博”互补以优化知识结构,“编研结合”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例如,《中小学管理》早在1998年就开始进行办刊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坚持走“编研结合”的道路,建研究型组织,做专家型编辑,办刊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7]。针对学术期刊实施编研结合模式面临的问题,应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系列变革。要加强政策落地力度,打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推动期刊编辑更多地参与科学研究,快速提升期刊编辑队伍的业务水平,促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编辑要主动走出去,勇于创新思路,了解学科技术前沿与发展动态,参与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注重交流,加强沟通,吸引高质量作者,提升期刊价值含量,促进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编研结合模式的强大动力
为了激发编研结合的积极性,需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编研结合模式的强大动力。编研结合模式涉及编辑参加研究和研究人员转为编辑两种情况。从研究人员转为编辑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有助于研究人员进入编辑队伍的通道,需要研究人员进入编辑队伍后能够学习掌握编辑和校对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学术期刊编研结合的总体情况看,编研模式还处于编多研少的状况,这主要受制于制度壁垒、考核评价、个体能力、职业素质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考虑工作条件与环境、薪酬与福利水平、编辑成长速度与满意度,给编研结合的编辑或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多劳多得的额外报酬、特殊的晋升渠道,促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例如,江西农业大学期刊社提出在编研结合中提升编辑素养,鼓励编辑攻读更高学位,让编辑通过攻读学位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同时鼓励期刊编辑积极申报研究各类课题,极大地提升了编辑队伍的学术创新能力,推动了期刊的发展[8]。要稳步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待遇,制定灵活的薪酬福利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把按“事”激励与按“类”考核结合起来,兼顾劳动数量、质量与时间,吸引更多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加入办刊队伍。要不断加强学术期刊文化建设,加强对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人文关怀,增强人才归属感。
(四)推动学术交流,扩大编研结合模式的学术影响
不断提升编辑队伍的学术水平,需要大力推动学术交流,扩大编研结合模式的学术影响。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的学术研究不断涌现,学术突破不断发生,对编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要从事科研工作,就必须补充相应的学科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投身科研,在编辑学领域和专业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与时俱进,努力朝着学者型学术期刊编辑的方向发展[9]。要充分发挥青年编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以青年编辑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善于学习新鲜事物、善于产生新鲜想法的工作作风提升整个编辑队伍的创造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要多走出去,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积累学术人脉[10]。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努力推动编辑人才走向学术研究前台,发挥其聪明才智与生机活力,推动期刊事业的创新发展。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不断进行梳理总结,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职业素养。要号召期刊编辑走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与实验室,促进教研融合、产教融合、编研结合,形成教学、科研、期刊出版、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重视人才培养,促进编研结合模式的特色发展
坚持编辑学者化和“编研一体”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以学术期刊为平台、拥有独立学术话语权的学术共同体,是促进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齐头并进的必由之路[11]。要打造学习型编辑团队,加强人才培训,努力使学术期刊人才快速成长。大力实施编研结合模式,就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择热爱学术期刊工作的人才,选择适合学术期刊工作的人才,提高编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突出学术期刊的特色,提升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质量。要注重优化编辑队伍结构,合理搭配,形成编辑梯队;充分考虑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等,充分吸纳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加入办刊队伍,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中引入新鲜血液,推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优化升级。编辑部既要把现有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用好,又把新加入的教学科研人才用好,携手推进学术期刊的跨越式发展。要正视当前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编研结合,不断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推动学术期刊的差异化发展。
四、结语
“编研结合”模式是对先进学术期刊经验的宝贵传承,是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途径,是应当坚守并发扬光大的成功之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术期刊“编研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力促进学术期刊提档升级。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认识学术期刊编研结合的现状,努力打破编研结合的现实困境,找到更多的突破之策,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不断推动学术期刊编研结合模式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