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解放区试建青年团的历程、特点及主要贡献
2022-03-24卢静静
卢静静
青年团即新民主主义青年团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山东解放区于1946 年11 月接到中共中央试建团的提议后,正式开始青年团的试建工作。
一、山东解放区试建青年团的缘起
(一)青年工作陷于涣散自流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组织在积极抗日,协助中共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到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原本是全国青年运动模范的解放区青年运动开始出现一些难以适应形势与任务要求的问题。 如在抗战时期曾发挥重大作用的青救会组织,呈现出了涣散和自流的状态。 这是因为青救会是一个广泛性的群众组织,其包括了觉悟程度参差不齐的各种青年,缺乏强有力的核心,组织结构松散。 尽管在抗战胜利后,青救会改称为民主青年联合会(简称“青联”),但青联在性质上与青救会没有本质的区别,成员、工作任务和方式沿袭了青救会的模式,因而在根本上也不可能改变青年运动沉闷、松散自流的状态。 山东解放区的青年团体,以“青救会”或“青年联合会”的名义进行工作,虽有150 万青救会会员和近3000 名青年工作干部,但是青救会会员没有组织生活,且缺乏日常工作。[1]青救会或青联的组织虽在,但是其工作方针不明确,工作范围不确定,工作任务不具体,上下级联系很少,青年干部还经常被抽去做党政工作[2]。 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基本呈现出涣散自流的状态。
(二)青年积极分子要求进步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锤炼与考验后,解放区青年的政治觉悟和团结程度普遍提高。 在解放区的各项工作中,涌现出了大批的积极分子,在当时全国各解放区共有2000 万男女青年,其中有三四百万积极分子。[3]他们迫切要求进步,不满于青救会、青年联合会的组织松散和活动消沉,要求加入党组织。 但是能够吸收入党的人数有限,在三四百万积极分子当中,能吸收入党的仅有四五十万人。即使再从他们中间发展一批青年党员,人数也不过是10 来万人[4]。 剩下的大批青年积极分子便陷入到“进步无门”的苦闷境地。 这不仅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还阻碍了青年力量的发挥。 因此,青年积极分子渴望有一个新的青年组织形式,能够满足其工作与学习的要求,并成为党团结领导广大青年群众的核心。
(三)党中央试建青年团的提议
中共中央十分关注解放区的青年工作。 1946年初,中共中央指示中央青委调华东地区的部分青年工作干部到延安汇报青年工作。 同年5 月,山东解放区等青联代表到达延安,进行青年工作的汇报。 从汇报中,中央青委发现1946 年整个解放区的青年组织,总的来说处于取消状态。 中央青委向当时党中央书记处分管青年工作的任弼时同志汇报了情况后,任弼时经过认真考虑后指出“你们研究一下看,是否可以搞青年团?”[5]
根据这一提议,中央青委围绕要不要建团,建什么样的团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并向任弼时作了汇报。 党中央考虑到在大规模的人民解放斗争中,特别是战后的各项建设中,需要广大青年更有组织有领导地发挥作用,而原有的青救会等松散的组织和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经过长期锻炼、提高了觉悟的先进青年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建立青年团是完全必要的。 1946 年6 月25日,中央青委起草了《关于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议(草案)》,提议“在解放区建立一个新式的、完全适合党在今天的需要的青年团”[6],名称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之后,在8 月26 日与9 月13 日,党中央又召开两次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建团问题。 经过反复讨论,中共最后决定要重新建立青年团。
为了使青年团的重建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党中央要求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进行推广。 根据这一指示,中央青委首先在延安地区选点试建青年团。 随着试点地区试建青年团的成功和经验的取得,1946 年11 月5 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指出“中央认为今天应该成立新的青年积极分子组织,此组织应比过去共产主义青年团更群众化、青年化,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 其名称拟定为民主青年团或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年团应该是解放区党、政、军、民工作的忠实助手”,提议责成各中央局、各分局择地进行建团试验。[7]各解放区接到文件后,立即根据中央的要求择地试建青年团,山东解放区也于1946 年11 月开始了试建青年团的工作。
二、山东解放区试建青年团的历程
从1946 年11 月至解放战争胜利,山东解放区试建青年团大致经历了试点探索、支前运动中“火线建团”、土改复查中大规模建团、停止发展与恢复重建四个阶段。
(一)试点探索(1946 年11 月至1947 年1 月)
1946 年11 月,山东解放区接到中共中央试建团的决议后,决定先在老根据地滨海的莒南县金沟官庄开展建团的试点工作。
金沟官庄位于莒南县西部边沿地带,是抗战时期的革命老根据地,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是山东解放区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 这个村子,在占有全村人口15%的男女青年中,约有四分之一是觉悟较高,且在各项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的积极分子。[8]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耐心细致的教育下,青年积极分子了解了青年团的性质、宗旨以及入团的条件,纷纷要求加入青年团。 1946 年12 月24 日,金沟官庄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 当天晚上,支部举行了隆重的入团仪式,首批发展的12 名团员民主选举了支部委员和支部书记,并确定了团支部今后的三项任务。[9]
稍后不久,莒南县的沙窝头、胡家官庄两村,分别建立了秘密团支部。 这三个团支部共发展团员20 余人。[10]自团组织建立起来以后,参加团的青年积极分子情绪普遍高涨,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为此,山东解放区决定进一步扩大建团的试验范围。
(二)支前运动中“火线建团”(1947 年1 月至1947 年6 月)
1947 年1 月,中共华东中央局召开青年工作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建团的指示,介绍莒南县金沟官庄的典型经验,拟定了《山东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下称《草案》)。 《草案》对青年团的名称、宗旨、组织原则、入团的条件、手续以及团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具体规定,确定把建团试验扩大进行。 会后,山东解放区各地按照《草案》的要求,结合开展的青年支前运动,普遍开展了青年团的试建工作。 每个区党委选择一个县,在全县范围试验建团。 滨海区选择在莒南县、鲁中区在沂南县、渤海区在利津县、胶东区在海阳县、鲁南区在平邑县。[11]
同年3 月,国民党军队以60 个旅约45 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12]支援前线,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成为了当时最为紧急的任务。因此,全省几十万青年支前,省青联及各区党委青年工作部门全力投入到支前工作,进行“火线建团”。
青年干部带领民兵、民工上前线,在支前的子弟兵团(民兵)和担架兵团、运输队(民工)中试建团。 支前中试验建团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抓紧战争空隙,如民夫、民兵的整休期间,或支前工作的整顿期间,在地方上、在民夫队、子弟兵团中,选择基础较好的单位,试验建团。 建团时以青年党员作为基础,青年党员以团员的资格去个别发展,或与积极分子集体参加。 最后,发展的团员在入团时填写志愿书,举行入团仪式。[13]经过努力,许多进步青年在支前运动中被发展为团员,加入到团组织,如莒南县6000 多名民工组成的随军担架队,在从1947年4 月至11 月随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服务的八个月中,发展了青年团员300 多人。[14]这一时期,解放区的山东大学和几所中学也进行了试验建团。
(三)在土改复查中大规模建团(1947 年6 月至1947 年12 月)
1947 年下半年,是山东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深入进行土改复查的重要时期。 即使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山东解放区试建青年团的工作并未受到大的影响,而是得到深入发展。
1947 年5 月17 日,中共华东中央局正式发出《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把建立新青团的组织,看作目前重要工作之一”[15]。 并且要求各分区党委及地区党委抽调优秀青年干部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委”),责成青委特别应“在土地复查中,在自卫战争和支援前线、巩固后方与生产运动中,尤应加紧进行建立青年团和发展其他青年群众组织的工作。”“在一切子弟兵团、随军担架、运输队中,从战争与工作考验中,去发现青年积极分子,尽量把一切吃苦在前、奋勇当先的青年积极分子吸收入团,建立团的组织。”[16]6 月,华东局副书记邓子恢批评过去一阶段“偷偷摸摸、小手小脚”的方式,要求在土改复查中大胆放手地、公开地普遍建团。 至此,山东解放区便大规模地公开建团。
鲁中区党委在土改复查中指出“在土改中建立青年团也是最好的时机”。[17]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建团工作,华东局和山东各解放区党委编印出版了相关教材,如鲁中区青联编印《建团通讯》和《青年的控诉》等团员教材。
在这一阶段,山东解放区各地一边进行土改复查,一边大规模地进行建团,各地团的组织迅猛地发展起来。 鲁中的沂南县,1947 年上半年全县只有43 个团员,到1947 年10 月,仅该县的东平一个区,即发展到300 个团员。 鲁中三地委在1947 年下半年,团组织从130 个团员发展到2990 个团员。[18]滨海区截至10 月在莒南、临沐、日照、竹庭、东海等县,动员了2 万多名青年加入青年团,莒南县80%的村建立了团组织。[19]到1947 年底,全省42 个县和山东大学、省支前委员会机关、淄博联中、滨海中学、滨北中学等学校,以及一些工厂、医院,由党委或青联(党内为青委)进行了建团试验。全省共发展团员5 万人,少数市县建立团市、县委。[20]这些发展起来的团组织分布极为广泛,遍布在前方、后方、农村、城市、机关、学校、工厂、医院等各个角落,其成员包括农民、工人、学生、市民以及机关的青年等。[21]山东试验建团的步伐之快,发展团员之多,居全国之首。
(四)停止发展与恢复重建(1947 年12 月至1949 年9 月)
1947 年11 月12 日,华东局召开大鲁南高级干部会议。 这次会议上讨论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问题,对已经开展的建团工作和自下而上的建团方式一概予以否定。 会后,山东的建团工作被迫停止发展,各级青年工作部门在整编中被取消,青委无形中被解散,各地刚建起来的团组织失去了领导,大部分陷入涣散状态。 1948 年春,生产救灾恢复整顿组织工作后,青年团也未被领导提及,除了莒南县委在布置工作时仍向团员发出号召外,其他各地仍处于涣散状态。[22]1948 年4 月潍坊解放,中共潍坊特别市设立了青年部。 6 月,中共华东局迁到青州后,开始筹备恢复青委,把分散在各地的青年工作领导骨干陆续集中起来[23],青年工作有了起色。 但在总体上来说,从1947 年12 月至1948年11 月这一段时间,山东的建团工作仍处于停止发展的状态。
1948 年11 月3 日,《关于青年工作的意见》发布,该文件认为青年工作亟待恢复建立,要求华东局在恢复建团工作前,先专门讨论一次青年工作,检讨去年建团中的经验教训,要求自上而下的建立党内的青年工作部门和解决青年干部不足的问题。然后制定恢复整理与建立青年团的具体方案和步骤,指示各地贯彻执行。[24]根据这一文件,中共华东局中央正式成立青委,领导各地团组织恢复活动。 胶东、鲁中南、渤海3 大行政区和各地委,相继建立和恢复青委。
1949 年1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正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山东省积极响应号召,加快建团步伐。 3 月30 日,青年团山东省筹备委员会(9 月后改称青年团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在济南成立,通过《山东省1949 年建团决议计划草案》。 该草案确定了1949 年的建团工作方针、建团任务,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步骤和工作方法。于是,各地也着手层层建立团的领导机构。 7 月14日,中共中央山东局发出了《关于青年团工作的指示》,强调要立即建立和健全团的各级组织,配备足够数量的干部。[25]到1949 年9 月底,山东省配备团的专职干部3785 人,全省团员8 万余人[26],“入团光荣”的空气高涨,团的工作也进展得十分活跃,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三、山东解放区试建青年团的特点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
山东试建青年团的工作之所以进展地如此迅速,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 在筹划建团工作前,1946 年5 月,中央青委找山东解放区青联的代表到延安汇报工作。 在了解到解放区的青年组织涣散自流,不适应青年工作的需要后,任弼时提出是否可以搞青年团,为青年工作指明道路。 在任弼时的领导下,中央青委工作人员草拟了《关于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草案)》,这个草案为青年团的建立描绘了一个基本轮廓。 1946 年8 月和9 月又召开两次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重新建立青年团的问题。 任弼时在会上指出“我们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主张把青年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一个青年团,我也问过毛主席。 他说,搞青年团是好的,可以征求一下各解放区的意见。”[27]朱德提出“搞青年团,这是一个教育后代的大问题。”[28]林伯渠、徐特立、习仲勋等领导人均对建立青年团表示肯定。 会上还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青年团、如何建团等问题进行深刻讨论,会议最终一致同意建立青年团,但要先经过试点。 会后,中央青委派出工作组在延安农村、工厂、学校试建青年团。 在取得初步经验后,党中央于1946 年11 月5 日,发布《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决议》,要求各解放区择地试建青年团,使青年运动进入了再次建立自己核心组织的新阶段。
试建团的工作开始后,中共要求各地党委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鲁南区委指出,各县试点期间,团的领导人要由县委负责同志担任。[29]在山东支前运动的“火线建团”中,青年工作系统的大批干部带领民工支前,许多地方是由当地党委直接主持、党支部选拔出青年党员作为骨干建立的团组织。[30]中共华东中央局发出的《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要求“各区党委及地委应抽调优秀青年干部成立党的青委会,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31]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的结论中也指出:“青年团问题,由中央决定后就着手去办。 头一步要选择和训练一批青年干部,在土改中把青年团下层组织形成起来,选择积极分子加以训练”。[32]
在全国土地会议期间及以后,中央青委也召开了全解放区的青年工作代表会议。 这次会议对应建成什么样的团和怎样建团,以及建团后怎样坚持下去等原则性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把建团问题进一步肯定下来,并决定继续扩大团的试建工作,对建团工作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到1948 年试建青年团的工作已遍及东北、华北、华东各解放区。且随着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试建青年团工作的成功开展,1949 年1 月1 日,中共发出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正式吹响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号角。
(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
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参军支前、进行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是山东解放区的三大中心工作。 山东作为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山东人民承担着保证战争胜利的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以较多的人力奔赴前线,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生产,拿出充足的粮食、物资补给给部队。 因此,对于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的青年来说,参军支前、参与土改、发展生产即是他们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任务。
山东解放区试建青年团伊始,即注意结合土地改革、参军支前和生产等运动进行。 1947 年3 月4日,中共鲁南区委发出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议,指出“建团工作必须与战争、支前相结合”“在学校、工厂与农村中建团,必须结合当地工作进行”。[33]1947 年5 月17 日,中共华东中央局正式发出的《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指出“特别应在土地复查中,在自卫战争和支援前线、巩固后方与生产运动中,尤应加紧进行建立青年团和发展其他青年群众组织的工作。”[34]在几十万青年支前的工作中,青年干部在支前的子弟兵团(民兵)和担架兵团、运输队(民工)中试建团,形成了“火线建团”的独特场景。 随着山东解放区土改复查运动的深入,青年干部重视吸收贫雇农青年积极分子进团,把团的组织扎在贫雇农青年之中。 同时各地在生产劳动中,注意发动青妇少年儿童参加,把其中的积极分子吸收入团。
(三)由点及面,自下而上
中国共产党在酝酿讨论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时,任弼时指出“不要忙于先搭空架子,一开始,可以先在小范围里建立青年团,采取示范的办法,而后逐步推广,波浪式发展。”[35]根据这一原则,山东解放区在试验建团时,先选择基础较好的革命老区莒南县进行试点。 随着莒南县试验建团的顺利进行, 1947 年1 月华东局召开青年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莒南县试验建团的经验,决定在全山东范围内普遍试验建团(包括农村、学校、机关、工厂、医院、城市),每个区党委选择一个或数个县作为基点,了解情况,创造经验。[36]1947 年5 月17 日,华东局《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发出,山东建团规模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在邓子恢批评过去建团中小手小脚、偷偷摸摸式的方式,提出要大大的、普遍建团之后,各地开始把团在群众中公开出来,公开的大规模建团。 山东各地团的组织迅猛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任弼时还指出“建立青年团,基本上要从下而上地做”[37]。 1947 年2 月发布的《山东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规定青年团的组织系统是支部(支部团员大会,支团委会),区(区团员大会或区代表大会,区团委会),县(县团代表大会,县团委会),行政区(区代表大会,区团执委会,区团常委会),省(省代表大会,省团执委会,省团常委会)[38]。 山东解放区的建团即是按照这一自下而上的发展形式,先建立团支部,依靠党支部进行管理,然后逐步建立区、县以至地区、行政区各级团委。[39]
四、山东解放区青年团的主要贡献
山东解放区的青年团组织自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革命热情高涨,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保卫解放区的斗争中,他们踊跃参军支前,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生产劳动,团结教育广大青年,且为党组织输送大批优秀党员和干部等项工作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生力军。
(一)青年团是参军支前的重要革命力量
试建青年团的工作是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形势下进行的,从一开始青年团便和军事斗争密切结合。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组织下,山东解放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参军支前运动,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掀起了参军高潮,各地都涌现出不少“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同参军”等动人场面。 在1947 年头两个月,山东解放区就有18 万名青壮年参军入伍。[40]莒县中楼区200 名团员中在1947 年下半年的一次参军运动中,有1/4 参军上了前线。 胶东海阳县港北村的6名团员,带领16 名青年参加反攻大队。 渤海二中建团后,有8 名团员和24 名学生参军,占学生总数的1/3。[41]从1945 年到1949 年3 月,山东(包括晋冀鲁豫边区的山东部分)共有95.7 万余名青壮年参加解放军,年龄18-25 岁的占到了80%。 山东在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多达12.4 万人,据6个县典型调查,青少年占烈士人数的79%。[42]
除了参军入伍,山东青年还积极开展支前运动,响亮地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和“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等口号。山东解放区第一个试点建团的金沟官庄,建团后便确定团支部的任务之一,即是要配合支前工作,每个团员订出支前计划。[43]沂南县明胜村的团员,男团员全上了前线,留下的女团员则每晚烧水招待过路的军队,还自动代替累的向导,每天晚间给军队当向导。[44]解放战争期间,支前的山东民工达1106万人(包括冀鲁豫边区的山东部分),其中归部队调度使用的随军常备民工55.8 万余人,主要是青年。[45]许多团员青年在参加的各种支前工作中成为了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的主力。 山东人民的支前活动,位列全国之冠,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青年团是土地改革和生产发展中的突击队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为农村建团创造了条件,而建团又动员了更多青年参加到土地改革等斗争中。 青年团员在积极协助土改的斗争中,站在了斗争前列,如莱芜县三官庙村干部包庇地主,团员带头起来斗争,打开了土改复查的新局面。[46]在土地改革中,青年团员敢说别人不敢说的公道话,敢于同地主面对面进行说理斗争,揭发地主剥削、荒淫的罪行,推动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地发展。
在生产发展上,解放区的团员和进步青年也起着带头作用。 莒县金沟官庄团支部建立之后,青年团便发动全村青年戽水二十天,又向南开三条沟,拯救出了百亩良田。 与此同时,为多打粮食,团支部的青年顶着老人们的反对压力,在老坟地里挖积肥池。 团支部书记纪丕福还带领青年搞小麦浸种等科研项目。[47]安邱县电泉村青年团,组织了一个175 名男女青年和儿童的生产大队,在出全夫的情况下,帮助军工烈属和出发的民兵民工家属突击秋收。 十天中共抬一千五百三十四车子粪,收割一千零九十六亩豆子。[48]解放区的广大农村青年在团员的协助下还通过变工、换工等形式帮助军工烈属、困难户发展生产。 在支前任务的间隙,民工们在团员的带领下帮助当地群众进行耕地、播种、收割、编织等生产劳动。 在1948 年9 月1 日至10 月21 日开展的增长节约运动中,人民银行三局二厂工人完成产量超过原定任务的26%,节约材料计389 万元,全厂庆工时,在429 名功臣中,青年工人占261 名,青年团员即占198 名。[49]青年团员在解放区的生产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青年团是团结教育青年群众的核心
青年团的任务是组织教育一切青年群众。 在土地改革中,广大青年翻了身,思想意识不断觉醒,产生了学习文化的强烈愿望。 在泗水县柘沟镇,1946 年土改后,当年冬天就有250 名男青年上冬学,100 多名女青年上识字班。[50]为了更好的组织青年学习,青年团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广泛地组织青年夜校、青年识字班等学习组织,把冬学运动搞得有声有色。 山东解放区首先试点建团的金沟官庄、沙窝头、胡家庄3 个村子,自团组织建立后,参加团的青年积极分子首先便把自己庄的冬学搞的很活跃,在他们的宣传动员下,一般男女青年都知道学习是为了建设新社会,是为青年将来的幸福和光明前途。[51]金沟官庄以前只有2 个人会记账,12个人粗通文字,经过团员带头组织群众学习,全村认上两三千字的有52 人。[52]并且金沟官庄开展的群众性自学互教运动,创造出了很好的农村文化建设经验。 在工厂里面,济南汽车装配厂的团员,组织全厂青年工人,利用工余之暇,学习政治、文化,许多青工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纷纷要求入团。[53]
青年团在管好青年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与政治教育。 金沟官庄的青年团组织积极引导农村青年改正赌博、打架、串门子等从旧社会沾染过来的坏习惯,受到群众的表扬[54]。 在试验建团的过程中,各地区注意引导青年学习毛泽东思想,对他们进行前途命运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阶级教育等内容。 青年们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大批青壮年提高了思想觉悟成为了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分子。
(四)青年团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自试建青年团以来,在不断进行的“社会发展”及阶级教育中,青年的革命觉悟普遍提高,因此也训练出大批党员和干部,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 据莒南县6 个区不完全的统计,团员入党的有1708 个;仅薛家墩后村,建团之前全村青年中只有3 个党员,团建立之后,经过团的教育已发展到20 个党员,并挑选了6 个团员脱离生产参加工作;该县荘岗区建团前全区青年中只有100 多个党员,建团后团员入党的就有224 人,并提拔了12 个区乡干部。[55]胶东区党委青委在烟台市几所中学和街道、商店建立了16 个团支部,发展团员200 多人,大多数以后成为了党员和国家干部。[56]1949年4 月,金沟官庄团支部发展团员30 多人,有十几名团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7]在参加治黄斗争的12500 余名青年中,有300 余青年被吸收入团。 同时,团员在党的教育下,一年来已有162 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8]
通过试建青年团,山东解放区的青年工作很快结束了涣散、沉闷的状态,出现了蓬勃向上的新局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也在山东青年运动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注释:
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百年的历史中,曾使用过“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称呼。 本研究的青年团即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试建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为便于行文,本研究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为青年团或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