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虚拟教研室为依托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跨校应用与共享

2022-11-11刘丽华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研室程序设计编程

刘丽华

(辽宁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辽宁 本溪 117004)

教研室一般指校内同一门课程或者同一类课程教师构成的基层教学组织。一方面传统教研室面临着师资及科研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教学的出现,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网络的教研活动日益增加。基于以上问题,逐步形成了虚拟教研室。

虚拟教研室保持原有教研室的格局,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高校专业领域内,某一方面特长,或为解决某一问题有共同目标的教师组成虚拟的教研室[1]。他们对科研课题或学术研究问题一起探讨和研究,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物联网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是数据结构、Java等课程的前导课程。通过对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程序设计基本思想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是以物联网专业为基础,联合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大学、辽东学院等高校及相关教研室组建而成,教师团队由老中青教师组成,其目标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教师成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1 虚拟教研室主要建设内容

1.1 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教学研究

“程序设计基础”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编程能力,更体现在引导学生实现问题求解思维方式的转换,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同时,“程序设计基础”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核心目标。课程内容丰富,包含基本语法成分、数据定义和相关运算、基本控制流程的概念和实现、函数的定义及调用和指针等基本概念。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再进行上机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照葫芦画瓢,只求程序的运行结果,学生的编程能力及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基于以上问题,课程依托虚拟教研室,联合辽宁省内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在一平三端平台上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在讲授的过程中,从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到编程、调试、运行,都借助于实际案例进行展示。通过实际案例,给学生讲解完整的编程过程,很好地解决了初学者看教材明白,上机却无从下手的问题。如不少学生学习C++语言的难点在指针与函数。指针的难点在于和数组、函数等结合下的变化多端,加上指针使用非常容易出错,这种结合下的错误更多且难以解决。课程先进行理论讲解,通过指针对内存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演示与分析,然后通过由浅入深的编程案例和课后项目练习使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指针。

1.2 优化教学方法 促进线上线下结合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立虚拟教研室,并组织教研室的教师商议研讨,采取以下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课程采取腾讯会议及一平三端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将课程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模块重点、项目案例、资源下载、模块练习、模块测试等内容,力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线下教学,教师通过一平三端平台发布课前公告,开展签到、抢答、问卷、分组任务、随堂练习等活动,将知识点融合到项目案例中进行讲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领学生编程,边讲边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安排学生三个综合实践项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层深入,步步递进。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做好分析讨论、查找资料、上机编程调试等内容,最后采取分组答辩,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将线上遇到的问题带到线下,教师线下教学通过线上的测评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线上线下相互补充,提升教学质量。

1.3 共享教学资源 提升教学质量

虚拟教研室积极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国家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库,基于一平三端平台,编写了教学的典型案例、习题、试卷库等,如表1所示。教研室教研方式灵活,以研讨、分享、交流培训等方法实施。教研载体以线上为主,线上活动选择直播教学平台等定期或不定期实现,从而实现不同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从2019年秋季学期到2022年春季学期,课程已在一平三端平台开设了4个学期,因课程内容清晰、由浅入深,项目案例丰富多彩,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选课人数逐年增加,累计选课人数达到1 400余人。优质教学资源通过该平台向全社会辐射,为推动大学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发挥积极作用,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表1 一平三端资源统计

2 虚拟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意义

2.1 带动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执教能力,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通过建立虚拟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线上及线下的交流互动,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及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2.2 对校内教研室强有力的支撑

长期以来,校内传统的教研室中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教学手段陈旧、教学理念更新慢等问题[2]。通过建立虚拟教研室,加强教研室成员与其他高校优秀专家学者的沟通,走出去,引进来,对于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各高校间取长补短,从而推进校内教研室的不断发展。

2.3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虚拟教研室的成员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考虑到很多教师地点分散、教学任务及科研项目繁重,运用微信群、QQ群进行交流互动和深入讨论,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等资源,形成不同高校间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3]。

3 结语

依托虚拟教研室实现“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跨校应用与共享,让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在课程未来的建设中,不但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编程能力,还会将专业竞赛等元素融入课堂中,努力为我省的学科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猜你喜欢

教研室程序设计编程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