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历史演进、特点及展望
2022-03-24闫红果
闫红果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援助作为我国一项必要的战略支出,已经历70 余年的风雨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援外有效地实现和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的提出,到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响彻全球,我国对外援助的广度与深度持续延展,参与援外的主体结构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政府部门“全包”一切援外事务的时代早已终结,而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间个人等力量协同构建的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立体式援外格局成为时代主流。
在多元援外主体中,中国青年志愿者作为社会力量的典型代表、政府部门的重要辅助,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精神,成为助推中外交往、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与“纽带”,在我国对外援助事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2002 年团中央和国家商务部联合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以下简称时表述为“海外服务计划”)等项目以来,“中国式青春”既体现在中国特色青年群体角色的历史演进之中,也彰显于青年参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世博会、亚运会、奥运会、残奥会等项目志愿服务的现实境界层面,更挥洒至国际人道主义救助行动和多种国际民生活动的筹划之中。
然而,既有研究多体现在新闻报道材料中,以学术论文方式呈现的少之又少。 即便是有学术性探讨,也多从“境外服务项目”的视角解读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海外活动,比如有学者建议:“将海外青年志愿者派遣的目标主要限定于:传播有用的技术与知识、培育富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以及增进中国与服务对象国的相互了解。”[1]可以说,以上研究尚未上升至“对外援助”这一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阐释。 并且,相关散见于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缺乏系统性、理论化的凝练。 基于此,笔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重要报纸的新闻报道和国家商务部网站的公开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和提炼,尝试将现阶段国内对于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相关研究从宣传总结层面提升到理论探索层面。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历史演进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始于1993 年12 月19日,当时2 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2]。 行至今日,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以及中外志愿者组织的交流、互动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健康成长、日趋成熟,在注重“内修”和练好“内功”的同时,也逐步走出国门,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我国对外交往与合作力度的变化以及志愿服务“走出去”的发展进程,我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大致经历了原生态(2002-2004年)、衍生态(2005-2012 年)、新生态(2013 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具有我国援外政策的时代共性,与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一)2002 至2004 年的原生态阶段
原生态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国际社会谋求和平与繁荣发展呼声的高涨,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经历了“有其名”向“有其实”的过渡,但参与援外的力度较小,援助对象仅限老挝、缅甸等周边友好邻邦,援助领域较窄,以文化教育事业为主。
进入21 世纪之后,如何更好地减少人类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议题。2000 年9 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召开,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宣言》,降低全球贫困水平、保护人们共同的环境、支援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共识。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中,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走出去”战略,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持续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向中国提出援助请求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均积淀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底气”,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能够以自信的姿态走向国际社会,开展“经济合作”或“公共外交”。
为充分考虑受援国的援助请求,以及统筹国内各方力量和资源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我国在2002年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该计划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向老挝派遣5 名青年志愿者开展为期6 个月的语言教育、计算机培训、医疗卫生等志愿服务[3]。 之后,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频次有所增加,除继续向老挝提供援助服务外,缅甸亦成为该时期重要的援助对象。 在援助范围略有扩大的同时,中国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的领域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科技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越南行动”的实施,来自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的3名青年志愿者组团奔赴越南南定省议兴、春长、海后三县,围绕“咸淡水虾繁育”“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向当地提供指导和服务[4]。 此外,随着青年志愿者在受援国的良好“口碑”与积极作用的显现,中国政府加强了对该群体的关心和重视,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援外青年志愿者选派和管理暂行办法》及《援外志愿者生活待遇内部暂行办法》,不仅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正式纳入国家援外工作范畴,同时对援外青年志愿者的选派和跟踪管理工作进行规范,进而引导、支持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2005 至2012 年的衍生态阶段
衍生态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随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举办“经贸合作论坛”及“部长级会议”的频次增多,中国参与全球减贫事业的力度越来越大。 藉此东风,我国青年志愿者走向海外的人数增多,援助目的地从亚洲扩大到非洲和拉美地区。 因全球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灾害的多发,援助领域除包括传统的服务项目外,参与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成为青年志愿者的新使命。
一方面,中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以民间交流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机遇。 自2005 年以来,“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部长级会议、“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等相继召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作为一种政策配套,对这些国家援助的力度亦随之加强。 在国家对外援助宏观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被鼓励赴受援国展开志愿服务。 2006 年,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到要鼓励并引导志愿者赴非洲国家服务”[5]。 同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8 项举措,其中提出在未来3 年内要向非洲派遣300 名青年志愿者[6]。 时至2009 年底,中国向非洲派遣的青年志愿者多达367 名,超额完成了当初承诺的任务[7]。 这些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国际民生项目开发,向受援国人民提供中文教学、沼气开发、农业、医疗等方面的服务。
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类社会的公共危机,作为人口资源大国应尽的一项责任和义务,是需要更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境外人道主义救助行动。 这一时期,印度洋海啸、海地地震、叙利亚内战引发的难民危机以及全球性极端天气等天灾人祸频发。 面对灾害尤其是全球性重大灾害,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成为世界共识。 从2005 年联合国启动加强全球人道主义体系的改革,到2008 年联合国大会确定“世界人道主义日”,再到201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召开,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呼声响彻全球。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于2004 年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后,积极统筹官方部门、社会组织以及民间力量向受灾国提供救灾援助。2005 年2 月,泰国南部出现海啸灾害,18 名中国青年志愿者组团赴泰国海啸灾区开展清理近海水下珊瑚礁、打捞海底废弃物等服务工作[8]。 该事件是我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国际应急人道主义救助项目的开始。 之后,在赴非洲国家开展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当中,亦有一些青年医生帮助当地人民应对疟疾等流行病,在境外社会性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2013 年至今的新生态阶段
新生态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对外援助范围向非洲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援助内容向国际民生项目和国际人道主义救助领域聚焦,援助时间从短期援助向长期援助转变。 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援外实践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外交更具中国特色、大国特色,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如火如荼的实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被广泛认同,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相应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志愿精神更具世界性和公益性,他们在加强文化交流、开展民间外交、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实践层面,青年志愿者的对外角色被赋予新的内涵。 新出台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项目”,作为与成套项目、物资项目、技术援助项目、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援外医疗队项目、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项目、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相并列的中国8大援外项目之一[9]。 同时,参与对外援助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新的高峰。 有关数据表明,仅在2013 至2018 年间,中国已向80 多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2 万余名[10]。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以及中国在亚洲国际事务中日渐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赴周边邻国开展志愿服务的热度不减。 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青年交往工作为例,通过中国—东盟青少年文化交流节、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节、中国—东盟青年营、“义路同行到东盟”——全球青年创业专场培训活动等载体,增加了中外青年之间的社会了解和文化认同,一些中国青年在消除顾虑和疑惑之后选择走出国门做志愿者,截至2021 年,有200 余名中国青年志愿者选择到东盟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医疗卫生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11]。
此外,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渠道进一步拓展。 2019 年,为了更好地配合我国对外战略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对接,决定联合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有计划地选拔和派遣中国青年志愿者,重点赴联合国机构特别是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志愿服务。 同年,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7 名大学生以中国志愿者的身份,围绕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分别赴泰国、土耳其、缅甸、印度、老挝等国家的联合国机构进行服务[12]。 2021 年,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24 名大学生,作为第二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赴全球各地的14 个联合国机构开展志愿服务[13]。
三、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特点
中国青年志愿者援外行动聚焦亚非国家的民生项目,多以“双边援助”的方式展开,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无偿援助性,其根本目的是使受援国人民受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援助目的:真正使受援国人民受益
作为民间外交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援国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助力维护当地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众所周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时间较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滞后。 加之全球性激烈竞争和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可拥有的教育、医疗资源较为短缺。 而局部战争、政局动荡、社会性骚乱等现象在发展中国家频现,进一步制约了当地教育、医疗行业的发展。 以非洲岛国塞舌尔为例,“作为一个人口不到10 万人的小国,塞舌尔实行免费教育、医疗、终身保健制度等高福利政策,但各行业人才奇缺成为一大难题。 医务工作者是塞舌尔缺口最大的职业,全国仅数百名医生,416 张床位,很难满足医疗服务需求”[14]。
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项目正是破解上述难题的义举,仅从官方概念界定来看,“援外志愿者是指中国选派志愿人员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15]。 该项目不同于一般性的发展援助,它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受援国“民众”,其人力、物力、财力直接让当地人民受益。 在援外实践中,来自教育、医疗行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一方面凭借自身擅长的专业为当地民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文化知识和医疗技术的传授,可以就地为受援国培训更多的实用人才。 以上海青年志愿者援助老挝项目为例,“在老挝,上海青年志愿者共教授中文课程26600 余课时、英文课程21500 余课时、计算机课程17200 余课时,先后有60 个班级、1.2 万余名老挝学员顺利毕业;上海青年医护工作者共参与大小外科手术700 余例,门急症等日常护理计6000 余人/次,中医共参与治疗近8500 人/次的病患”[16]。 医疗卫生层面的援助,维护的是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而教育层面的培训,则使受训学员习得一技之长,提高了他们谋生的本领和就业能力,最终受益对象均是当地人民。
(二)援助内容:侧重亚非国家民生项目
自2002 年“海外服务计划”实施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但亚洲的老挝、文莱、柬埔寨、缅甸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塞舌尔、毛里求斯、突尼斯、厄立特里亚、吉布提、贝宁、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重点服务的对象,援助内容聚焦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具体涉及医疗服务、汉语教学、体育教学、武术教学、音乐教育、舞蹈教学等方面。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亚非国家民生项目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援助的持续性,一些国家如老挝、埃塞俄比亚、塞舌尔、突尼斯、文莱、毛里求斯等国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多次服务的对象。 二是援助的区域性,即非洲和东盟国家是吸纳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区域大户,2009 年底中国超额完成了三年前向非洲国家派遣300 名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承诺,2002至2021 年到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和文莱等东盟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体育和武术等项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有200 余名[17]。 三是施援主体的非均衡性,为响应国家号召,北京、广东、上海、河北、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市均积极参与“海外服务计划”,但像广东、上海这类经济发达地区派出的援外青年志愿者人数较多,仅在2002 至2013 年间广东省相继“选派了11 批共132 名志愿者分别赴东南亚的老挝、缅甸、泰国、文莱和非洲的塞舌尔、多哥等国支援社会建设,占全国总派遣数的1/5 以上,累计服务时数近28 万小时”[18],在2002至2021 年间上海市在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中先后派遣的志愿者分11 批次共119 人[19]。
(三)援助方式:多以双边援助方式展开
根据援助方与受援方的空间范围,国际发展援助的交付方式主要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两种:“双边援助为一国直接针对另一国所实施的援助及开展的合作。 多边援助则指援助国将援助资金交予指定的国际机构,例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或是交由其他国际性非政府机构(INGOs),由它们将资金分配给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20]一般来说,双边援助主要由援助国所发起、实施和管理而不受第三方组织或机构的约束,更容易对受援国直接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援助国的对外战略意图,受援国也不用经过第三方组织或机构的相关手续而直接获得援助,因而广受援受双方的青睐,这也是双边援助一直为国际发展援助主流交付方式的重要原因。
从实践层面来看,除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发起、实施两期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为多边援助外,我国青年志愿者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均以双边援助的途径展开。 这种方式的典型表现为,中国政府直接与受援国政府签署由我方向对方派遣青年志愿者的换文,根据换文要求,在国内有关部门的组织安排下,中国青年志愿者按照规定的时间择机赴目的地展开志愿服务。在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中,有关援外青年志愿者的人数、派遣时间、服务地点、具体援助内容、经费安排与后期保障等所有环节,均由援助国与受援国协商而定。 对援助国而言,以双边援助方式派遣援外青年志愿者,可以跳过施援过程中冗长流程与繁琐规则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援助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从而确保本国援外战略意图的实现;对受援国而言,援外青年志愿者项目实施前的多方位协商,可以充分保障受援国独立自主安排项目的权利,从而最大化地满足本国利益与诉求。
(四)援助效果:得到受援国的高度认可
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实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战略目标,使受援国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事实表明,中国青年志愿者境外援助的对象绝大多数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一些极端贫穷落后国家,那里气候恶劣、生存资源匮乏,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加之天灾人祸不断,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但中国青年志愿者们不惧各种挑战和威胁,深入受援国基层社会,为当地民众送去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以及人间温暖,谱写了一首首国际人道主义的赞歌,更以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掌声与喝彩。
一是从受援国官方反馈来看,2007 年10 月27日,在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赴埃塞俄比亚服务团总结表彰会上,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海尔·基洛斯(Haile kiros)说:“作为第一个接收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非洲国家,我代表埃塞人民感谢志愿者们为埃塞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 我邀请你们作为埃塞的亲善大使,让更多的人了解埃塞,祝愿中埃友谊地久天长。”[21]二是就受援国人民的评价来说,援突尼斯志愿者杨向前表示:“我们援外青年志愿者不管走到哪里,总会受到突尼斯人民的欢迎,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一个青年志愿者的最高赞誉。”[22]三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海外服务计划”同样持肯定态度,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刊文指出:“中国甚至创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和平队,即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与美国的和平队一样,它向发展中国家派遣青年工作者,如缅甸、埃塞俄比亚和老挝,从事长期社会援助项目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中国的全球形象。”[23]英国《卫报周刊》则强调:“中国不失时机地提供巨额援助、贷款和志愿者,逐渐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24]
四、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发展展望
尽管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时间不长,积累的成功经验不多,但随着政策环境、援外方式、援助生态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发展底气的日益充足,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
(一)政策环境向善向好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志愿者组织建设起步较晚,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援外的时间并不长,其援外经验尚不丰富,但党和政府对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关爱、鼓励、支持和引导一直都在,且这种认可呈现日益强化的态势。 2013 年10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25]作为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重要主体,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援外日益走向机制化阶段。 2017 年,中国商务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472 号建议(即关于大幅扩大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规模的建议)进行了答复,强调派遣援外青年志愿者是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的重要形式和援外培训重点工作之一。 该文件对援外青年志愿者项目的总体谋划、组织安排、统筹协调、日常管理以及激励举措进行了设计完善,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将大幅提升。 同时应看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肆虐全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当今时代有所抬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始终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难题。 上述形势,使挑战与机遇并存,可以预测,我国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防控经验交流、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分享、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世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等工作中仍大有可为。
(二)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在政府的支持与对外交流过程中,“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日益走向内涵式发展之路。在纵向层面,从2002 年团中央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海外服务计划”起,时至今日,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足迹已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在2019 年和2021 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先后实施了两期“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中国青年力量。 在横向层面,中国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的内容较为丰富,涵盖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体育教学、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综合培训、经济管理、社会发展、抢险救灾、抗疫经验分享等方面,为助力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的前期招募、集中培训、跟踪管理、服务保障均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制度方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党政主导、共青团承办、外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运行模式。 在“内重自身建设、外谋纵深发展”的思路下,中国青年志愿者援外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与佳绩。
(三)援外方式多元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对外交流中所受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大大提升经验交流的频次和效率。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疫情防控面临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挑战的背景下,为切断传播链和防止疫情扩散,大多数主权国家不得不“封城封国”,这对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传统方式形成严峻考验,而不断创新和拓展援外方式如线上援助,成为必然之举。 比如,2020 年4 月,在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研讨会上,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代表,通过全球直播的方式,向世界分享抗击疫情的做法和阻止疫情谣言传播的经验[26]。 此外,当今世界的南北差距表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情形,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民生难题的诉求十分迫切,中国青年志愿者以线上方式,围绕疫情防控、脱贫与共同富裕、教育培训、医学知识与医疗技术等领域开展经验分享,有助于提升中国青年志愿者对外援助的效率和效果,理应进一步给予肯定和支持。
(四)生态体系日趋成熟
“海外服务计划”已实施20 个年头,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大局观念、世界眼光、公益情怀、服务意识、能力水平、积极主动性等均获得了较大进步。随着我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将被这个时代赋予促进民心相通的重任;随着高校研究生、大学生以及社会上拥有一技之长青年的纷纷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援外队伍日益呈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特点,对外援助的水平和效果将大幅提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对外战略与国际倡议及受援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对接,中国青年志愿者对外援助的领域、内容、层次和方式将更加丰富和多元。 总之,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的生态体系日益优化并走向成熟。 面对人类公共安全危机以及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传播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将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多种挑战提供有益经验和必要参考,“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