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特点的文言文施教策略
2022-03-24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杨修宝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杨修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之一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之根,承文载道,传承千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编选的文言文,犹如给学生打开了穿行古今的时空之窗,学生诵读经典文言,体悟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哲思,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文言文文体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这样定义“文言”:“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有着鲜明的文体特征。
语言凝练雅致。文言文言简意赅,讲求微言大义、以少总多。文言文的遣词造句考究,语言严密简洁,真可谓“寥寥几字可达意,妙笔生花几行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很少有长句,一句话超过七个字的较少,四五个字的居多。这些文言文,言简义丰,虽寥寥数语,却表达出或生动形象、或明白晓畅、或诙谐幽默、或智慧思辨、或雄浑豪壮的内容与风格。
文辞古奥难懂。文言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虽历经千年传承,但先秦时期的常用虚词用法、基本句式特点等,在历朝历代文言文中保存流传了下来,有些词语的古义在口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基本消失,而在文言文中依旧使用。因此,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与日常生活口语相脱离,造成“文”“言”分离的现象。有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对于文言初学者的小学生而言,真是难懂其言,难解其意。
声律抑扬顿挫。文言的声律要素主要指平仄、押韵、洪细、节奏等。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说:“文章之美者必包含着声律之美,这是古文家所公认的。骈体文讲究平仄和对仗,固然离不了声韵;就是普通的散文,也或多或少地含有声律在内。”文言文虽没有诗词那样严格的韵律要求,但也很讲究节奏、平仄和句式长短。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有语词节奏之美、韵律和谐之美。
哲思深邃隽永。文以载道,文言文折射出古代仁人贤士的思想和精神:或胸怀天下的家国精神,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或明辨是非的品格涵养,或勤奋好学的行为习惯,或坚韧豁达的道德品质等。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能够滋养爱国情思,提升道德修养,发展思维品质,积淀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核心素养。
二、统编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共选编了11课15则文言文,其中第二学段6则,第三学段9则。这些文言文源自经典,题材多样:名人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散文、言论总编等,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优质而丰富的文本材料。
内容浅易,贴近儿童。统编教科书中编选的文言文,贴近儿童生活,体现童真,浅显易懂,富有情趣。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感知童心可掬,童趣盎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文章短小,易于诵背。教科书编选的15则文言文均篇幅短小,三、四年级编选的文言文均在50字以下,字数最少的《司马光》30个字,五、六年级超过百字的文言文仅有2则。字数最多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也不过185个字。而且文中的句式简单,大多为文言中的常用字词,生僻字、通假字较少,降低了难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利于学生诵背积累。
围绕主题,润物无声。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均凸显了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彰显教育价值,有美好品质、刻苦精神、言语智慧、读书方法、爱国责任、科学发现等。《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名人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等寓言神话,道理深刻,启发思考感悟;《杨氏之子》《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学弈》《两小儿辩日》等生活情趣故事,观察生活,蕴含哲思,丰盈人生感悟。
三、文言文施教策略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方法为主,让学生们不再惧怕文言文。”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笔者总结梳理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十个一”策略,力求突破文言文教学困境。
激趣——一触即发。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阅读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因此,文言文教学的导入环节要尤其重视,要通过情境激趣,产生“首因效应”,如讲述故事,激趣导入;详解插图,形象导入;音乐渲染,情境导入;引经据典,创境导入等。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恰当的导入策略,让学生刚一接触文言文就产生阅读期待和强烈兴趣。
读文——一以贯之。文言文教学,最核心最根本的策略就是一个字——“读”,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教学中要设计“读准——读顺——读懂——读美——读透——读活”层进式朗读活动,采用大声齐读、小组比读、文白对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配乐美读、复沓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体悟、读出韵味、读出情趣。学生每一次读都有进步,每一次读都有新体会,每一次读都更有趣。
解意——一线串珠。根据课标要求,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关键和重点。教会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先理解字义,然后串联起来,连词成句,疏通句意。尤其关注文中的省略句、古今异义词与代词,这些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补全句子。还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增、删、调、换等文言文翻译中用到的基本方法。
积累——一成不变。教科书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第一题都指向读背,其中四五六年级基本都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科书中15则文言文中有13则要求背诵,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活动,如渔歌互答背、纲要提示背、完形填空背、情境配乐背、动作表演背、师生交替背、火车接龙背、拍打节奏背、擂鼓助兴背、小组循环背等,让学生背得流畅纯熟、背得韵味十足、背得摇头晃脑。学生在背诵中密咏恬吟、涵泳品味,不仅是单纯的记忆,更是深入理解与品悟。
品悟——一语中的。教学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品悟关键字词,品味字词的生动形象、精准传神;品悟特别句式,品味言语简雅精妙,体会文言表达特点;品悟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言文结构紧凑、逻辑严谨等谋篇布局的特点。
思辨——一分为二。统编教科书中的文言文虽篇幅简短,却运思精妙。教学时要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如教学《司马光》让学生体会“我进不去,就让他出来”的逆向思维,教学《两小儿辩日》让学生体会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让学生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深刻性,教学《杨氏之子》让学生体会机敏幽默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明理——一板一眼。传承千年的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传道的载体,积淀着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资料等,体悟文言文中蕴含的道理思想和精神力量,学习古人的智慧与哲思,开启心智、浸润心灵。如学习《守株待兔》要明白不努力,抱侥幸心理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道理。学习《自相矛盾》要明白说话做事要三思后行,言行要一致。学习《萤囊夜读》《铁杵成针》要体会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学习《精卫填海》要体会坚毅执着的精卫精神。学习《书戴嵩画牛》要体会遵照客观实际,不能凭空想象的道理。
得法——一脉相承。教学文言文,要避免重“讲”轻“学”,重“记”轻“思”等不得要领、不得方法的教学现象。在学习文言文的启蒙阶段,要教会学生一些方法,如诵读的方法、划分节奏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方法、积累背诵的方法、体会情感道理的方法等等,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读、讲、悟、背的过程中得言、得意、得法、得能。
运用——一鸣惊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只是单纯的记背,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创设情境开展“学文言用文言”的系列活动,如文言吟诵赛、编制手抄报、创编课本剧、穿越古代演、仿照情境写等鼓励运用、妙趣横生的任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领悟文言之精简、欣赏文言之精粹、运用文言之精彩。在尝试表达运用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和持久动力。
拓展——一举多得。统编教科书编选的文言文数量有限,教学时可适度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由一篇文本导读一类文本,由一类文本传承一种文化。如学习《司马光》后,开展“古代儿童的智慧”研读活动,拓展阅读《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等。学习《杨氏之子》后,开展“语言的艺术”研读活动,拓展阅读《诸葛恪得驴》《谢道韫咏雪》等。学习《萤囊夜读》后,开展“读书需发奋”的研读活动,拓展阅读《匡衡勤学》《司马光勤学》《王冕求学》等。
教师可从文化的高度、文体的角度出发,灵活组合、巧妙运用以上十个策略,以期在实践探索中找到文言文教学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