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动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
2022-03-24王雪飞泰国格乐大学
王雪飞 泰国格乐大学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运动损伤会在危害身体,影响体育课程、运动训练计划。因此,运动需要掌握运动损伤的原因,制定出详细的预防方案,才能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进行科学训练,防止出现运动事故,促进体育运动发展。在出现运动损伤以后,运动员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提升治疗的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结合运动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问题进行论述。
一、运动损伤定义
运动损伤是人在进行体育锻炼、参加运动项目过程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身体出现损伤问题,对身体造成一定损害,不利于体育运动项目的正常开展。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包括肘关节、肩胛骨、小腿、手臂等。不同运动损伤在紧急处理时,需采用对应的治理方式,避免对人身体造成较大损伤[1]。运动损伤在生活中较为多见,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可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陈旧损伤。第一,急性损伤。在高强度或者高速度运动项目中,在瞬间暴力作用下,超过了身体的极限,经常出现急性损伤,产生快、发病急。如橄榄球、篮球、足球运动,经常出现急性损伤。参与运动的人会在冲撞中被撞伤或奔跑中扭伤。如果急性损伤不及时治理,就会诱发滑囊炎、脱位等。第二,慢性损伤。手臂、腿部等部位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时,运动员体内的软组织会因为承受力超限而出现运动损伤。经常运动的业余爱好者或者专业运动员是慢性运动损伤的高危人群,慢性运动损伤具有发病慢、症状产生时间长的特点。第三,陈旧损伤。运动损伤产生后,运动员需要及时治疗和养护,适度运动。患有急性运动损伤的人,若治理不及时、治疗效果不佳,则会演变为陈旧损伤,使得伤患病程变长[2]。
二、常见运动损伤类型
在体育运动中,受到运动强度、运动方法、个人体质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治疗措施。
(一)擦伤及扭伤
擦伤是伤害程度较浅的运动损伤,多指表皮擦伤。在处理时,运动员可以使用基本的药水即可,但若擦伤表渗血、创面有脏污,则需提前将创口清理干净,随后涂抹对应的药水。扭伤是在运动过程中,关节部位因突然扭转而出现的运动损伤。在这类运动损伤中,腰部扭伤、关节扭伤较为多见,其中关节扭伤包括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扭伤。
(二)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同样属于常见运动损伤,具体指肌肉纤维因各类外力原因而撕裂后出现的损伤。肌肉拉伤后,伤患可根据拉伤处的疼痛程度,判断严重程度。若疼痛感较强,则需快速停止损伤,及时对局部拉伤处进行处理。通常采用冷敷、按摩、热敷等方式,但对于部分慢性肌肉拉伤患者,经过早期处理后,还应借助患者机体本身的恢复机能,逐渐修复肌肉处的损伤。
(三)脱臼及骨折
脱臼与骨折是体育运动中发生率较高的运动损伤,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常见运动项目中,都伴有脱臼或骨折风险。患者脱臼后,往往不可随意移动患者,需在固定脱臼部位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3]。而对骨折,由于患者症状不同,其骨折类型差异较为明显,具体可分为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的伤者,皮肤一般无破裂情况,且无伤口,骨折处与外界尚未相通。开放性骨折患者则会存在骨头刺穿皮肤的情况,且伤口会直接接触外部环境。
(四)挫伤
运动损伤中的挫伤具体指受外力打击后的组织损伤。运动损伤后,对于轻度挫伤一般无须处理,24小时可缓慢恢复。较重的挫伤则应使用药酒、对应的膏药包扎处理,并配合一定的物理治疗。在篮球、排球运动中,挫伤非常常见,接球动作不标准、排球击打动作不规范,经常引起挫伤。
三、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运动损伤预防意识不足
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经常出现,有的运动员预防意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没有掌握运动损伤知识等,都有可能诱发运动损伤。第一,参加运动的人因自身防范意识薄弱,未能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所以在运动前没有按照运动要求,热身不到位,运动不规范,运动损伤预防意识不够,运动损伤风险较大。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若运动员、学生无法通过热身、准备动作充分调动神经系统,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现象。第二,运动过程中其肌肉延展能力、动作协调度均会受到限制,继而在运动后诱发运动损伤问题。此外,心理状态同样会引起运动损伤问题[4]。比如运动过程中,参与者过度自信,没有注意到身体的承受程度,通常会忽视对运动量、运动行为的控制,使得运动期间的损伤风险增加。
(二)运动量过大
运动量过大是运动损伤的病因之一。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若运动时的受力长期集中在某一部位,则会导致该部位受力增加、负荷较大,从而引起运动损伤。在专项运动项目中,院校体育课程中,运动量控制不到位,参与者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则会因身体疲劳、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运动损伤情况。例如某校在体育课程中,将铅球、单杠、排球等运动项目集中安排,学生手臂重复运动,身体上肢的运动量超出学生可承受范围,出现手臂骨折、上肢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
(三)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不高
通常情况下,运动项目中战术训练、体能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水平不高,同样会导致运动损伤。由于体能训练不到位的人,其肌肉弹性、基本的力量较差,运动过程中反应慢、身体关节部位灵活性不足。所以在运动期间,该类运动人员会受限于身体的训练能力,容易出现运动损伤。除此之外,体育锻炼、各类运动项目中,若运动行为、身体动作不规范,则会因身体局部劳损、意外受力而造成运动损伤。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为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员需要了解运动损伤知识,掌握运动损伤原因、基本预防方式,同时加强自身“防范运动损伤”的思想意识,避免因自身的盲目自信而引起运动损伤[5]。运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科学筛选运动项目、体育锻炼内容,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注意预防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力过大而造成的细微损伤,防止演变为慢性劳损。
(一)预防措施
1.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
采用正确、合理的训练方法,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对于膝关节、肩关节、腰部等运动损伤高发部位,需通过提高该部位机能的方式,预防运动损伤。因此,相关人员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确保自身训练方式的合理性,科学的调整运动方案。具体来说,年龄、自身体能、健康程度、性别不同,其训练方案应具有明显差异性。所以在体育运动期间应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年龄较小的人,其在参与运动项目时,应以全身训练为主,并且在安排运动项目时,综合考虑运动人员本身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整体运动训练方法应具有密度小、运动强度低的特点,且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对于院校内的学生而言,在预防运动损伤时,同样应进一步改进体育课程中的训练方案。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要求,应用基础性体育技术,使学生掌握投掷、跑、跳跃的训练要领,并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密度。除此之外,参与运动过程中,教师、专业训练人员应正确示范体育动作,坚持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运动过程中,引导相关人员从分解动作、完整运动方法入手,系统地学习某一运动技巧,确保参与人员对某项运动方法的掌握程度[6]。
2.做好运动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不充分、运动损伤防范意识不足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体育运动前期,应做好准备工作。据了解,及时的准备活动能够活跃神经系统,克服身体本身的生理惰性,为后面体育运动打好基础。不仅如此,准备活动中的前期运动能唤醒肌肉,增加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开放量,使得肌肉更为灵活、具有弹性。甚至可拉伸韧带,使得身体各个关节腔体内滑液变多,从而帮助运动人员有效预防关节处、肌肉处的运动损伤。
具体来说,一方面,体育运动前期,相关人员应重点活跃身体躯干、肢体上的关节盂肌肉,并通过拉伸的方式使肌肉、关节保持在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不同的运动人员,其准备活动强度会有明显区别。年龄小、身体素质差的人,可适当减少运动前的准备工作,降低运动准备强度,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即可开始活动。本身体能较强、身体素质好的专业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训练项目,针对性的制定准备方案,且准备活动强度可适当增加。比如,在运动前期准备过程中,可从头到脚的热身,使得身体肌肉、关节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必要时可通过慢跑这类有氧运动作为热身活动,但应避免准备时间超过10分钟,导致体力损耗过大。
3.重视运动中的自我保护
其一,运动过程中预留放松时间。每组练习结束后,应适当的放松身体,以此缓解肌肉疲劳,避免使得局部负担持续承重。比如我国体育运动员在训练时,每组训练完成后,会通过放松跑的方式,消除身体疲劳感,避免连续训练后引起运动损伤。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运动项目,其间隔放松方式差异较大,具体放松方法应与运动项目有关。若运动项目主要锻炼上肢,放松时可通过慢跑的方式,主要使用下肢的运动项目,可通过仰卧、倒立的方式适当放松,使身体内的血液能够回流,抑制神经系统的疲劳感。
其二,避免身体局部受力过重。运动量大、运动持续集中在同一部位则会引起运动损伤,所以在运动期间可通过防范局部负担过重的方式,加强自我保护[7]。例如人在运动中,半蹲、青蛙跳等动作容易引起膝关节受损,需避免长时间地进行上述动作。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应选择安全、可靠的运动场所,并且在运动期间重视医务人员或者教练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制定锻炼计划,如果身体、心理状态存在问题,需及时调整或停止运动。
其三,掌握科学的自我保护方法。在所有运动项目中,自我保护非常重要。对于儿童、青少年,其在运动时因自身判断能力、肌肉力量弱,需成年人从旁保护。而成年人在体育锻炼时需时刻警惕,自觉的加强自我保护。如在足球、橄榄球运动中,若身体失去平衡,可通过向前跨步的方式避免摔倒,无法控制身体平衡时,可顺势翻滚、低头、屈肘部,将身体损伤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范运动损伤风险。除此之外,运动期间的保护同样包括改善运动环境,即在运动过程中,仔细检查体育器材,清理运动场所的危险物品,避免因环境因素而诱发运动损伤。
4.加强早日预防意识
早期预防是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具体预防方法是在参与运动项目、进行专业体育训练的前期,分析该运动项目有无运动损伤风险。即提前评估篮球、足球等运动对身体肌肉力量、肌肉弹性、心肺功能造成的影响,然后依据自身的身体技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据了解,在运动前期进行运动评估工作,可进一步控制盲目选择运动项目、盲目体育锻炼引起的运动损伤率。相关人员在科学评估后,可以科学感知自身身体素质,客观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知道在参与运动项目时,如何合理选择项目,同时掌握不同运动项目中预防损伤的技巧。如100米、50米这类高速跑在急停时,不能直接停顿而应该减缓速度,缓慢的停下脚步,以免踝关节、膝关节、腰关节等部位出现挫伤。
(二)治疗措施
1.早期处理
运动损伤后的48小时中,若损伤部位伴有红肿、出血、身体功能受损情况,表示伤者为急性运动损伤。实际处理方法包括冷敷、加压包扎、固定损伤部位。首先,用冰柜、冷毛巾、冰袋等物品冷敷损伤部位,随后使用消炎、止痛的药物服用或外服。若缺乏上述冷敷物品,无出血情况的运动损伤可用冷水冲洗。其次,冷敷后,将医用棉花、干净的海绵放置在创口处,缠绕布条、绷带后适当加压,加压后包扎。包扎结束后,应在8小时内松开布条或绷带。最后,肢体受伤后,可在上肢下方防止垫用的物品,抬高伤肢。
2.中期处理
运动损伤48小时后,待创伤部位的炎症、出血情况好转,可通过按摩、热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的方式处理运动损伤处。热敷时需注意避免烫伤,可直接使用热水袋外敷伤口,热敷结束后轻轻按摩中肿胀部位。
3.后期处理
运动损伤后期处理时,创口处于修复阶段,所以在治疗时多以按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为主。
4.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第一,踝关节扭伤。出现这类运动损伤后,伤者需注意休息,不能再次用脚使力,以此延缓损伤,避免疼痛。之后,可用冰袋、冷毛巾冷敷脚踝,冷敷15分钟左右后停止冷敷,重复3~5次后停止冷敷。冷敷过程中需避免用力按压创口,以免造成踝关节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冷敷后,若短期内踝关节没有明显的恢复趋势,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严重的踝关节损伤患者,可遵照医嘱用石膏固定伤口。若存在踝关节韧带断裂的情况,石膏固定时间应保持在6周左右,并且在拆除石膏后,配合理疗、药物、按摩等方式,促进踝关节损伤的恢复。
第二,肌肉拉伤。处理肌肉拉伤时,同样需采用冰敷的方式,而冰敷的目的是为控制血流速度,以此避免拉伤处的炎症加重。具体冰敷时间在24小时,放置冰敷物品时可垫用一条薄毛巾,防止冻伤;冰敷时长为15~20分钟,结束后可间隔10分钟再次冷敷。
第三,关节韧带拉伤。治理这类运动损伤时,应及时固定韧带断裂部位,固定工具可谓木头、专业的医用夹板,固定48小时后用药物外敷。3天后通过按摩、物理治疗的方式处理拉伤处,随后按照医生叮嘱,及时进行功能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关节韧带直接断裂的伤者,应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将韧带缝合。
第四,腿抽筋。运动过量、身体过于疲劳会引起腿抽筋。应对这类运动损伤时,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肌肉抽筋造成的疼痛感。首先,抽筋后立马用手拉住抽筋部位同侧的脚,将抓住脚掌心,向身体方向拉拽。之后缓慢地将脚伸直,用力蹬腿,使得腿部抽筋逐渐恢复。紧急情况下,还可用力按摩抽筋部位,一般情况下可快速见效。其次,身体靠墙,用脚后跟着地,然后将身体的重量集中在抽筋的腿部,使抽筋部位慢慢恢复。最后,坐在床上、椅子上,腰背挺直,双脚与肩部同宽。左右手交叠,轻放在腹部。双眼直视前方,调整呼吸,放松身体,静坐2分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损伤不仅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运动生涯,甚至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院校体育课程、专项体育训练中,运动指导人员都应通过必要的教育指导、体育训练指导,引导运动员、学生重视运动损伤的方法,懂得依据运动损伤的诱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身体运动损伤风险。针对已经出现的运动损伤,掌握有效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使得体育课程实践、专项运动训练工作有序完成,为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