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医学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六才”理念
2022-03-24王卓然李明穗蒋慧莉杨俊涛
王卓然,李明穗,蒋慧莉,杨俊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规划发展处,北京 1007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为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之一,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鲜明理念[1]。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对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院校)的发展而言,人才工作为要,无论是学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是学生均需“养募结合”,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六才”指的是“育才、聚才、选才、养才、用才、成才”,涵盖了人才工作的六个方面。实施人才培养“六才”理念,利于全面思考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举措,开创院校人才工作新局面[2]。
育才为先,文化问题是重中之重
培育人才是人才工作的第一个方面,而培育人才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院校而言,文化也应是其灵魂、其血脉。
协和的精神是尊科学济人道,寓高贵于朴实,以天下为己任,助众生求福祉;协和的校风是悲悯、专注、自省。近年来,院校注重文化建设,提出承启文化发展战略,凝练核心文化要素,努力倡行先进文化。举办协和医学院落成100周年暨医科院建院65周年纪念大会、壹号礼堂的修缮、九号院的修缮、院校史的编修、管风琴的修复、九号院和壹号礼堂匾额的揭牌,吴宪大楼与可胜大楼的揭牌、塑造院校历史贡献人物塑像、举办院校历史贡献人物展览、举办庆祝建党暨“七一”表彰大会、举办职工荣退仪式、举行解剖课开课仪式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了传承和肇启院校的先进文化,也为了引人育人培植厚实的文化土壤。
院校所培育出的人才应具备“克私奉公”“祛虚惟实”的品德,要朴实,不张扬,肯下苦功夫读书,有真本事,须分得清是非且站得住立场。这样的人才兼备院校的性格,院校的性格也是院校的文化所在。
聚才为重,多措并举助力人才汇聚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想打好人才引进培养的“组合拳”,最重要的是要得人,要聚人。
2019年,院校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制度。在医学及相关领域设立了临床医学部、口腔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学部、药学部、卫生健康与环境学部、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部共六大学部,学部委员数量已达217人,其中两院院士204人,协和医学院一级教授6人,杰出专家7人。学部制度的建立彰显着国家医学战略咨询机构和高端智库的初步建成,也为院校人才引进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3]。
2019年,院校在国内医学院校范围内,率先开展准聘长聘教职聘任改革[4]。2020年,院校开展临床教职聘任改革,并启动全球人才招募计划,制定各所院人才引进指标,举办全球人才工作交流活动,发布全球人才招募公告等[5]。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近2年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已达60人,约为前10年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总和的2倍。在强调引进人才数量的同时,还严守质量关,探索实施引进人才国际同行评议机制,院校的引进人才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能够达到国内其他顶尖高校同等水平,并希望将来继而超越。
在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2018年院校肇启我国多学科“4+4”医学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本科生的积极响应,除了生命科学之外,还吸引了理工科和人文学科的优质生源[6]。作为协和医学院新百年之里程碑,“4+4”医学教育模式有三大妙处:纳多学科者学医,纳爱医者学医,纳天下贤才学医。2019年院校开创卓越护理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班,旨在培养高端护理人才、护理学科未来领军者、当代南丁格尔。两大重要措施不仅解决了协和医学院的生源问题,还为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播下希望的种子。
选才为本,着眼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院校对于人才的选择需要用评价指标作为其支撑,在评价指标中尤其重要的是科技评价,能够为院校选人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系。坚持正确评价导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于院校医学科技发展步入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rics,STEM)作为医学科技评价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的医学科学和技术水平与前沿性的多元立体评价矩阵,目前主要针对医院、医学院校等做出评价[7]。其概念于2018年首次提出,创建了立体综合、指标详实、导向性强的医院科技评价体系。2019年拓展科技量值品系,开展了对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的评价。2020年对体系架构、指标设置、数据质量进行完善,对测算指标体系进行改进,提升评价科学性,增强评价结果导向性。2021年除进一步完善测算指标体系以外,首次发布总科技量值(Accumul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rics,ASTEM)概念,实现评价周期的长短结合,更加体现评价的时效性和稳定性[8]。
通过科学测度医学机构科技活动,构建优化科技评价数据集群,持续跟踪重要科技进展,深入分析科技实力要素,拓展科技评价广度深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可以激发科技人员致志、潜心、深入、持久开展科研攻关,始终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和世界大地上,推动高质量医学科技成果产出,还可以对于人才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支撑手段,进而发展弱势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的引领地位[8]。
养才为基,需提升自身优势条件
提升人才吸引力需从多个方面着手,“挖出”自身优势,方能引进优秀人才。近年来,院校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优良人才生态条件保障,包括:足额经费支持、高端科研平台配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人才待遇保障、招生名额保障等。
院校对标对表国际科技先行国家,学习建设发展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布局、体系架构[9]。全面推进开放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从创新单元、研究中心/工作站、研究基地、研究院四个层次建设院外研发机构,现已涵盖临床医学、群医学/公共卫生、实验医学、前沿交叉、药械研发、资源支撑六大研究类别,对比教育部医学一级学科的覆盖率超过90%,对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研究领域仅占其26%(2018年)上升为85%(2021年)。
在改善人才薪酬待遇方面,院校采用“托低限高、同类可比、重点倾斜、兼顾平衡”的方式,合理确定人才薪酬水平,体现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绩与贡献,与国内顶尖高校堪成竞争优势。
用才为举,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需堪为其用,否则不能称之为人才。用好人才是人才养募的目的。发挥好人才的作用可以提升自身优势,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准聘长聘教职聘任机制和临床教职聘任机制的建立,院校对准聘长聘教职聘任人员和临床教职聘任人员规定需完成指定的科技指标和教学指标。指标的建立,可进一步提升院校的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提升院校的人才储备力量。
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及学部建设,站位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组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撰写咨询报告,提出专业建议。院校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举办《由心讲堂》等品牌学术活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对于院校的管理干部而言,实行干部任期制度和干部轮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可以使院校的管理干部熟悉院校整体工作,激发工作活力,提升工作能力,做到履其职、配其位。要求管理干部撰写管理论文,此举可以进行管理经验的总结,不求水平高低、质量优劣、文章长短,只为梳理思想,练习笔耕,互相交流与学习。
成才为果
单论“成才”本身其实是动态的,是通过“育才、聚才、选才、养才、用才”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实现的最终的结果。可从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其一为科技产出是否提质增效;其二为高层次人才数据;其三为干部队伍结构是否合理。
从科技产出来看,“十三五”期间,院校共发表SCI论文11 578篇,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39.3%,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638篇,是“十二五”期间的2.5倍;“十三五”期间,院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99项,较“十二五”增长了16.3%;“十三五”期间,院校共获专利1 394项,是“十二五”的2倍有余。
从高层次人才数据来看,2021年院校组织完成13个国家级项目申报推荐工作,共推荐候选人179人次,获得国家级各类人才、科研项目26人。院校从两院院士数量到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等一系列人才数量都有较大的提升。较2018年,院校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达25%,现高层次人才数量已突破200人。
从干部队伍来看,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现有院管干部150余人,平均年龄50岁。较以前有较大的改善。
“六才”贯通施策,使得院校近年高水平人才养募成果显著提升。对于一件举措而言,可能不会局促于其中“一才”之中,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及学部制度的建立,通过严格的选聘程序,汇聚了顶尖科学家,并发挥其用,属于“聚才”“选才”“用才”的过程;又如准聘长聘教职聘任机制及临床教职聘任机制的建立,属于从“育才”到“用才”;再如“4+4”医学模式的建立,本身就是属于从“育才”到“成才”的全过程。
实施人才培养“六才”理论,多种举措齐发力,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搭建招才引智平台,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持续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构建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为院校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及核心基地建设与“双一流”建设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