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性就业:大学生在创新社会背景下的就业新动向

2022-03-24甘守伟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发展

甘守伟

(宿州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伴随社会资源结构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系列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社会公众创新创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创业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创新社会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也是人才驱动,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如何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在创新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和新选择

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大学生创业议题列入国家顶层设计。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并指出“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凸显大学生创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业创新不仅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就业范围和领域的扩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有了新的趋势及选择——创业性就业。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消息,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 000万,超越2020年的920万,创历史新高[2]。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创新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被寄予厚望,大学生创业便成为一种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渠道,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产生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泛的平台空间,扩宽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渠道,增加了大学生创业机会。

2 大学生创业性就业面临的挑战

根据调研结果,2021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仍然以就业为主,占比79.89%,同比上升6.39%。此外,6.99%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4.98%选择国内继续学习,4.78%选择创业,2.63%选择出国继续学习[3]。麦可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几年,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的比率从2011年的1.6%上升到2021年的3.0%。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有5%左右,而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0%。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多重困难。

2.1 创业资金短缺

具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作为支撑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前提条件。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筹集资金有三个渠道:一是自筹,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和网络的支持,数量有限;二是借贷,目前我国信贷机制尚不健全,虽然政府已出台多项贷款优惠政策,但是受信用影响,贷款额度有限,同时受期限限制,也未能满足创业项目长期投资的需求;三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也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市场还未成熟。一方面投资规模尚小,渠道单一,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投资风险高[4]。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基础之上,在确定投资某企业前,会详细调查该企业的管理团队、赢利能力、社会责任意识、技术背景等相关因素,大学生往往由于实践经验少等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因此,国家应制定支持风险投资的政策规定,有效破除妨碍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

2.2 管理能力薄弱

创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创业计划书及经营策略的制作到企业的成功运作,均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及管理经验作为支撑。现阶段,高校常常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服务体系,如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型创业孵化基地等,未能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体系保障,大学生难以获得必要的实际管理经验或者经营经验。大学生毕业后初次创业时,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往往难以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对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也不准确,而且常常缺少明确可行的发展目标,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同时,大学生缺乏创业风险意识,通常未能提前对市场规模、营销模式、产品服务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或者实证分析,更多依靠自我感觉或经验去经营、管理、运作,可能带来极大的创业风险,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3 社会资源不足

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能否成功与社会资源及环境密不可分。企业者若想推广自己产品、开拓市场,需要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得以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窄,学校也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接触企业、社会资源的有利条件及环境,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资源占有率普遍较低。同时,相比其他大型企业可以凭借自身资金和资源优势,大学生因为缺乏创业平台或者社会资源,面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多维合作模式,拓宽学生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平台及渠道,大学生创业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累社会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建立广泛有效的社会关系,以摆脱在竞争中处于的不利地位。

3 推动大学生创业性就业的对策建议

对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3.1 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国家应致力于打破传统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为大学生创业者完善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医疗保险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为大学生创业减负。对于创业资金问题,政府应出台资金扶持政策,如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等,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增加资金投放,减少融资成本,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给予针对性的融资支持。国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支持创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帮助掌握全新技术或有创造性产品的大学生成功创业。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监督政策促进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的发展,丰富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来源。除此之外,还应废除妨碍创业者发展的僵硬化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流程,转变传统的重事先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思维模式,树立“放宽准入、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的新型理念,制定出台与大学生创业发展相适应的扶持策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以解决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桎梏压力。重点推动创业性就业,完善市场经济国家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业性就业始终是社会就业的重要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高失业率国家纷纷鼓励创业性就业,并且从1997年开始,美国平均每年都有大约60万个创新型企业涌现,能够提供1 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并且大约有70%左右的发明来自这些创业型公司[5]。由此可见,必须积极提高创业性就业的自我雇佣能力,通过大学生和失业人员的自我雇佣,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者的自我价值实现。

3.2 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及平台

创业性就业作为一种顺应市场机制的就业模式,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动能。国家需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变传统的政府服务方式,优化创业服务原则,以“市场化”为核心,利用自媒体、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模式,打造服务型社会,建立新型管理和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提供开放式、覆盖面广、成本低、要素全的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服务,提升创业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及大型企业积极以各种形式搭建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平台,拓宽大学生创业活动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丰富创业组织形态,让大学生在创业中享受到政府及社会福利,将自己的想法及创意早日付诸实施。着力推进创业型就业,必须积极鼓励机会型创业行为,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在现代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才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保障企业的生存。通过机会型创业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为此必须积极促进机会型创业的行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当前的创业环境积极创业,建立人人都能够参与创业,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在创业性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积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保证创业的模式更加的灵活,而且也应该加强对于创业者进行风险培训,避免由于资金壁垒或技术壁垒的情况造成创业失败的问题,帮助创业创新统计指标,进行恰当地分析与研究,提高创业性就业的质量与水平。着力推进创业性就业,找准目标人群精准发力。对于大多数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年龄在25~44岁左右,而在45~50岁之间的创业者,他们进行生存型创业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机会型创业,所以在选择生存型创业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目标人群,这样才能够针对性地制定扶持力度和措施,保证青年的创业质量和创业效果。首先,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人群自主创业,通过积极搭建公共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和新型的孵化发展模式,保证企业的发展效果;其次,要积极鼓励农民工以及退伍军人的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促进小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3.3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创业教育向全面化和个性化模式转变,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全面发展[6]。二是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健全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及体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激励措施及奖励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管理机制及体系支撑。三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及环境。积极整合校内外创业实践资源,与社会机构、公司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平台联动机制,模拟真实创业环境,建设集知识、能力、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从实践中汲取创业理论知识,提高创业实践能力,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7]。自从2017年我国逐渐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的话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议论,这样就导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担忧自己的工作,尽管他们没有正式参加工作,但是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保持了很高的关注度。从目前来看,在创业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毕业生期望与实际不相符,尤其是实际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仅占17.49%,远远低于期望就业的19.67%,而且在创业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毕业生集中在IT、通信、电子和互联网行业。由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所以也导致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受到影响,此外在毕业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专业对口率不断下降,大约有32%左右的毕业生没有投入所学专业。所以专业对创业岗位的影响也在不断减少,而且在当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粉丝经济、智能制造、新零售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对多元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所以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只有大学生牢牢把握创业机遇,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孔子曾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市场竞争压力,大学生需不断拓展自主创业能力,增强实践和管理经验,才可能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功,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最“叛逆”的毕业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