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逻辑和依据分析

2022-03-24王冠军

关键词:历史性环境保护文明

王冠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方面的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从发展进程中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逻辑

全面梳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总结每一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呈现的特点,可以清晰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逻辑。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才广泛使用的概念,过去更多使用的是环境保护这一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比环境保护的内涵更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各类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平衡的维护,还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制度建设以及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等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开展了大炼钢铁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一时期,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由于对环境污染问题缺乏相应的认识,生态环境保护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还在不断摸索,发展非常缓慢,环境保护工作还不规范不系统[1]。在这个阶段里,没有制定系统的环境保护政策,也没有开始用法律手段去规范环境保护工作。

2.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对环境问题缺少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陶醉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和创造巨大财富的喜悦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能源的过度消耗、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环境问题首次引入世界政治议题,引起世界各国关注。中国参与此次会议并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交流,在认识到全球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认真研判,对如何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进行了认真部署。随后,我国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工作,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试行标准》《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3.理念提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上一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还是以单一防止污染为标志的,以国家行政控制干预为主要手段,对于运用经济手段,公众力量、市场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还不足[1]。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把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进程再次大大推进。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大量消耗、人口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如何维持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当代的发展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定的空间,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能源要节约,生活方式要绿色环保,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确保可持续。随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环境保护的阶段。1994年,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1998年国家设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3月,国家将其升格为环境保护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阶段我国环保工作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告别了过去单一治理环境污染的方式,开始综合运用经济、市场、法治、社会力量等手段治理环境问题。环境立法质量明显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4.发生历史性变革阶段

这个阶段指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逻辑分析

第一,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一直在努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与国际社会同步,从环境治理实践及环境政策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到环境保护理念的提升,都紧跟国际社会步伐。我国不仅是国际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且也在不断改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今天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加上过去相对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我国虽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但是生态环境状况仍然在持续恶化。特别是过去一些地方政府过度重视GDP的增长,而忽视生态问题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再加上当时全民环保意识不强,民间环保力量有限,以及国家在环保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几乎达到生态环境承受的极限,“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深刻描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肯定过去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要承认长期以来没能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3]。这段话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非常适合,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我国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是过去一直想解决,但是一直没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科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精准发力,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通过巨大努力扭转了过去不断恶化的趋势,并在生态文明理论发展、制度建设、民众生态意识提升等领域取得全方位的成就,这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逻辑。

二、实践成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既有清晰和深刻的历史逻辑,也存在全面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领域所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得到空前重视。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如此,生态文明建设还被国家摆在突出位置,要求生态建设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之中。也意味着,我国无论进行什么建设,开展什么工作,毫无例外都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贯彻国家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非常突出。生态环境状况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天更蓝,水更绿,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过去,雾霾是困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曾有一段时间用“北方有水皆干,南方有水皆污”来形容我们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后,蓝天归来并成为常态,干涸和受污染的江河湖海逐渐清澈。另一方面,从相关生态环境数据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指出:“我国70%的水受到了污染,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酸雨覆盖,农村1.5亿耕地受到各种污染……”[4],可见当时我国生态环境形势是多么严峻。根据近几年的国家生态环境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一直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在稳步提升。2020年我国环境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59.9%,比2019年上升13.3%;地级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2019年上升5%[5]。这些数据充分显示,我国环境状况在持续好转,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类环境问题正在稳步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方面更加体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特别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安排和顶层设计。为适应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2014年4月《环境保护法》修订通过。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扩大了环保部门职权范围,提高了环保执法的水平;《环境保护法》还强化污染企业责任,提高了企业污染的成本和代价;另外,《环境保护法》还建立公益诉讼等新的制度。总体而言,这些修改使环保法律更加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文件。另外,2016年国家启动的中央环保督查覆盖全国各省市区。环保督查不断约谈执行不力的各地方政府,推动解决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机构方面,2018年4月,生态环境保护部成立,整合了过去其他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能,我国环境管理体系更加统一高效。新的生态环境保护部成立以来,已启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多项专项行动,治理了一大批长期积累的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

三、理论突破是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也离不开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有力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第一,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审视,生态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在原始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敬畏并完全依赖自然。到农业文明以后,虽然人类开始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仍然有限。后来到工业文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大大提高,人类开始过度开发自然并进而想要征服自然,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和自然紧密相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以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同时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开发中注重保护自然,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内容。

第二,科学回应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经济还是要生态,要效益还是要环境,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难题。在工业文明之前,这对矛盾并不是特别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大自然的影响也有限。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似乎经济和环境之间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必须做出取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很好地回应了这个难题。既要发展又要生态,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经不再是经济优先还是生态优先的问题,而是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把对立和矛盾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个巨大的贡献。经济的发展不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目前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这个理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的角度来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都变成了奢侈品,这与发展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改革开放之初,解决贫穷是发展的首要问题,很少有人思考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综合国力已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但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在继续,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标准也更高和更多元化。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等成为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回应这种关切,所以说,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角度,必须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四、结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必然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得到全方位的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生态文明实践和生态文明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国家已经给生态文明建设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和科学清晰的路线图,“美丽中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步调一致、紧密结合、同步而行。接下来,需要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正确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需要改进的方向,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以持之以恒的定力确保“美丽中国”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猜你喜欢

历史性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