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3-24闫盼
闫 盼
(太原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强调在所有课程中都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因此,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能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研究缘起
(一)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从已有研究来看,高校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呈现不均衡发展之势,研究数量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理工、文学、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相比之下,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数量较少,并且其中少有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教育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大多要从事教师职业或者教育管理行业,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方式,因此教育学专业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将思政教育全面渗透在课程教学中,正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二)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虽有所进展,但整体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研究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对其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成效。为推动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核心要素、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学习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2021年2月2日,国家开放大学教务部决定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课程,该课程性质为统设必修2学分,于第1学期开设,主要涉及专业为“学前教育(专升本)”“学前教育(高起本)”“学前教育(0-3岁婴幼教育方向)(专升本)”“小学教育(专升本)”“小学教育(新疆试点)(专升本)”。《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课程包括导言和“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等九个章节的内容,每个章节包括50分钟左右的视频讲解资料和文本资料。视频教学由北京师范大学薛二勇教授担任,讲解清楚,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严谨,能够准确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
第二,问题。开放大学以远程教学为主,使课程思政实施难度加大。课程思政的过程是潜移默化,而非一蹴而就的,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到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再到师生情感与关系,都会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远程教学这一时空分离的教学方式,使这些影响的作用大大降低。教育学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教师,因此在课程思政中有效发挥教育学专业教师的榜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远程教学使师生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教师的榜样作用难以直接发挥。
开放大学的学生主要是成人学习者,他们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大学生不同,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以及比较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放大学中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多数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也形成了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独特认识。而在开放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大多缺少对这一点的重视,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前缺乏对成人学生已有认知、实践经验的了解,导致课程思政内容脱离学生需求,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开放大学教师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教师不同,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大多还同时承担行政工作。教育学专业教师一般会被分配到教务部门,而教务部门平时的行政工作繁忙,导致教育学专业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大大减少,客观上加大了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难度。同时,受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开放大学师资来源整体来说欠佳,加之入职后培训形式多以线上为主,培训效果欠佳,这些都使得开放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落实难度加大。
此外,开放大学体系内也曾举办过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但大多只注重赛前和赛中的准备,忽视赛后的交流和总结,未就比赛中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不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二、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实施课程思政,首先需要对课程思政有科学全面的认识。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高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宏观上来看,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其实是一种课程观、教学观,即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课程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专业课程占到学生所学课程的80%,因此,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更加关键。[2]
教育学类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形成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问题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观、教育观、问题观的内涵
第一,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关于学生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本质、特征、成长发展过程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学生观制约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在传统的学生观中,学生是被压制和被塑造的、缺乏独立性的,学生缺乏主体地位。在教育学类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传统学生观的弊端进行分析,引导未来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发展特点的分析,着重向未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说明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即学生发展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员树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学生观。
第二,教育观的内涵。教育观是指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体制、内容、方法、教师和学生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科学的教育观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等活动的基本依据,能够确保教学沿着科学、高效的方向进行,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在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育本质、功能的讲解,并结合具体教育案例,以生动具体的形式进一步向未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阐明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使他们对未来要从事的教育行业有正确的认识,并从心里认可教育的价值,满怀热情地、自豪地从事教育事业,并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讲解,使他们明白教育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方法的讲解中,不仅要使学员了解有哪些教学方法,更要向他们阐明每种教学方法的利弊,使他们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能够根据教学实际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问题观的内涵。问题观是指人们看待问题的态度。问题观建立在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态度的基础之上。日常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两类问题,一类是结构性问题,又称常规问题,另一类是非结构性问题,又称非常规问题。结构性问题是直观的,目标是明确的,问题是熟悉的,例如教师进行教案设计,虽然每次上课内容不同,但是教案包括的主要内容是固定的,教师只需要按照教案的结构进行每部分内容的设计即可。非结构性问题是新的、不寻常的,有关问题各方面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与结构性问题相比,非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难度要大很多。例如,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时,首先需要建立研究假设,然后需要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最后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研究假设。
在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着重对未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问题观教育,使他们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遇到复杂的非结构性问题时,要对问题的性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问题的复杂性,知晓解决问题需要搜集全方位的信息,发挥创造性并付出巨大的努力。只有建立起对问题的清晰认识,未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才能乐观、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成功后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
(二)学生观、教育观、问题观的思政意义
教育学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掌握科学教育理论知识和具备教育实践技能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是教师。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便是具备“培养人”的能力,“培养人”首先需要了解人,即学生,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等,即要掌握科学的学生观;其次要知道“如何培养人”,即具备科学的教育观,能够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等,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教育”是教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未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对学生的特点、性质等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同时需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从而采用科学的方式实施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学专业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将“学生观”“教育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对未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学生观”“教育观”的教育。
除了“学生观”“教育观”,“问题观”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以及智能结构差异化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和结果很难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发展。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习活动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应用的难度较大,因此未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除了要掌握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还需要具备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应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所以教育学专业在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也应重视“问题观”的教育。
三、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
开放大学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从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素质提升到管理机制创新,都需要出台详细的实施规划,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一)学校层面:发挥学校的统筹推进作用
第一,学校应为课程思政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校层面的支持。开放大学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科学的实施规划,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为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提供坚实的组织和制度基础。国家开放大学天津分部出台了《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3年规划,3年共投入30万元建设120门具有远程教育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示范课,每门示范课梳理15-20个思政元素,提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3]山东分部成立了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学院具体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课程思政指导意见,提出“三一”工作目标,即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4]安徽分部出台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保证课程思政在教学基本依据和教学实施推进上有据可依、有的放矢……[5]国家开放大学各分部对课程思政进行科学规划并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充分彰显了学校在落实课程思政中的统筹谋划作用。
此外,学校应招聘专职从事教务工作的人员,使教育学专业教师从繁琐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落实方法和途径。在举办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和比赛时,应更关注培训和比赛的实际效果,不能只追求培训方式的新颖和比赛形式的多样。
第二,学校应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开放大学以远程教学为主,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远程教学。目前,一方面开放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成人教育专业的教师比较缺乏,教育学专业教师在开展远程教学过程中面临较多的技术问题,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地方开放大学远程教学设备落后、场地空间不足,难以满足当下远程教学的相关需求。因此,开放大学需从师资和设施两方面提高远程教学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为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提供有利的技术条件和支撑。
(二)教师层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育学专业教师首先需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有科学的认识,从思想上认同课程思政的价值,愿意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同时,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落实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深化课程思政认识水平。目前,教育学专业的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他们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教育教学改革在某一时期的一项要求,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背景、政策环境、教育哲学价值、主要内容等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于课程思政的片面认识容易造成教师研究和落实课程思政的持久性不足、浮于表面化、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深入。
因此,教育学专业教师首先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科学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内容、意义等。这就需要教师大量搜集与学习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政策文件,并对文献按照不同研究主题进行分类,从而了解课程思政的主要研究领域,并需要对不同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认真学习,总结各个研究主题得出的共性结论和面临的研究难题等,在对各个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详细梳理后,教师对课程思政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国家在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不同阶段,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内容、意义、落实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划,通过对文件政策的认真学习,充分熟悉和理解文件精神,可以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并以此为指导科学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
除了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教育学专业教师还应加深对教育学专业学生的认识,对他们已有的认知、实践经验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目标、方法等的教学设计。
第二,加强不同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国家开放大学山东分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进各专业学院,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分享教学体会,各学院定期交流做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在广大教师中间形成了联动效应,为促进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开放大学应聘请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教育学专业教师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教育学专业教师通过聆听思政课教师的讲解,可以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领域的知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此外,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应主动与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他们落实课程思政的经验和做法,主动参加课程思政名师的讲座活动,聆听他们的教育实践和相关经验,获得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的指导,并定期组织专业教研活动、教学沙龙,交流经验,密切合作,共同提高。
第三,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将从事教师或教育管理行业,他们在上学期间遇到的教师以及体验到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工作中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工作方式方法等的形成,因此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应特别注重自身教育理念、教学态度、学生观、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影响。从这个层面来看,教育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职业信念和理想、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且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优秀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引导学生成才,这种力量与课程思政元素相配合将会产生更持久、更深入、更强大的力量。教育学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教师,而教育学专业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直接且极具影响力的“榜样”,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教育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非常重要。[6]
(三)课程层面: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教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各课程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第一,在课程导学中系统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教师需要在课程导学中明确提出课程价值教育意义,即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在价值观层面形成怎样的认识。在课程导学中连续引入价值观教育内容,能够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连续性、有效性,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自觉进行价值观反省,把价值观塑造作为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例如,在《教育学》课程“学生”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在导学中可以向学生说明该章节的价值教育意义,即通过学习学生发展的特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等,教育学专业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树立教学相长、有教无类、以学生为中心、热爱学生等积极的教学观。在《中外教育史》课程的导学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中外教育史的意义,即通过对中外教育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他们思想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教育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用这些思想指导自己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导学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即了解学生是如何发展和学习的,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是怎样的,只有科学认识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教师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效果。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导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说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应该遵循的原则,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研究观,为学生以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积淀丰厚的理论基础。
第二,发挥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政育人作用。除了在导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适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也很重要。在教育学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恰当引入相关的教育政策、方针、文件的介绍,从国家层面、实践层面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拓宽知识面的热情。同时,在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能够增进学生对这些文件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公民责任意识,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发挥专家精神的思政育人作用。邀请教育学界的专家、名师为学生开展讲座,分享教学经验和人生智慧也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心理上更加认可教育学界的专家名师,他们所讲内容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教育学界的专家名师不仅理论造诣水平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很强,而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而这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专家名师通过分享自身的求学、科研、教学经历,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求学奋进之情、潜心科研的奉献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无私之情,这些会直接点燃学生心中的学习热情,并进而转化为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7]
第四,发挥微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可以借鉴国家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技术优势,打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突出吸引力,制作不同主题的微课程,微课程以5分钟视频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单次或多次学习。[8]微课程是远程教学中将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可以弥补远程教学中师生见面机会少的缺陷,可以使教师的“榜样”作用更直观地发挥出来。
(四)实践层面:挖掘教学实习和科研实训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目前,开放大学教育学专业对于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只需要填写一份社会实践调查表即可,教学实习流于形式。科研实训的形式单一,主要就是完成毕业论文,学校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较低,很多学生难以沉下身子实地调研,认真完成论文写作。
教学实习和科研实训环节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开放大学教育学专业应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真正发挥教学实习和科研实训的思政教育意义。教育学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训、教育见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开始教学实训、教育见习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教学实训、教育见习的基本要求以及意义。对教育学专业学生来说,参加教学实训、教育见习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训练,更是独立自主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等有清晰直观的认识,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不足,更加明确今后学习和改进的重点。教育学专业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实训、教育见习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训、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教学实训、教育见习的重要作用。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学专业学生一项重要的实践训练活动,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活动,需要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相互合作完成,指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育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伦理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这些是学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确保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有高质量的选题、可靠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可推广的经验、创新性的结论。同时,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枯燥且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活动,需要学生坚守寂寞,具备追求真理、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教育科学研究所蕴含的研究信念教育、甘于吃苦不怕寂寞的奉献精神教育、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精神的教育、创新教育等,都是课程思政教育的生动内容,教育学专业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技能的训练,更要在此过程中贯穿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9]
(五)教学方法层面: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除了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学专业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开新路。传统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参与性、积极性较低,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随着教育教学思想的演进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待提高。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成人,他们在思想、认识、行为等方面已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个体性更加突出和显著,因此,在教学中,尊重成人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10]
目前,开放大学教育学专业教师将落实课程思政的很多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而缺乏对实施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落实,表面上看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很高,课程思政成果丰硕,但从学生层面来讲,远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教育学专业教师今后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参加课程思政比赛不应只追求荣誉,更应考虑到成果的有效应用,使成果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讨论法、发现教学法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学专业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应有效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开放教育以远程教学为主,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线上教学媒体来实施教学活动。讨论法需要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切合学生工作生活实际、具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如教师可以在网络课程中发布“你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并指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素质”的主题,这一主题既是对教师素质的探讨,又与学生的以往经验有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分析,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得到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养成了善于听取他人想法的习惯,思想变得更加包容,也更加热爱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是讨论法带给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发现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去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师提出问题“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给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探寻问题的答案,并形成研究报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研究如何进行、每个人如何分工、时间如何安排等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协商确定,这个过程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共同探寻问题的答案。发现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