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浙江名师的教育特征与师德特色
2022-03-24黄志申马小平
黄志申,马小平
文化视野下浙江名师的教育特征与师德特色
黄志申1,马小平2
(1.浙江万里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宁波市教育工会,浙江 宁波 315100)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为研究文化因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探寻名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以浙江地区遴选出的30位特级教师的智慧教育叙事为蓝本,依照一定的文化视角,对他们的教育特色与师德特色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特级教师群体比较重视立志教育、情感教育、个性化教育与契机教育。师德方面,特级教师群体具有恻隐之德、理性之德与勤确谦抑等优良品质。
特级教师;浙江名师;师德
特级教师是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因此,学习他们的育人经验与教学体会,能够帮助正处于成长期的教师见贤思齐、学以致用,尽快地成长为优秀的专业教师。探寻特级教师们教育智慧的方式有许多种,但通过横向截面的比较,探索他们共同的教育特征与师德特色,并用文化的视野进行解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润物无声——浙江名师的教育智慧》一书,首次遴选了40多年来浙江省11个地区的30位一线特级教师,开展教育智慧叙事,内容非常丰富。这30位一线名师是浙江省1642名特级教师的缩影。因此,本文特以这部分特级教师的智慧教育叙事为研究范本,来探讨文化因素与教育进步、教师群体成长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文化与教育之间关系概述
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犹如一条大河,而文化是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五千年的活水,才能彻底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1]1。教育传播和创造着文化,但同时,教育又离不开文化。文化的思想、意识、观念层面的影响,渗透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等方面,影响到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与教育内容的选择[1]30。因此,运用文化视角来审视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地了解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实质,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找到新的方法与途径。
文化与教师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对教师人格的形成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同时,教师的作为也会影响到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效果。积淀在学生心中的美好记忆,就是师生一起创造出来的、传承下来了的文化。
二、文化视角下浙江名师的教育特色分析
文化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所谓“文化视角”,是在总结名师们的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这些特色在文化层面的渊源、价值与发展情况,探索文化因素在教育教学中发生作用的机制与途径。站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总结,浙江名师具有这样的一些教育特征。
(一)扣及心扉、导人自胜的立志教育
儒家文化十分重视立志的人生价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说明志向具有稳定性,可以长久地激励一个人的行动。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也非常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2]974这说明志向是根本,志向对于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学业成就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学生的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体差异、志向水平与价值观等[3]140。这其中除了成熟与年龄特点,其它大都要受到一个人的立志因素的影响,因此,立志是一个带有统率作用的行为推动因素,在构建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语境中的立志,在现代的教育语境中,被表述为唤醒、点燃等富于形象性的词语。表述虽然不同,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却是一以贯之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特级教师们非常重视唤醒的价值。德育特级教师郑英说:“对起点很低的孩子,重要的不是施与同情,而是努力去唤醒,帮助他变得强大,以求担当,这才是一名教师最大的善。”起点低的孩子,缺乏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学习能力,而是一种稀缺的成功体验。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有的学生就能够建立学习自信,突破学习瓶颈,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特级教师沈新权任教的高三文科班有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彼时该生对数学已经完全绝望。但沈老师没有放弃,而是帮助她提振信心,做好复习。结果她的高考数学考了113分,成为她高三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已经失去了进取信心与勇气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重新树立了进取的目标,坚定了进取的勇气,这就是唤醒!也是一种成功的立志教育。
(二)动之以情、施之以爱的情感教育
细读名师们的教育叙事,有一个感受,就是“爱”这个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基本上每位名师都会提及“爱”或者与“爱”相关的理念。
贾龙弟老师:因为爱,所以爱。
王葵红老师: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郑少侠: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智慧,还要有爱。
汪啸波:真爱自有奇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名师们称许的爱,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几乎所有文化的共同要素。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则是一种情感教育的履践。现代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引导着认知学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行事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梅索特等发现,情感特征(而非认知特征)最能区分“效率较高”和“效率较低”的教师。在观察员和评定员使用的区分教师效率高低的52种特征或特性中,有38种(约占73%)实际上属于情感方面的,只有14种是属于知识或教学技能等方面的[4]39-41。这说明善于运用情感教育的教师,教学效果更好。浙江名师们的教育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特级教师赵寅芬的微笑教育就是一例。赵老师认为,教师爱学生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然而发自内心的微笑确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至诚的情感流露,是语言无法代替的。缺乏微笑,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赵老师的微笑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舒服,使学生感受到信心与鼓舞,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4]56-57。赵老师真诚的微笑,其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传递自己对学生的关爱,构建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
(三)见微知著的个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相同的,因此,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是绝对性的。从心理差异来看。学生的心理差异在学校情境中就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学习差异、性别差异、知识背景差异与心理素质差异等[3]484。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就使得教师只有先熟悉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开展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因此,能够见微知著,几乎成为特级教师们一项共有的教育能力。例如特级戴银杏老师的教育心得是要“多给学生一次成功的体验”。要多给学生成功体验,就要因人而异。要善于发掘优等生的“自省点”,开启中等生的“动力点”,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激发犯过错误学生的“内燃点”。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犀利的洞察能力,否则就没有办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语文特级教师项香女老师在训练即兴演讲时,设计的题目因人而异,都是针对学生个性或者学生当下存在的问题的内容。试想,项老师如果不是对自己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又怎能做到这样的因材施教呢?见微知著,不只是一种普通的观察能力,它还是一种从现象直溯本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洞察力。因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教师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越熟悉,就越容易透过一般的学生日常行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动机,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
(四)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的契机教育
拥有出色的教育机智,这是名师们一份共有的荣耀。特级教师们的作为往往打破了常规,而他们却又能应付自如,化腐朽为神奇,显示出高超的契机教育艺术。一堂体育课上,体育特级教师叶海辉老师安排了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任务。进入运用环节,两名学生因故打了起来。叶老师在问清原委之后,突破常规,采用了“拉手走”的处置方式,即让他俩互相牵手绕操场走两圈。这种新颖而又富有温情的处置方式,很快就驱散了他们的敌意,两位同学拥抱和解。特级教师汪啸波则认为,“对好老师而言,每一个意外都是教育契机,而每一个教育契机皆应该缘爱而生”。
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要拥有出色的身份转换能力。特级教师朱恒元老师说:“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况下,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尽相同。有时学生希望班主任像父母,给他们以爱护与关怀;有时又希望班主任是亲密的朋友……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地进行心理换位,不能恰当进行角色扮演,那就不能与学生的角色期待保持动态相应,就会产生角色冲突,无法实现心灵沟通,导致教育失败。”
站在文化的立场来看,教师开展契机教育所必须的“出色的身份转换能力”,离不开日常的涵养。《论语》描述孔子的修养:“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个人容易被过往的标签、荣誉以及成功经验等习惯性的认知模式所束缚,只有经常反躬自省,扫清自己的认知局限,才能在相关情境到来之时,不为事所困,化不利为有利,取得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文化视野下浙江名师的师德特色分析
师德是人类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教师在扮演教师角色,即“教书育人”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精神品质与行为规范。师德包括了“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人”的教师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道德根基和人格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的职业化表征[5]。例如,如果把“扎实学识”视作师德的组成要素之一,把它当成践行师德的基础[6]。那么,教师道德则来自勤学好问的个人品德。但这种勤学好问的个人品德又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中华民族文化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化系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文化系统中,有着不胜繁多的劝学名言。教师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加上自己的觉悟与职业要求,就形成了这种良好的品德。特级教师们作为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他们高尚的师德风范,一般是个人人格理想追求、具体文化环境与教师职业要求等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具体到浙江名师这个群体而言,具有这样的一些特色。
(一)“恻隐”之德
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所以仁爱之心是师德之源泉。“恻隐”是指对弱势的群体富有同情心,“仁爱”之中包含了“恻隐”。“恻隐”之德,在浙江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他的“良知”说对浙江文化的影响很大。他说,“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传习录·徐爱引言》)带有地方文化印记的“恻隐”之德,移之于师德领域,是指教师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恻隐之心”体现得更加显著,因而形成了一种深受地方文化影响的师德特色。浙江名师在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爱与公平的教育功能等,可以视为地方文化系统中的“恻隐”之德在他们身上的自然体现。许多名师分享了他们对“恻隐”之德的感悟。特级教师沈新权:教师更不应将冰冷的目光投注到“学困生”身上,而是要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特级教师朱恒元认为,“一视同仁是师德极为重要的指标”。特级教师戴银杏认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被老师承认和欣赏,都有积极向上的想法……多给学生一次课堂上的成功的体验,可能换来学生一生的命运改变。
(二)理性之德
理性之德应用在师德领域,带有几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热爱真理,科学施教。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自身也应该成为真理的践行者与示范者。科学施教是指教学应该遵循学科内在的科学规定性与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成绩的增长,还要注意增长的方式是可持续的,不会成为学生成长的障碍。很显然,许多特级教师是科学施教的成功实践者。特级教师陈志强认为,教育应该尊重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那种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代价,最大限度地榨取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来换取更好的“分数”和“名次”的教育,是一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反教育”。
第二,理智。孔子推崇过三种品德,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老子则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将两位先哲的观点结合起来看,理智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比较正确的认知自我以及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理智,有助于树立一个讲道理的教育者形象;不理智,就容易引发不该有的师生对立。曾与学生有过冲突的特级教师汪啸波认为,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代中学生,自尊心与平等意识都比较强……这就需要教师更有耐心,更讲艺术。
第三,遏私。王阳明先生认为,“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份”(《传习录·徐爱录》)“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弊与害而明复”。(《静心录之九·别黄宗贤归天台序》)按照王阳明先生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较大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不合理的私欲作祟所致。在人格修养方面,教师要能反躬自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特级教师范群曾教育过一个学生,但最终却形成了“逃离”效应,这个学生离开了这个班级,再也没有回来。反思这一失败案例的形成原因,范老师认为与自己的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关系。范老师的案例提醒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有时候看上去是学生,但实际上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要想正人,先要正己。
(三)勤确谦抑
王阳明在他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说:“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作为一名教育家,王阳明很重视人的学习态度,认为谦虚、勤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名师的勤奋是全方位的。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名师们同时又善于反思,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克服自身的不足。科学特级教师王燕红,在一次上科学课时,学生问了一个问题:“镁条外面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王老师当时也并不确定,但她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引导大家一起探究。直到后来请教了上海市的一位化学教研员,才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1] 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8.
[2]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3]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第3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4] 朱小曼. 情感教育论纲(第三版)[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5] 王文静, 杜霞, 张翠平. 传承师道 立德树人——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30.
[6] 林崇德. 师德的“魂根基源”[N]. 光明日报, 2017-09-12(13).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and Teacher’s Virtue of Famous Teachers in Zhej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HUANG Zhishen1, MA Xiaoping2
(1.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China; 2. Ningbo Education Labour Union, Ningbo 315100, China)
Education is a part of cultu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chers’ teaching work and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wisdom of famous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ers’ virtue based on the wisdom education narrative of 30 famous teachers selected in Zhejiang from a certain cultural perspective. Generally speaking, these famous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aspiration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personalized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education. In terms of teachers’ virtue, these famous teachers have the good qualities of compassion, rationality, diligence and modesty.
famous teachers; famous teachers in Zhejiang; teachers’ virtue
G451.2
A
1009 - 2560(2022)05 - 0049 - 05
2021-12-14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专项)“地方文化资源对师德建设的推进作用研究——以‘阳明心学’为例”(G21-5-JY10)
黄志申(1970-),男,湖南湘乡人,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与教育传播。
(责任编辑 张文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