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2022-11-11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档案学研究成果

冷 静

(辽宁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档案学专业课程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核心内容,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教育已然是档案教育的主体部分。对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档案学课程研究提供支持。档案界除对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外,主要还对档案学专业具体课程进行研究,文章进一步梳理档案专业课程研究成果情况,为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参考,从而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档案人才。

1 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成果的现状分析

因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相关研究成果涉及方面较多,在检索时将检索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对档案学专业课程名称进行检索,如选取“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为关键词检索;二是档案学课程改革的相关方面检索,如“档案学课程改革”“文书学教学改革”“档案管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等。运用中国知网数据库,选取10门档案学专业课程,以课程名称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30 764条结果,经过进一步筛选,剔除一部分不属于论文范畴的会议报道、考试试题外,尚余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期刊论文28 742篇。根据这些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成果的阶段特点,具体分析档案学各专业课程在数量与主题上的发展规律。

1.1 档案学本科课程研究成果的数量分布特征

选取1980-2022年为统计范围,根据研究成果总体趋势中将研究成果划分为3个阶段,同时对选取的10门档案学专业课程在各个阶段的研究数量进行梳理,其中,第二个阶段10门课程研究成果均为最高阶段(见表1)。

表1 档案学专业10门课程研究成果的分阶段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在选取的10门档案学专业课程中,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最多,高达16 844篇;其次是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学概论两门课程的研究成果,共有6 803和2 813篇文献;最少的是中国档案事业史课程相关研究,近40年来仅有56篇研究成果。档案学专业课程相关研究成果在3个阶段的数量分布情况,第二个阶段1996-2013年的成果数量最高,也表明档案学界对档案学课程研究热度高;第一阶段1980-1995年的课程研究成果数量最少,说明档案学发展初期的成果偏少。整体上看,伴随着档案学科的发展和学者的重视度,档案界对各门课程的研究数量存在阶段性差距。

1.2 档案学本科课程相关成果主题分析

这一部分是对档案学课程的相关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以“档案学思政”“档案学课程改革”“档案学课堂教学”“档案学教学改革”“档案学教材改革”“档案学实践教学”“档案学课程建设”“档案学课程体系”“档案学课程资源”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到17、47、42、207、3、67、95、215、32条,共725条结果。

另一部分以“档案学课程改革”为检索词,检索到47条结果,以“课程名称+教学改革”为篇名关键词,如“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档案学概论教学改革”等进行检索,选取的10门课程分别检索出28、36、17、5、3、5、2、0、51、0,共147条,以 “课程名称+教材改革”“课程名称+课程建设”为篇名关键词,分别共检索到6条和84条结果。两部分共962篇文献。

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相关研究成果的主题按占比依次为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课程思政、教材改革9个方面。在检索到的962篇论文中,教学改革方面的相关论文354篇,占36.8%;课程体系相关论文215篇,占总数的22.3%;课程建设方面的论文179篇,占18.6%;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论文67篇,占总数的7%;47篇为档案学课程改革方面,占4.9%;42篇为课堂教学方面,占论文总数的4.4%;课程资源相关论文32篇,占总数的3.3%;“档案学课程思政”相关研究17篇,占总数的1.8%;教材改革方面9篇,占总数的0.9%。

从它们所占比例可以看出,目前档案学专业课程相关成果的研究在主题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仍是目前档案学研究的核心板块,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及教材改革研究是弱项方面。相对而言,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是新生事物,这方面研究还显得薄弱。

2 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成果发文机构的统计

为了解大学这一特定机构的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成果相关期刊论文的发展状况,特对选取的10门档案学专业课程相关论文的大学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并对各大学机构发文量中占比最大的课程做出分析如表2,试图得出有参考价值和有意义的结论。

表2中统计的是发表100篇以上的大学机构以及在选取的10门课程中发表量占比最大的课程和论文量,并将大学按照发文量多少排序。从11所大学发文量看主要集中在电子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发文量最高)和档案学概论(上海大学发文量最高)三门课程。中国人民大学的论文数量在发文量超过100篇的大学中是最多的,高达770篇。其中占比最大的课程是电子文件管理,论文数达到279篇,占总发文量的36%。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电子文件管理课程,说明对电子文件管理课程研究多,比较成熟,也注重前沿的课程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发文量排第二,发文量531篇,主要重视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研究,研究成果达327篇,占比62%,说明武汉大学研究者注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与中国人民大学侧重点不同。上海大学发文量排第三,为301篇,主要集中在档案学概论课程研究,该课程研究成果127篇,占比42%。总体看,11所大学的档案学本科课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电子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概论等3门课程。对于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法规学、中国档案事业史等课程研究不足。

表2 大学机构在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成果中的发文情况

3 档案学专业课程研究的建议

通过对档案学专业课程相关论文和课程改革相关研究的统计分析,了解到至今档案学术界取得的成绩,学术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科学、成果数量稳定,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还需全面深入推进对档案学专业课程的研究。

3.1 结合新技术应用研究

目前统计到的档案学专业课程相关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传统的课程相关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新事物、新技术应用档案学专业课程的研究相对薄弱。李雯,等[1]在《档案学专业课程的线上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一文中提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科技辅助下的线上教学方式。”“在当今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和提升线上教学效果是值得档案学专业教师关注的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融入数字背景展开分析,如对线上课程、线上实习等方面多加探索,以及利用云平台与档案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分析。

3.2 加强弱势课程研究

目前对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法规学等课程的相关研究有所欠缺。可适当加强档案史类及档案法规相关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史是专业史,对专业史的研究、专业历史遗产的发掘、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提高专业的社会地位,丰富相关领域的内容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加强对档案法规相关课程的研究,有利于增强档案专业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进而从根本上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3.3 加大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的实习实训,大多是理论知识上,或实际操作如档案分类、入库等方面的工作,对于数字化方面的实习实训项目有所欠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薄弱。刘凯,等[2]指出“档案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科,但是在目前的档案学教学体系中,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缺乏成为一种常态,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各个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已有档案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理论上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于档案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包括数字化方面的实习实训方面的探析亟待跟进。

3.4 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研究

档案学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是近两年的热点话题,也是新兴研究方向,这类研究占比不高,基于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所需,将思政课堂融入档案学专业已是必然趋势。徐拥军,等[3]提出“为档案研究课程制定‘思政课程’,对于启迪和振兴档案学学术界的思想具有重大而独特的意义。”可见,新时代档案学者根据档案专业的性质特点和独特优势,积极有效地让档案专业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改革研究中。

4 结论

档案学专业课程相关成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加强诸如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和教材改革方面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其他不同的档案学本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情况。对于档案学专业课程的统计研究,目前只针对10门课程展开搜集分析,进一步完善增加档案学专业其他课程的相关研究情况,将使统计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档案学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丁海斌主编《档案学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法学本科课程教学考后复盘评析短课设置研究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