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视域下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路径探析

2022-03-24王恩春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新疆政治

王恩春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在劳动实践中显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从宏观民族视野看,文化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本质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而且具有涵养人、教化人、凝聚人的效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文化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这更为新疆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华文化教育效用提供了行动指南。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3]新疆的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新疆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承担着“铸魂育人”使命的重要课程是保证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抓手。文化润疆工程作为指导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育人质量的新方向,各高校必须立足这一时代大趋势,全力挖掘“文化”所具有的涵养人、教化人、凝聚人的属性,努力构建以“文化”为导向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一、历史性转向与濡化性嵌入: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新动向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历史性转向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动向与新疆各项事业建设息息相关。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全面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坚定不移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全面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质量、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固本培元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可以说,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到了重要历史关头,也催生了新的转变。

育人重点由增量转向提质。由于历史原因,新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全面发挥“铸魂育人”的使命。但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教育普及程度迅速提升,高等教育覆盖面也随之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20年,新疆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由24.1万人增长到48.67万人,年均增速达到4.2%,高于全国3.2%的平均增速,新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6.79%。①高等教育的基本普及,同样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了全新发展局面,尤其突出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增长方面。从2015年到2020年,新疆高校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由不足400人增长到约1500人,增长近3倍。②在校学生数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的增加,既标志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步入新阶段,同样意味着其重心已经由增量转向提质,即由满足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数量要求,转为探索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切实践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使命。

教学视野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囿于种种限制因素,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野相对狭窄,其在横向上表现为过于偏重区域而缺乏全国视野,在纵向上则表现为单纯立足当前而缺乏历史视野。近年来,随着新疆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快速推进,尤其是随着《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的发布和《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教材的推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始发生转向。从横向视野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注重把新疆纳入到全国发展大局中,不再过多强调新疆区域性特征,而是突出全国共性,坚持国家大一统历史观,坚持中华视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整体高度,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宏观视野,深刻认识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4]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一盘棋思维;从纵向视野来看,不再仅仅局限于介绍当前建设成就,而是在“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下,强调历史上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文化的交往互鉴、经济的交流互通、民族的交融共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野的显著变化,同样构成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整体转向的一个侧面。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濡化性嵌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之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沿着“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方向不断提升。具体到新疆而言,为了更好地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重点和视野发生形式上转向的同时,其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进一步出现了濡化性嵌入的全新态势。

政治性沉淀与文化性凸显。出于“铸魂育人”的目的属性,以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突出政治性,而学理性、思想性相对不足。近年来,一方面出于对党中央相关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践行“八个相统一”为目的,开始探索将“铸魂育人”的使命内化于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教学体系之中,突出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实现以文化讲政治、以历史带理论,通过“讲好新疆故事”等形式进行启发性强、直指人心、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新疆和内地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在文化润疆政策指导下,新疆高校显著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属性,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课的开设,充分彰显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性特征。截至目前,新疆重点建设高校均建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教室等软硬件设施。此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增强,以“中华文化”“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检索,可得616条有效信息,对已选文献(200篇上限)进行可视化分析,近五年来相关数据增速明显,其中2020—2021年增加了58%,突出文化属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在新疆高校形成了一种新风尚。

话语体系从二元结构转向一元。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转向为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确立了原则,即通过建构“一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覆盖过去“二元”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团结叙事。同时,这一历史性转变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首先,通过建构“一元”叙事,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主体性更加突出,即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不断强化共性,实现一个中心的教育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不但能够突出系统性,同时也建构了“全过程的话语池”来“内化于心”。其次,“一元”叙事内在地包含了“二元”叙事的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从更高的维度涵盖了各民族的团结部分,同时又突出了民族团结的目的指向,即由多元向一元发展、由外在向内涵发展,从而形成相辅相成、内外结合的话语体系。这从理论上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契合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发展趋势。

二、内在动源和价值指向:文化导向何以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文化向度

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教育是文化的外显。教育和文化的关系与其说是两个维度,不如说是一体两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输出,其文化向度的体现更为明显。一种文化将滋养出一种意识形态,并最终在现实上显现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最早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是西方宗教神学,立足宗教文化衍生出了神学意识形态,并最终催生了最早的高等教育——大学。牛津、剑桥等高校最初都是宗教神学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属于无产阶级的红色文化不断发展,最终随着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红色教育在红色文化中开花结果,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共产主义色彩的教育教学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在中央苏区探索建立红色文化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红色教育。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张力和人文厚度,是离不开文化支撑的。同样,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就是不断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

(二)教育和文化“立德树人”的内在共有价值

共有价值是教育和文化的内在联结。从含义来看,教育是由教化和育化共同构成,其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格、深化思维,其核心指向则是“人”的成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对教育这一目标的深化拓展,即“立德树人”,德行和人格的双重培育。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含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阐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核心要素,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显著特征,即“自由自觉地实践(劳动)”。实践的核心指向,就是实现人对世界规律的把握,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天然地包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一个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即对完满人格孜孜不倦地追求。所以文化实际就是通过人的实践创造的,又不断反哺人本身的实践产物。因此可以说,文化和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内在共同价值。

(三)中华优秀文化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增强效用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疆及新疆高校的结合,既具有一般共性,又具有特殊个性,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将全方位增强其教育效用。

中华优秀文化内在包含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方面,分别突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不同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诸子百家之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华文化色彩,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家国天下等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加了人文厚度。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其斗争色彩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强健筋骨,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加了历史韧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过程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诞生的文化,其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理性守正的特征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注入了创新思维、开放理念。因此,从三个方面看中华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结合,将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政治性、学理性、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阐释力、导向力。中华优秀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是一次积极的“化学反应”,是以文化为导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益方向。

三、文化生态与文化整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双重路径

(一)推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生态建构

文化生态,是指文化与所在的人文生态环境经过创造性互动而形成的有机系统。一种文化放置在一种人文生态中,自然会产生别具个性的文化特征,多种文化放置在一种人文生态中,则会衍生出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把中华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相结合,想要实现“1+1>2”的效果,就要构建二者契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化生态,激发文化与教育结合的价值效用。

增进一个文化共识。文化生态构建的核心要素,是要具有一个文化共识,即文化的张力和教育的目标达到同频共振。中华优秀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具有一个共识,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文化共识,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断体现出来,即需要在内容、模式、环境中始终彰显其存在。

调整两种文化关系。当多样文化共存于一个生态环境,就会自然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中华优秀文化所包含的三方面文化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生态中,必然形成“层级关系”与“共生关系”。一方面,要厘清其关系脉络,分清什么时候该以哪种文化为先导,是“层级关系”建构的重点,一经形成,就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厘清文化的特点,尤其是长短板,通过文化的交融互嵌补齐短板,发扬长板,由此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关系。

强化三方推动力量。文化生态构建需要明确其存续的动力,其动力主要从主体、客体、环体三个方面生成,主体为实施方(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教学计划制定者、教学内容制定者,等)、客体为接收方(高校学生)、环体为教学环境(包括校园软硬件设施、校外文化环境,等)。主客体需要发挥彼此主观能动性,推动文化生态的有机构成,在教学实践中生成文化生态;而环体构建则对文化生态的形成具有增强效应,这种效应是客观的,既会放大有益方面,也会放大有害方面,需要主客体的协调建构。

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建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生态,需要增进共识、调整关系、强化动力,通过三个层面的调整将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二)提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文化整合路径

中华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本身均为系统性存在,并非单独孤立的个体。因此,如何实现两套系统的嵌入整合,是决定两者结合能否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要做到有效整合,需要从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

以话语体系为主导。话语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先导、主导。成熟的话语体系将决定意识形态输出的结果,反之则会动摇意识形态既往成果,造成破坏性结果。要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特质,不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话语体系融入文化因素。把以外在促进为特征的话语转化为内在引导为特征的话语;把主客对立的二元制话语(“你”“你们”“你我”等)转化成主体性话语(突出“我”“我们”“共同”等);把思想约束性话语转化为鼓励性话语等。

以教材体系为基础。高校教材体系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方向、结构,必须深入挖掘新疆高校地方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文化属性,突出其中的中华文化色彩。要提取中华优秀文化的契合内容,增强教材文化属性,在教材体系的不同阶段(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级)基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变动融入相应的文化内容,完善课件内容和形式,扎实推进教材体系的文化嵌入,增强亲和力和思想性。

以教学模式为依托。教学模式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契合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结合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层面的文化特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加强“混合式”教学、智慧教学、联合教学等方式手法,在教学模式上以增强亲和力、实效性为目的,突出主题中的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例如具有蒙太奇色彩的“孔夫子遇见马克思”“茶文化中的阶级色彩”等,兼具趣味性与学理性,让课堂在文化的浸润下活跃起来,弱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生硬灌输色彩。

以评价机制为保障。评价机制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项动态、复杂的实践活动,需要以评价机制来反馈教学效果进而自我完善。因此,在文化整合中必须重视评价机制的改善,打破以往简单师生互评机制和唯分数论,融入多样性评价,例如对教学的课堂文化氛围进行评价、由“学习通”等教学智慧系统进行计分评价、对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进行大数据分析、推出拟人化评价等。同时,将评价纳入教学整体,细化评价标准,突出文化导向,在评价机制中融入对教师、学生双方的文化关联选项,总成绩构成中加入文化模块,考试内容着力向文化知识点倾斜等。通过对评价机制的完善,将从结果反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随着文化润疆工程的持续推进,新疆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不断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质,把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文化生态建构和文化整合能力,围绕“文化”提质增效,这既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未来方向,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抓手,更是完成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的必然途径。

注释:

①2008年数据参见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20年数据参见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②2015年数据参见闫国疆在2016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十期第120-127页中发表的文章《信仰教育、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2020年数据参见《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详见网址:http://jyt.xinjiang.gov.cn/edu/jysysj/202004/67b9d78bb68440be987ddd96ff1443cf.shtml.

猜你喜欢

理论课新疆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新疆多怪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