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易经思想解读

2022-03-24李建威冯振旗

关键词:易经丹田中国武术

李建威,冯振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易经》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是探究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一部奇书。在经历“河图洛书”、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之后,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素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品质。同时,《易经》又以“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万物生化的过程,构筑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学界也习惯称之为哲学巨著。

作为一部思想宝典,历代学者对其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除了《易经》中用词极简之外,那就是符号表意的不确定性。《易经》秉承着解释宇宙之规律的哲学思想,却本身成为被解释的对象,正如“哲学仍然是解释学,即在具有清楚意义的文本中对隐蔽意义的一种阅读。解释学的任务在于表明,只有通过对出现在文化世界中所有的意蕴进行连续注释,此在才能得到表现,获得意义,引起深思”[1]210-211。按照“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传统,易经与中国武术互相注解并非生拉硬套、机械类比,而是同属哲学和文化的思想范畴,是一脉相承的。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文化的反推结论才能恰当地对接易经的思想内核。

中国武术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袭了《易经》思想之衣钵。中国武术在易经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理论,笔者旨在通过对易经思想的解析对武术文化做出易学判断,重新引发中国武术文化的原点性思考。

一、中国武术文化中“攻防”的阴阳思想

《易经》的思想极其深奥,其形成可谓人更三世,事立三古,汇集了历代古圣先贤的集体智慧。其中,贯穿整个易经范畴的阴阳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阴阳思想通过阴、阳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和转化,来描绘大自然界蕴藏的玄机,解释宇宙变化之理,是中国人认识事物变化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在伏羲“一画开天”中开启了阴阳思想旅程,“—”代表阳爻、“--”代表阴爻,阴阳思想便成为中国人认识宇宙、把握自然规律、处理天地万物关系的理论来源。“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306。古人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将自然界一切存在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具象,浓缩为阴阳概念的抽象表述。比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以及乾坤、艮兑、震巽、坎离,无不是阴阳相依而生。在卦爻中,每一卦都具有或阴或阳的卦性,而爻又可分阴爻和阳爻,分别用“--”和“—”来表示,在整个卦象中,到处都充满着阴阳的变化当中。阴阳思想就是通过阴阳二者的对立和互相转化,不断地寻求平衡之道,这种承认差别,且兼顾大同的思想,始终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

“攻防”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亦受到阴阳思想的深刻影响。在武术文化当中,攻防一直被视为阴阳思想在武术中的投射。“众所周知,技击是武术的基本特征,而濡染了‘阴阳’文化的中国武术则形成了一分为二的武术技击理论。随之派生出了诸如攻防、开合、进退、虚实、动静、刚柔、起落等一系列概念。”[3]“阴阳”作为众多学科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武术中不断印证着攻防对立统一的用拳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攻一防谓之武,阴阳思想以其极为抽象的意境集合,阐释着具体事物的现象。

大道之源归阴阳,习武之道论攻防,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思想,皆体现在攻防之道中。比如,从抱拳礼的含义来看,拳为阳为攻、掌为阴为防;从身体部位配合来看,肩为阳为攻、胯为阴为防;从起落来看,起为阳为攻、落为阴为防等等。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亦天地之间一物也;故我身中之阴阳,即天地之阴阳;万物之理,亦即我身中之理也;天地万物无不可效法。”[4]6另外,受阴阳思想的影响,武术在追求胜负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寻求以“二元平衡”的和谐价值。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门派中的清规戒律、内外兼修、内圣外王等观念的出现,均体现出攻防二元平衡法则。中国武术通过攻防二元平衡的道德准则,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属性,并“最终形成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一种‘合理化的打’。”[5]

不仅如此,攻防思想在武术拳术理论上也有相应的发展。《吴越春秋》中记载:“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也一再强调“阴阳变化之理可以转化并成为克敌制胜之法”[6]49。可见,早在春秋时期,攻防之道已在阴阳思想的启发下,构建起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石。阴阳相依、攻防互变,中国武术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不断积累着武术文化的底色,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万变有宗的思想理论。至此,中国武术才有了“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阴阳思维方式[7]1-3。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中国武术的核心思想都离不开攻防的对立统一规律,攻防思想在当前武术文化发展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活力。

二、中国武术文化中“八体”的八卦意象映射

八卦作为代表天地万物的基本分类,是易经的基本内容和基础卦象,宇宙中所有的事物均是由八卦或八卦两两重叠(演变为六十四卦)而衍生出意象表述。《易经》中到处充满着“象”的表达,通过符号的不同形状和位置,组合成不同的卦象,以此来解释宇宙中的诸多现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8]256可见,中国古人对宇宙天地的最初认识,是类比周身之事物,取象于日常之所见,并不断尝试寻找万物之间的联系,将其进行归纳分类,推演出不同事物的意象特征。

根据《易经》八卦可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涵盖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八卦取象主要反映在自然、事物、动物、人类、人体等方面。在自然现象取象方面,将八卦喻为: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在事物特性取象方面,将八卦喻为: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悦。在家庭成员取象方面,将八卦喻为: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在人体取象方面,将八卦喻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在动物取象方面,将八卦喻为: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猪,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八卦中丰富的取象比类,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对此,王树人先生曾提出“象”思维的概念,着重论述了《易传》中丰富的“象”义,实际上是“象”思维的直接体现。“圣人的象思维以观宇宙万物之具象为思维起点,然后进入物中把握其内在属性之象,再用卦爻之象将圣人所兆见之象表现出来,最后是通过对卦的观察,结合具体的情境选取物象、事象对卦爻进行解释,这一思维过程始终伴随着‘象’。”[9]89-95然而,八卦之象并非取实,且远不止这些方面,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观测宇宙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启发。

通过八卦取象比类,从而推演出中国武术的八体思想文化,分别为首、腹、足、股、耳、眼、手、口等,是八卦思想在武术中的具象表达。中国武术作为人类的身体文化,把人体视为宇宙的一种形态,通过八卦意象类比,从而完成对人体技击规律的认识。

(一)意念:中国武术文化的乾卦表述

意念,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首,是易经乾卦的武术化表达。“‘乾’,‘阳物也’‘天下之至健也’(《系辞》),凡天下高而在上、阳刚强健坚挺之物皆可喻之为乾。”[10]乾卦作为万物至阳之象,表达着进取、主导之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映射在中国武术文化中,就是对意念的阐释。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理性思考的大脑,往往类比为“心”,“心”生意念。“意念、意识是决定一个人的一切行动及其正确与否的决定因素。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用大脑思维(即心想),产生出意念和意识,然后在意念和意识的指挥下,才会表现出肢体外形的行动来。”[11]13-14因此,意念是主导习武最为直接的思维体现,武术中的内家拳尤为重视对意念的运用,比如被大家所熟知的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种“用意不用力”理念正是习武者对意的深刻思考和正确把握[11]23。意念作为武术八体之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切武术活动的发生的动力,贯通人体内外,统领着身体各个部位,并按照肢体活动的客观规律,运化出尚武崇德的文化内涵。

(二)丹田:中国武术文化的坤卦表述

丹田,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腹,是易经坤卦的武术化表达。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坤’者,顺也,阴之性也。阴之成形,莫大于地。重之又得坤焉,则是阴之纯,顺之至。”[12]30坤卦这种顺从、包容、配合、生发之特性,映射到中国武术文化中,就是对丹田的实用性发挥。丹田有上、中、下之说,武术常说的丹田则主要指下丹田,“对于‘下丹田’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在小腹部脐下二寸与三寸之间,且非一点,是具有‘方园’意义的一片或一块,并位于腹部腔体的居中部位”[13]。在中国武术文化体系中,丹田是气的运发之所,是各种劲力生发之处,通常把丹田(坤)视为与意念(乾)同等重要的地位,时刻配合意念孕育力量。比如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是“气”在丹田沉淀、积累到最后力的爆发过程,这里就很好地展示了意念与丹田的配合,使武术的各种劲力在意念的主导下通过丹田之腹生发出去。“传统武术中有‘炸丹田’一说,就是在首先吸气提气后,迅速呼气,气沉丹田,形成以丹田为核心向四周爆炸的巨大膨胀力”[14]。重视丹田一直被各家武术门派奉为圭臬,这种独特的发力方式,正是坤卦思想在武术中的具体应用。

(三)步法:中国武术文化的震卦表述

步法,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足,是易经震卦的武术化表达。“不动则不生,由屈而伸,动之几为生之始,震也。”[15]297“震‘动’乃万物运化的萌芽和端始,是创造运化万物的关键,善于发挥运动功效的功能。”[16]说明震卦具有雷鸣般震动,代表天地运行的开始,这种文化特性在武术中同样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对“足”的运用上,也就是武术中的步法。武术俗语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一说,这里的“脚打人”除了表达下肢力量大的优势外,也是在强调步法的重要性。因为,双方在交手时,一定是通过步法来实现身体的位移,只有在合适的攻击范围内,才能产生武术的技击效果。所以,在武术对抗中,对于步法的运用极为关键,谁先提前完成位移,谁就能占据主动。“高水平运动员往往抓住腿法攻击距离远,相对攻击时间较长的特点,恰当运用步法移动完成防与反击的转换,变被动为主动。”[17]

(四)松胯:中国武术文化的巽卦表述

松胯,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股,是易经巽卦的武术化表达。巽为风,谦逊受益,表达顺从,连接之意。“巽卦位于人体的胯部(《说卦》‘坤为腹……巽为股’)。”[18]巽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时刻要保守随遇而安的心态,尽力做到连接贯通、谦让恭顺,当时机来临时,则可蓄势待发,进而乘势而上。这种思维特性,通常在武术的“松胯”要求中得以充分地发挥。胯,为连接人体上下部位的关键环节,是劲力传递的焦点。如“三节理论”与“腰胯合一”都表明松胯的重要作用,“三节理论”认为,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很明显,胯起到上下连接作用,通过蹬地发力,下肢力量必通过转胯,使力量上传。此外,在化解对方的力量时,多是通过松胯来实现卸力、化力的。“传统武术按人体部位还将身体运动分为由‘上盘、中盘、下盘’构成的动作体系,其中盘所指为腰、腹、胯 (髋),腰和胯是相连部位,言腰必言胯,言胯必言腰,所以称为‘腰胯’。”[19]腰胯对于改变身体重心、调节劲力、连贯上下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进而保证了重心的平稳、劲力的转换和传递,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听劲:中国武术文化的坎卦表述

听劲,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耳,是易经坎卦的武术化表达。《卦序》云:“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20]450此处“陷”解释为缺土,患水也,坎卦具水之特性,是万物之所聚,坎卦表现出许多水的特性,故有水之利害的双重作用。而在人体中又被意象为耳,“坎为耳,为耳识(听觉)”[21]。对照坎卦特性,听劲如同武术中的“耳朵”,是在与对方交手时,充当身体获取讯息的接收器。如在推手过程中,“听劲就是通过触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对方劲路变化,进而控制对方的方法”[22]。听劲在中国武术中主要体现在接手、引化等方面。首先,双方在接手后,通过掤的听劲去感知对方的用力方向和劲力,这时无须经过大脑的复杂思维,就可以自动运作。接手时的听劲不是为了主动进攻,而是在去“听”懂对方的进攻,从而做出合理、准确地预判。其次,当听劲出现在引化方面时,表现出坎卦“陷”的特征。在掤的听劲过后,紧接着就是捋的听劲,而捋的听劲就是在引化对方,使对方的力瞬间解掉或引到其他地方去。

(六)眼法:中国武术文化的离卦表述

眼法,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目,是易经离卦的武术化表达。《彖传》曰:“《离》也,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23]105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离为火、为日,为明。目之明能视物,故离为目。”[24]8从很多资料中不难发现,离卦含有文明、明亮、美丽之意,是大自然界火的象征。离为雉,巽为鸡。这里雉指野鸡,代表一种十分华丽和自然性的美,是没有被人类驯化的鸟类,有别于“巽”类比的“鸡”。总之,离卦中暗含的明亮、美丽和内在美的表达,皆能通过武术的眼法表现出来。“习功夫者,以精气神为本。”[25]7-8而精气神的体现主要靠眼法的表达,同时配合身体其他部位,更能彰显“‘观其形,悦其目’的艺术效果”[26]。从武术技术表现形式来看,“武术各拳种均重视眼法,讲究眼随势变,目随势注。譬如,长拳对眼法要求是‘眼要明锐’,似流星、如闪电。随着动作的变化,眼法应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少林拳的眼法要求是‘以目注目’,审视对手、目含神威,眼法是表现动作意向的关键”[27]。此外,眼法在技击当中,又被视为表达内心的窗口,笃定或犹豫、勇敢或怯懦、自信或自卑等都能通过眼神来获取信息。

(七)手法:中国武术文化的艮卦表述

手法,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手,是易经艮卦的武术化表达。“艮为节,节,止也。”[28]284“艮卦之‘止’义,与震卦的‘动’义一静一动,正好相对。艮卦所谓的行与止,即动与静。”[29]可见,艮卦代表停止、静止之意。映射在武术中便引申为手或对手法的运用上,在武术中,手代表防守、阻止、停止之意,在手法上多是灵活性或辅助性进攻动作。我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总会本能或惯性地用手进行防守或阻止,这不是说我们的手天生就具备防守的能力,而是手的灵活性、优先性、便捷性所决定的。手有关门之意,具有防守、阻止对方进攻的优越性。即便我们在执裁过程中,同样也会用到手来表示停止的含义。手法的运用如同艮卦一般,在武术中不断发挥着与震卦“情同手足”的配合协同作用。

(八)言传:中国武术文化的兑卦表述

言传,中国武术八体之一,为口,是易经兑卦的武术化表达。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解释:“兑,亨,利贞。兑,说也,一阴进乎二阳之上,喜之见乎外也。其象为泽,取其说万物,又取坎水而塞其下流之象。”[30]105兑卦的卦象是泽,特性是愉快。在易经中表示喜悦,为口,为说话,并象征着朋友之间愉悦地交流。在武术中表现为言传与发声。言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口头进行知识的传授。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体系中,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一直以“师徒制”的形式,通过口口相传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口传身授的文化传播和技艺传授形式是传统武术文化赓续的核心特征……因此,基于口传身授的文化传承方式促使武术文化认知和赓续要素发生改变。”[31]另外,兑卦在武术中还表现出“发声”的文化特点。“吐气发声”是历代武术人非常重视的技能,是通过肺部呼吸吐出外部之气。如少林拳、南拳、健身气功中的六字诀等等,都有对发声吐气的运用。在实践中,对于吐气发声也是有明确要求的,比如,内气不外泄,不能破坏内气运行方向和重心稳定,配合发力方向和有助于丹田,是谓“声有所出,必有所归”。

三、结语

易经思想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启人类思想的旅程中,不断缔造着众多领域上的辉煌成就。中国武术是易经的文化缩影,在其产生和发展进程中,不仅继承了易经思想的优质基因,而且为易经思想文化的丰富和延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为以肢体活动为特点的中国武术,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获取其实用功能的“打”的技术,其“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价值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随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中国武术必将迎来文化上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易经丹田中国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易经·序卦》探微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