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文学融合的演化进路与特征

2022-03-24吴亮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渠道媒介

吴亮芳

融合是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性话题。1713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 Derham)提出光线的汇聚。之后,融合概念逐渐运用于气象学、数学、进化生物学、政治学和产业学等[1]。1964年媒介融合理论的开山鼻祖[2]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两种媒介杂交或交会的时刻,是发现真相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的新的媒介形式。”[3]在麦克卢汉这里,媒介成双结对,一个“包含”另一个,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如电报包含印刷,印刷包含手写文字,文字包含语言[3]。按照麦氏的媒介融合思想,网络文学则是媒介融合的典范。诞生之时,网络文学是互联网与传统文学“联姻”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也是新的媒介形式;之后,其一直在互联网思维投射下演绎自身融合之路,呈现典型的融合性特征。这种特征能一定程度地反映网络文学融合发展的演变规律,并预见未来。

一、网络文学融合的演化进路

长期以来,学界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存在争议。麦克卢汉主张的媒介融合思想基于“媒介即讯息”的论断,突显技术的决定作用[3]。1978年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的媒介融合是基于工业融合的视角,主张“重合而生”。1983年普尔提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即“传播形态融合”。2006年亨利·詹金斯基于文化变迁提出融合概念,认为“(媒介)融合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4]。多年来,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因视角、层面、语境等不同呈现出差异化,在综合视角下看媒介融合,则是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工程。任何系统及其秩序的建立都是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网络文学融合演进逻辑作为一种系统工程,也由多层面、多维度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恩格斯曾说:“我们这里考察的不只是我们头脑中发生的抽象的思想过程,而是在某个时候确实发生过或者还在发生的现实过程,因为这些矛盾也是在实际中发展着的”,“依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可能得到解决[5]。遵从恩格斯的指引,综合运用媒介融合理论,结合中国网络文学二十余年来的发展事件考察其融合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网络文学的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人才融合具有显性特征,能一定程度反映其融合的演变规律。

(一)单向融合转至传统出版

中国网络文学的单向融合期为自诞生至VIP付费制推出前夕(1998—2002)。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走红网络,被视为我国网络文学的开端。2003年底,起点中文网推出VIP付费制。这期间,在内容、渠道、人才融合上,中国网络文学把传统出版作为融合对象,融合关系呈单向性。

内容上,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融合始于享有多个“第一”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该小说发布于台湾成功大学BBS。得益于良好口碑,这部小说于第二年在知识出版社出版。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首次融合成功,点燃写手们想要在传统出版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希望。之后,被称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的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以及俞白眉等知名写手以网络口碑作为传统出版的敲门砖。杨剑龙曾这样形象描述:“他们像是被传统媒体招安,互联网只是他们的布告栏,广告一旦见效,就不再回来。”[6]事实证明,这时期许多写手创作网络小说的目的是出版纸质图书。据统计,1999—2003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转化为纸质图书分别为4部、10部、12部、10部、8部,共计44部[7]。例如,2000—2001年,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等作品相继出版,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出版。

渠道上,中国网络文学单向融合主要表现为文学网站与出版社合作开展线下出版,或是彻底转型为传统出版公司。最初,中国网络文学以BBS、文学网站为传播渠道。随着用户规模不断增多,文学网站逐渐替代BBS。与传统出版渠道相比,此时的文学网站传播影响力极其有限,注册用户相对较少,社会认可度较低。除此之外,此时的文学网站还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许多文学网站因缺乏资金支持,陷入运营困境。为走出困境,文学网站为高人气网络文学作品寻求线下出版,从中获取运营资金。例如,2000年8月成立的“龙的天空”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网站之一,为谋求发展而拓展线下出版业务,于2001年成立关联出版机构。2002年,在面临继续发展网络文学还是转向传统出版的抉择中,“龙的天空”放弃对网络文学的经营,全力发展实体出版。“龙的天空”等类似的转向行为突出地反映出当时网络文学网站缺乏有效盈利模式,为求生存而采取一种不得已的转型。这种单向转型对才诞生不久的中国网络文学来说,不仅遭遇内容在线传播渠道的收紧,还使整体环境蔓延着一股寒流。

人才方面,中国网络文学人才流向的单向性主要体现为网络创作者在传统出版领域获得成功后,往往放弃网络创作,离开网络文学领域转向传统出版。例如,安妮宝贝于1998年10月开始网络文学写作,2001年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离开网络文学领域,转战传统出版。之后,安妮宝贝的许多作品都采用线下出版,如小说散文集《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又如,知名出版人路金波在2000年前后以笔名“李寻欢”创作网络小说,其当属网络文学鼻祖级作家。2002年,路金波发表《粉墨谢场》,宣告开始向文化经理人转型,最终成长为知名出版人。从网络转向线下,成为第一代创作者的不二选择。这种单向流动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该时期网络文学缺乏完善健全的盈利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网络作家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优势明显,即传统出版领域的成功能获得社会认可,致使网络创作者容易转向传统出版。然而,这种单向人才流动,不仅使网络文学流失了许多网络创作者,还直接带走大量优质作品资源,对网络文学发展极其不利。

(二)双向融合加速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的双向融合期为从VIP付费制推出至泛文化娱乐生态圈初步构建前夕(2003—2014)。此阶段,融合事件在数量上急速增长,网络文学内容、人才与渠道的融合对象增多,融合关系呈双向性。

内容改编双向。首先,中国网络文学的内容改编范围扩大。数据显示,2004—2015年转化纸质图书分别为15、20、43、29、70、56、42、41、404、722、90、83部[7]。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始于2000年,即《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改编为同名电影,但很不成功。2001年,筱禾网络小说《北京故事》改编为电影《蓝宇》,尽管获第38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但因同性恋主题与政治敏感题材等原因未能在内地放映,但其初期探索为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积累了经验。随着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多样、数量激增、写法成熟,至2004年迎来发展期,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数量大幅增加,成功率也显著提升。据笔者统计,2004—2009年改编成功的作品达21部,其中,《亮剑》《双面胶》《第十九层空间》《魂断楼兰》《夜雨》等都是改编成功的代表作。2010—2014年,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更多,据笔者统计达44部。其中,《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甄嬛传》都是燃爆屏幕的作品。网络文学游戏改编始于2007年玄幻小说《诛仙》,即改编为同名的新派网络游戏。之后,此时期的改编游戏有《星辰变》《盗墓笔记》《神墓》《鬼吹灯》《恶魔法则》《兽血沸腾》《天元》《佣兵天下》《斗破苍穹》等[8]。其次,中国网络文学的内容反向衍生。例如,2008年由电视剧《士兵突击》衍生而成的同人创作小说开始连载;2009年以日本动漫《全职猎人》人物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的同人文《不死》在晋江原创网连载,关注度曾位居晋江同人榜单前列。总之,从传统出版到电影、电视剧,再到游戏,中国网络文学内容双向融合成为现实,表现为“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4]。正是这种跨媒体的内容流动,使中国网络文学一改昔日的发展困境,加速奔向属于自己的时代。

渠道整合双向。VIP付费制为网络文学商业盈利模式的形成找到了切入口,随着其商业盈利模式的成熟,文学网站数量也日渐增多。如潇湘书院(2001)、起点中文网(2002)、晋江原创网(2003)、小说阅读网(2004)、17小说网(2006)、纵横中文网(2008)、起点女生网(2009)、塔读文学(2010)、云起书院(2013)等网站均创立于此时期。文学网站数量增长,为网络文学内容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剧了内容资源的稀缺。网络文学内容不仅利用文学网站平台直接传播给用户,还可以通过转化为纸质图书、电视剧、电影、游戏等产品形态,利用其他行业渠道进行传播,进而扩大影响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出版、影视等文化企业意识到网络文学内容资源的潜在商业价值,通过收购方式将网络文学纳入自身业务范畴,打通了网络文学与自身领域间的流通渠道。例如,2006年民营传媒企业“欢乐传媒”耗资超500万美元收购文学网站“榕树下”,目的在于拓宽网络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传播渠道,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同年,数字出版公司中文在线创办了文学网站17K小说网,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内容聚合和管理,丰富网络文学线上传播渠道。

人才流动双向。此阶段,传统出版领域的作家开始重视文学网站阵地,加入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为了加速人才双向流动,文学网站与作家协会联手举办了各类活动。2008年9月,起点中文网主办的“全国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是一场推动传统文学与网络的融通、强化传统作家与网络读者交流的大赛。30位作协主席级别的传统作家在网络上进行原创内容和人气比拼,旨在吸引并鼓励传统作家进行线上内容创作与作品发布。2011年,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委员。2011—2012年,中国作协连续举办两届“结对交友”见面会,构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互补平台。2013年6月,游戏网站7k7k原副总裁孙祖德出任百度多酷文学网CEO。2014年1月,唐家三少与盛大文学合作成立国内首个网络作家全版权运营工作室。这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文学人才呈双向性流动。无论是创作者的自发行为,还是文学网站与传统出版界联手举行的活动都极大地促进人才跨界发展,为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模式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多元融合走向泛文化娱乐生态圈

中国网络文学多元融合期始于2015年,并持续至今。2015年,于中国网络文学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阅读集团成立;这一年被称为“IP元年”,泛文化娱乐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自2015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的融合事件数量快速增长,内容、渠道与人才的融合对象多元,融合范围持续扩大,融合关系也呈多元性。

内容融合的多元性。2015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内容融合的多元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泛文化娱乐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形式上呈多元化特征。与前两个阶段比,内容融合范围不仅显著扩大,而且是基于泛文化娱乐产业链拓展延伸而展开的内容融合。例如,2017年,阅文集团旗下经典IP《斗破苍穹》凭借上百亿阅读量被业界看好,迄今已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游戏、漫画等,彰显其内容的商业价值。二是以原创内容为源头,以点对点、点对面的融合方式形成网状式融合,即互联互通的内容融合生态。例如,成立于2015年的阿里文学,旗下有PP书城、UC小说、优酷书城、书旗小说、淘宝阅读等,于2016年推出“光合计划”,打造以IP为核心的开放合作IP衍生模式,包括中短作品曝光计划、精品阳光扶持计划、IP联合培养计划、IP联合开发计划。阿里文学“光合计划”的实质是依托阿里媒介生态,联合阿里影业、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咪咕阅读等力量形成以阿里文学为核心的内容融合生态圈,不仅对其优质IP以产业链逻辑进行衍生融合开发,还将影视、动漫等优秀内容反向衍生为原创网络文学作品。又如,成立于2015年的掌阅文学于2016年提出打造泛文化娱乐生态圈,即基于掌阅iReader平台,培育二次元、玄幻、仙侠、言情、游戏竞技等适合移动阅读的高质量类型小说,在小说创作阶段以产业链思维进行影视、漫画、动画、游戏等联动开发。

渠道融合的多元性。此阶段渠道融合的多元性突出地体现为全媒体的传播模式。腾讯文学成立不久,网络文学全媒体传播理念开始出现,打通PC门户、无线门户、QQ阅读、手机阅读中心等多个渠道,合力推动融合发展。2015年中国移动成立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内容原创平台,将第三方无线平台与网络文学内容原创有机结合。2015年腾讯与盛大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整合用户群体、渠道资源、内容资源,以业务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同年,阅文集团宣布战略投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打通网络文学有声改编和IP衍生的又一渠道。这些事件表明,网络文学内容渠道融合日渐加深,不同移动终端、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内容产品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此外,传播渠道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国外市场的开拓上。2017年5月,起点国际上线,标志着阅文集团开始向海外市场布局。2018年5月,起点国际开放原创功能,实现网络小说中英文双语版在海内外同时发布、同步连载。同年5月,熊猫看书英文版上线,目前覆盖美国、澳大利亚等五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纵观这些融合事件,该时期多元性渠道融合特点明显,实现了用户随时、随地、随心阅读。

人才融合的多元性。人才融合上,多元性主要表现为网络文学领域的“大神”级作家除了网络文学作家身份,还兼有与网络文学相关的其他身份,比如高校教师、影视编剧、文学网站运营者等。如果说2015年以前,网络文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流动主要是跨界转型,那么2015年后其流动主要体现为复合型人才的形成,表现为优秀人才可能身兼“数职”。例如,掌阅文学白金作家月关于2016年11月出任东仑传媒首席内容官,同时他还是中国传媒大学特聘专家、辽宁文学院网特聘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网络文学协会副主席、海南省网络文学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又如,网络作家天蚕土豆于2017年1月成立个人公司,他既是网络文学原创作家,又是其公司的管理者。随着网络文学融合的深入发展,优秀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网络文学复合型人才的出现是对网络文学深度融合与泛文化娱乐产业化需求的响应。泛文化娱乐产业链式的融合模式意味着一方面网络文学内容原创、原创内容二次改编、网络文学创作者培育、网络文学企业运营等环节都需要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又推动网络文学的融合发展。

二、网络文学融合的演化特征

中国网络文学融合历经了单向融合、双向融合与多元融合三阶段,各阶段的融合地位呈现相应的被动、平等与主动性,同时还与其商业化演变同步并进。

(一)被动性与免费分享模式

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诞生于美国。1994年4月,我国加入互联网公约,互联网开始广泛应用于商业、学校与政府等机构。其中,1995年我国内地开通的第一个BBS“水木清华”就是互联网应用下的新事物,成为网络文学萌芽园地。经过几年的积淀,我国网络文学于1998年正式诞生。诞生之时,在“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下,文学网站以交流为主要目的,再加上受用户付费意愿低,付费技术支持环境不成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学网站采用免费分享模式,一直持续至2003年底起点中文网推出VIP付费制。

此阶段,中国网络文学在内容、人才与渠道融合上由单向转至传统出版,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文学采用免费分享模式。免费分享模式下,尽管网络文学造就了“我手写我心”与“圈子化写作”的创作特质[9],但创作者写作没有收入,文学网站自身不能“造血”经营。随着流量激增,文学网站运营成本上升,而此时的传统出版在内容的质量、传播、版权保护与社会认可上都占绝对优势,网络文学单向融合成为必然。单向融合的网络文学在地位上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成为传统出版的附庸。早期的网络文学不得不将传统出版作为最主要的出路,文学网站和原创作者依赖传统出版实现内容变现。同时由于融合初期,网络文学缺乏独立健全的市场运作机制,许多谋求生存的文学网站不得不与传统出版合作,并将纸质出版作为主营业务之一。由于地位上的被动性,单向融合中的网络文学议价能力小,线下出版的合作模式根本无法填补网站因流量激增而增长的运营成本。

融合关系的单向性与融合地位的被动性还影响了网络文学创作风格的变化。在网络文学还未与传统出版融合时,网络文学创作不受市场和商业影响。随着原创作品线下出版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模仿线下出版图书的创作风格,出现迎合式创作。如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传》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引发关注。之后,陆续有人模仿创作出《天蓬传》《唐僧传》《沙僧日记》等一系列作品。

(二)平等性与付费阅读模式

中国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模式为解决单向融合期的运营困难而推出,但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9月,读写网开始探索付费阅读,之后“明杨·全球中文品书网”也引入付费阅读,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03年10月,起点中文推出VIP付费制,经过一个月的优惠期,于11月10日正式实施。很快,起点中文的VIP付费制市场反响良好,不仅创作者月稿费过千,自身也有了资金来源。于是,爬爬书库、幻剑书盟等网站也纷纷仿效。VIP付费制的成功,使中国网络文学有了独立发展的经济基础,其逐渐脱离传统出版。

中国网络文学有了独立发展的经济基础后,内容、渠道与人才融合,选择对象增多,融合地位从被动转为平等。这种平等性集中体现为在内容、渠道与人才融合上摆脱了“传统出版附庸”的标签,网络文学获得中国主流文学的认可。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文在线共同主办“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暨首届网文(2008)年度点评”大会,这是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第一次对话,也是中国主流文坛第一次正视网络文学,被视为网络文学地位上升的标志性事件。

从被动性转向平等性,中国网络文学融合地位的提升还得益于两方面措施:一是付费阅读模式创新。VIP付费制度使中国网络文学跨入商业化轨道,又在其商业化进程中不断创新。盛大文学在原有的VIP付费制基础上推出粉丝制度、打赏功能、“3650升高V计划”、打造云书城等。这些举措不仅使盛大文学自身发展迅速,还使整个网络文学市场规模扩大。随着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壮大,其融合对象的选择性增多,融合地位提升,突显平等。二是逐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了经济基础的中国网络文学深知创作人才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打造。如2005年“起点”实行保底年薪制,招聘“职业作家”;2006年网编训练营成立;2007年起点中文网开办网络作家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2009年鲁迅文学院首次开办网络作家培训班;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首次组织网络编辑培训班;2010年鲁迅文学院组织第一期网络文学编辑培训班;2013年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在京成立;2014年山西网络文学院成立。网络文学创作队伍在数量上显著增多,创作水平也明显提升。网络文学正是有了优秀创作人才队伍,才能产出更多的优质内容资源,而优质的内容资源将提升网络文学融合的地位。

(三)主动性与“一超多强”发展格局

多元融合期,中国网络文学确立了“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一超”即阅文集团依托腾讯门户的影响力和雄厚实力,占据当今网络文学80%以上的市场份额[7]。“多强”则指除阅读以外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文学企业,如中文在线、阿里文学等。在“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下,中国网络文学商业化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规模经济效应突显。在融合发展中,中国网络文学的优势不断彰显,在与融合对象的关系上从被动、平等转向主动。

这种主动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满足于现状的网络文学企业主动出击,在其他领域拓宽业务范围和商业版图,推动泛文化娱乐产业化进程。例如,2017年阅文集团与湖南卫视合作开展“全民阅读季”,积极推动与传统媒体产业的跨界合作。同年,阅文集团与腾讯、万达成立合资公司,深化打造网络文学IP开发模式,推动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产业的融合互通,形成以网络文学为上游,以出版、游戏、影视、动漫等产业为中游,以用户为下游的内容变现渠道。可见,此阶段的网络文学以更为主动的姿态面对融合,同时也以更加主动的策略推动融合。二是网络文学发挥内容优势,主动向海外市场进军,为融合区域的向外扩张铺设道路。早在2014年,原创小说英文翻译网站武侠世界成立。之后,我国网络文学进军海外市场的事件不断增加,如2016年起点中文网与武侠世界开展战略合作,签署十年翻译和电子出版合作协议,推动网络小说对外输出;同年同名改编的动画《从前有座灵剑山》成为首部在日本电视台连播的动画作品;2017年上线“起点国际”,致力推出多语种阅读服务,等等。

三、5G时代的融合走向

技术视角下的媒介融合理论“着眼于传播技术手段和形式”[10]。这种融合思想的代表首推麦克卢汉与普尔。麦克卢汉从中国的会意文字不太适合互换性的活字排版事实中得到启发:“媒介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与其他媒介的兼容性。”[11]普尔在著作《自由的科技》中写道:“无论是电线、有线电缆,还是无线电波,可以承担过去需要几种方式才能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反,过去任何一种媒介提供的服务,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电话,现在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物理手段来提供。”[12]那么,从媒介技术与形式功能融合考察5G时代中国网络文学融合的走向,至少可以肯定渠道融合将趋向于一体化分工协作的融合状态。文化视角下的媒介融合理论认为,“媒介融合是新旧文化的转换和文化秩序的重构”[2]。作为代表人物的亨利·詹金斯明确提出“融合是一种文化变迁”,着重于揭示融合是如何在“横跨各种媒体渠道的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传播流动中浮现的”,并强调“这种变迁取决于是谁在表达以及表达者认为自己在谈论什么”[4]。由此可见,亨利·詹金斯特别重视媒介融合中的内容及生产内容的人。中国网络文学融合发展过程中,内容融合与创作内容的人才融合都是显性要素,这与亨利·詹金斯特别重视的要素一致。

内容融合中优质内容价值突显。商业化视角下,网络文学融合发展的实质是以内容资源为核心逐步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内容融合要素既是中介,也是中心。随着网络文学泛文化娱乐产业布局的初步完成,内容融合中优质内容价值越来越突显。优质内容不仅是网络文学IP开发的基础,也是网络文学进军海外的“压舱石”。5G时代下,网络文学融合发展中的优质内容要素稀缺性还将加剧。赵子忠曾在其专著《内容产业论》中提出“内容与渠道的博弈论”,认为内容与渠道总是处于稀缺与满足的博弈中,渠道的稀缺性主要是由技术与成本制约决定,而内容的稀缺性主要由渠道扩展与潜在用户需求引起[13]。由此,可判断5G时代网络文学内容的传播渠道继续扩展,全媒体传播模式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渠道的扩展将导致对网络文学内容需求的激增。虽然,UGC模式下的网络文学内容创作速度惊人,能产出丰富内容,但能成为超级IP的优质内容则不多。

渠道融合中开放合作拥抱变革。媒介技术融合视角下,网络文学渠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一体化分工协作的融合状态,具体表现为:以用户为核心构建全渠道式的内容传播供应链与生态圈。从“单向—双向—多元”的演变逻辑看,网络文学渠道融合早期侧重于自身渠道的纵向拓展延伸,以兼并、收购、投资等方式进行集团化运作就是最好的诠释。进入双向融合阶段后,渠道融合的开放合作初显。随着网络文学泛文化娱乐化产业布局的展开,合作开放式的渠道融合现象愈发显现。例如,2017年阅文集团与腾讯影业、腾讯游戏、万达影视成立合资公司;同年阅文集团还与湖南卫视合作开展“全民阅读季”。未来,随着5G技术的成熟,传播渠道也会发生颠覆性变革,网络文学的渠道融合将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迎接5G时代的到来。

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习近平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4]网络文学如何发挥人才优势,在融合发展中抓好人才融合是关键。进入多元与主动融合阶段后,网络文学初步完成了泛文化娱乐产业的布局,最终将在融合发展中实现网络文学产业新业态。而其产业新业态的实现,迫切需要具有懂原创内容产出、IP开发、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互动交流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网络文学专业人才,更迫切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且能够运用内容创意、产品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的网络文学复合型人才。网络文学复合型人才除了在融合实践中自我成长,还应依靠行业、学校与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培养机制,以应对5G时代的融合发展之需。2013年10月,中国网络文学大学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同年12月,由盛大文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创办我国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文学策划与创作专业,为网络文学融合发展孵化人才。2016年12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基地在上海大学挂牌成立。这些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注重内容创作人才培养,但仍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在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驱动下,以“产、学、研”培养机制孵化网络文学复合型人才是必然趋势。

结语

“融合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4]这是詹金斯批判技术融合论的一句话。用这句话来描述中国网络文学融合的演变进路,同样适用。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是互联网与传统文学融合的产物,之后以融合的方式自我创新与变革,完成了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从草根崛起到举世闻名的逻辑进程,并在跨界融合中拓展国内外市场。二十余年来,我国网络文学融合发展之路历经“单向—双向—多元”的演化历程,呈现出“被动—平等—主动”的地位特征。于中国网络文学而言,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5G时代来临,内容融合、渠道融合、人才融合将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沿着多元与主动性的融合方式继续前行,中国网络文学的融合对象范围继续扩大,融合地位越来越占主导性。

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解,学术界的思考路向已从技术与形式的整合、内容生产环节和资源的整合转向社会形态[10]。这种思考路向是基于媒介融合实践的考察。或者说,媒介融合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媒介融合实践的进程相辅相成。于中国网络文学融合发展而言,考察其演变进程与未来走向,也应遵从媒介融合理论的思考路向。本文对中国网络文学融合演进的思考更多的是基于技术与形式的融合,以及内容生产环节和资源整合,还未涉及其融合对社会关系结构产生的影响。未来,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融合向纵深发展,融合地位持续上升,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从社会关系的结构性转变视角探究其融合演变将是时代之需。

(内蒙古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勾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渠道媒介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书,最优雅的媒介
网络文学的诞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