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振羽的村治理论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2-03-24谢文娟

关键词:村民农民农村

谢文娟

(邵阳学院 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0世纪2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内军阀混战,中国社会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农民生活日趋贫困,农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时许多仁人志士为救活中国农村、复兴中国农村而四处奔波、不断探索。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吕振羽很早就关注到中国社会的状况和中国的农村问题,积极地投入乡村建设的运动中,开展村治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村治理论。研究吕振羽的村治理论,并从中吸取有益养分,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借鉴启示作用。

一、吕振羽村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村治理论是吕振羽早期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末及此后一段时期,吕振羽曾多次参与乡村自治论题的讨论,在担任《村治月刊》主编时期,他提出“村民自治运动”这一概念[1],认为村治运动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他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论观点,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建设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自治理论。

(一)乡村自治是一种“人民自治”

吕振羽在《由现代民主政治之一般的矛盾说到人民自治》中指出:“如果要求政治问题的彻底解决,就只有把国家的政权完全奉还到全体人民手里,实行民权政治,让人民去自治,一切由他们自己去处决,国家就不过当他们自治的能力没有完全成熟以前,负一种指导的责任。”[2]52因此,吕振羽认为的乡村自治应该就是基于一种“人民自决”的“自治”精神,抑或是一种人民自我决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3]。

(二)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

吕振羽指出:“人民自治,就是把国家政治的重心,放在这个社会的基础上面,使全社会的人民为国家政治的原动力,政府为被动的执行机关。”[2]52在这里,他主张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而且,吕振羽还认为,“政府不过为群众共同嘱托的被动机关,政治不过为群众意志的共同表现”[2]73,“人民服从政府的政令,乃是服从人民自己共同的意志和决议”[2]74。这就意味着,他将人民意志视为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的各项工作和决策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三)村民大会是乡村自治的组织保障

吕振羽认为,要保障村民充分行使自治权利,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其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就是以村民大会作为人民行使自治权利的机构[4]。这是吕振羽在考察了山西村制改革的组织建设以后得出的结论,他在《乡村自治问题(上)》中强调,“自治村凡关于全村之一切事业,都是要村民全体协力合作的,组织上以村民大会为全村最高权力机关”[2]69,“村民大会由全村村民组织之”,为“全村最高之立法机关”[2]70。在这里,他主张村民应当成为乡村自治的主体,村民大会是村民自治、村民意志的源头,是村民自治的组织保障。

(四)解决经济问题是乡村自治的前提

吕振羽认为,要实现真正的乡村自治,就必须先解决乡村的经济问题。他提出:“今日要改良农村,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经济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得相当解决,无论乡村自治或其他一切理想上的建设和农村社会之改造等问题,均将束手而无办法。”[2]66在这里,他主张解决农村经济问题是实现乡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农村经济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对此,吕振羽认为,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缺乏土地以及必要的生产资料。他指出,“中国目前农村经济状况,不仅是一个经常的农民贫乏问题,而是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和其他生产工具,一群一群地离开农村,散为都市和乡村的失业游民”[2]209,“现在只从农村经济自身的方面看,土地问题如不得解决,则问题的自身终是问题”[2]213。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吕振羽看来,“就在要使‘耕者有其田’。‘耕者’能‘有其田’,农村经济的基础,才能妥定”[2]215。

(五)普及民众教育是乡村自治的关键

吕振羽指出:“普及民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程度,为自治前途之生死关键。……民众教育如果办不通或者不得普及的效果,乡村的自治便没有出路,民权便不能发达。”[2]68在这里,他主张乡村自治的关键是普及民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程度,因为人民是乡村自治的主体。但目前乡村自治尤其缺乏人才,要培养乡村自治的人才,就必须广建学校。吕振羽主张:“中央宜设立一个村政学院(全国各专门大学亦宜添设村政一科),储备施行村治之设计人才,各省无大学者宜设立一个村政学校,储备全省各县施行村治之指导人才,各县宜设立一个村政训练所,限令每村选送学生入所训练,为各村之实施人员。”[2]62

二、吕振羽的村治理论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吕振羽的村治理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虽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局限,没能完全得以实施,但他关于乡村自治的独到见解,对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启发作用。

(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治理效能。这与吕振羽的村治理论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在吕振羽看来,乡村治理的主体是村民,应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精神,引导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然而,村民自治不是放任不管,而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这里,吕振羽的村治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1.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20。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既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势。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注重改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加强对基层党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激发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基层党员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吸纳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党员队伍,引导青年党员返乡创业,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先锋带头作用[6]。

2.建立村“两委”良性互动关系,增强村民自治力量

鼓励农村先进党员、优秀村民通过民主、合法程序进入村支“两委”。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本辖区事务的领导,充分利用各类渠道和媒介,积极、准确地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政策的贯彻执行上,要因地制宜、精准执行,助推群众增加收入。村民自治委员会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依章依规依法进行,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3.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协同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社会组织是乡村治理力量和乡村振兴力量的有益补充。一方面,鼓励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助力农民增收;推动社员在农村打造特色产业,提高农村产业的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文化类、科技类、学术类组织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提供志愿服务、支持农技培训、助推素质提升,让各类社会组织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乡村治理的参与者。

(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稳固乡村治理基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吕振羽也持有相似观点,即“今日要改良农村,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经济问题”[2]66。只有产业兴、农民富,才会有乡村兴,乡村治理也才会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古往今来,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始终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积极探索放活土地的有效路径,实行承包地“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2.强化顶层设计,谋划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规律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同时,要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带动作用,让村民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共同分享产业红利。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科技化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农业产业智能化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要打破传统农业思维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和自动化技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育苗、种植、管理、收获等全产业链机械化和智能化,加快运用可溯源等技术,提升农业产业技术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创新“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充分利用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运营模式,打破传统零售行业被动销售的方式方法,迎合消费者在移动端利用碎片化时间网购的习惯,化被动为主动,将优质农产品以更便捷的方式主动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三)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乡村振兴的最大主体,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为此,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治理能力。

1.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一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将农业技术培训引入职业教育范畴,在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设适应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专业,着力培养农村复合型人才,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二要完善农民教育的投入政策,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比如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农民的教育培训,对承担农民教育的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和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要激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机构投资举办农民教育培训,通过邀请技术员以屋场会、村组会、夜谈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农业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四要加强高素质职业农民典型案例宣传,分享其成长成才、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的经验,充分发挥优秀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头作用。

2.建立城乡教育双向流动长效机制

发展乡村教育,师资力量是关键。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城乡教师有序流动、交流交换,打通教育资源壁垒,打破城乡教育二元格局,通过提升待遇、强化保障、提升硬件等措施,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和优秀人才到农村献身教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同时,鼓励高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民培训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鼓励农民进校园、入企业跟随行业专家学习农业技术,通过结对帮扶接受技能培训,提升职业农民技术水平,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3.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乡村教师队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既承担着为乡村学生传播知识、塑造其精神品格的职责,也肩负着塑造文明乡风、培养乡村未来建设者的使命。为此,应该努力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作用。一是要坚定乡村教师的理想信念,培养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的乡土情怀和振兴乡村的家国情怀,增强其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学科素养和育人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三是优化乡村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其根据不断变化的学情转变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当好乡村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重塑乡村自治文化,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文化与乡村治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村民精神风貌,推动乡村公序良俗建设,引导村民形成心理认同,达成价值共识,构建良好社会秩序,使乡村治理水平达到新高度。

1.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村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乡村发展成果。为此,一要广泛开展理论宣传,通过编印宣传资料、开设广播电视专题讲座、举行理论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利用农村广播“村村响”等有效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基层;二要开展先进典型宣传,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及事迹来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让广大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要健全规章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农村各项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等行为规范,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实上下功夫,强化乡村治理“软实力”。

2.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建设是提高民众素质、满足村民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一要推进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比如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运动广场和休闲中心,扩展文化场地,随时向村民提供政策宣讲、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等,丰富文化传播手段,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二要培育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创作要以村民为中心,要体现新时代村民的精神面貌,要把服务村民作为重要任务;三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化结对子、文化帮扶等活动。

3.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关系着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性运行。为此,一要重视乡村传统的规章制度,比如村规民约、优秀家风家训,充分发挥它们在家庭秩序维护和乡村和谐构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要重视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到既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促进村民间的沟通交流;三要重视培育“新乡贤”文化,寻访家乡德高望重的“新乡贤”,邀请他们开展道德讲堂、传授致富经验和治家理念、参与乡村治理等,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榜样示范和引导帮扶作用。

三、结语

吕振羽的村治理论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关心民生、服务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是他探寻中国农村复兴不断思索的思想结晶。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对如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吕振羽的村治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村民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