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应用思考
2022-03-24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市430070杨洁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市,430070)杨洁
1 互联网+时代下建筑节能信息技术的现状
1.1 大数据对建筑节能领域的影响
近年来,建筑节能在我国深受重视,随着建筑总量的提升以及设备的升级改进,每年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不断递增,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起步较晚,但是正处于智能建筑行业和低能耗建筑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数据技术除了在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外,对建筑节能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大数据在建筑节能领域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性,采集的速度和数量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数据流也是在无规律变化中,因此,对于数据要做好应对和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控制各个数据之间内在的关联,因此打造一个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分类、数据识别、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是非常必要的[1]。
1.2 建筑节能信息的不对称
建筑节能市场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逆向选择的问题,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如果处在非对称信息的环境下,将会阻碍业主对建筑节能进行改造的积极性。国外学者Casals X G[2]分析了欧洲建筑节能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认为能效标识是一种弱化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既有的建筑节能市场中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逆向选择现象,有些业主找到合适的建筑节能服务企业比较困难,基于博弈论中有关逆向选择原理,有了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两种更为经济的解决建筑节能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1.3 建筑节能信息技术的研究现状
相关学者也在“互联网+”与建筑节能信息应用方面展开研究。杨洪韬、曹吉鸣[3]认为由于互联网在数据交流、分析和信息沟通、整合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建筑节能产业服务云平台,使平台将成为产业的信息门户,让产业的各参与方都能够充分享受这一模式带来的便捷和利益。侯晓坤、牛璐琳、徐珍喜[4]鉴于现有能源托管模式不透明现状,将传统的建筑能源托管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形成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互联网+能源托管”的业务模式,有利于实现原能源托管业务链中各相关方的连接,不仅打通相关的硬件信息流,还将该行业中建筑、设备、人员和企业信息互联互通。
1.4 建筑节能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势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互联网+”逐渐成为新趋势和新常态,因此,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在建筑节能服务业,有助于解决建筑节能服务与建筑能耗信息的采集、传递、共享和反馈等路径问题。从国家层面提出了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要“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可见,“互联网+”技术成为热门的趋势和社会及行业的需要,尤其是建筑节能服务等传统社会经济产业的需要,会推动整个行业的“互联网+”转型。
2 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的设计理念
2.1 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运作机理
通过数据采集,再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建筑能耗信息、节能服务质量、供需状况三种类型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传统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符合“互联网+”理念的信息系统模型,并设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分析其运行过程。以此来解决在节能服务市场中项目信息不对称的具体问题,这是“互联网+”理念在信息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结构建模。
2.2 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监督管理机理
运用模型分别研究政府部门、建筑节能服务企业、业主以及测评机构之间的关系,分析模型的结论对于政府进行“互联网+建筑节能”信息平台监督管理的现实意义和作用。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互联网+”与传统业结合的实施经验,从技术、经济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互联网+建筑节能”信息平台监督管理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分析,打造出由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三层监督体系。
2.3 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实施评价体系
探索“互联网+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实施效果的评价,建立信息化平台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模型,运用此评价指标和模型对“互联网+”时代下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效果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价。同时,还有邀请节能评估专家和政府机构也能及时对相关节能信息进行评估和提出具体改进对策并制定相应政策。
3 建筑节能信息化平台的应用
3.1 节能数据的采集
建筑节能信息的数据采集是通过采集系统进行的,主要可以从互联网络、社交公众号、开放数据库中获取一定量的数据,例如建筑节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企业以及具体节能项目的能耗数据等等,利用大数据技术让节能企业从数百个数据来源中实时汇总,采用集群式管理,进而制定有效的工作方案,更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带来更高的产出价值。
3.2 平台的结构设计
信息化平台系统需要结构来实现,而各组成部分构建了相应的层次,各层次之间的连接则描述了各组件之间的通讯。建筑节能信息发布平台系统总体结构分为三层,自底向上设计为数据服务层、中间层以及用户访问层,每层只与相邻层进行通信,不得跨层次调用,该体系结构中各层高内聚低耦合,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3.3 平台系统的实现
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功能与界面的实现比较简单,可采用HTML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