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司府衙庄园建筑的历史记忆文化融合与符号型塑
——黔川彝族土司府第建筑及其重构研究

2022-03-24王明贵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碉楼土司庄园

王明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彝学研究院,贵州·毕节 551700)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为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而设置的一种政治制度,滥觞于先秦时期,萌芽于秦汉,肇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时期渐有雏形,最终定型于元代,明代时期推向鼎盛,清代时期渐渐衰落而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有些残余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消失[1](P1)。它是中央王朝治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方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之留下了大量的遗址、文献等珍贵文化遗产,值得认真深入研究总结以为时用。

土司制度、土司文化遗产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渐渐受到历史、文化、民族学界重视,逐渐有一些研究成果,至2009年成臻铭提出了“土司学”[2](P19)。2009年以来,对彝族土司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多起来,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但在研究材料的调查与发掘、通史性质的专著方面还有待拓展[3](P1-7),特别是土司遗产文化方面才开始接触到,还有很大的空间。而其中关于彝族土司府第、庄园的建筑,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

贵州明代就有四大土司,包括贵州宣慰使司(清朝后降为水西宣慰使司)、播州宣慰使司,思州宣慰使司和思南宣慰使司。另外,黔西北一些地区属古代乌撒部彝区,曾经设立乌撒乌蒙宣慰司,乌撒土司辖地今属贵州境,而乌蒙土司辖地则属于今云南境。霭翠是水西地方的彝族,其家族与四川南部永宁彝族土司扯勒家族世为婚姻,相互联姻数十代。两家著名的彝族土司,在各自辖地范围内统治时间长达千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土司府第、衙门的建筑,却因为各种原因,大都只留下遗址和一些文献记述资料。进入现代、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地方重新建筑的土司庄园、宣慰府等,体现了多重的历史记忆、文化融合与符号型塑,在保留了彝族传统建筑典型符号元素的同时,其文化变迁、政绩话语、社会融入与利益追逐之间的多重博弈,政绩诉求、经济考量与文化认同与特征重建之间的纠缠,体现得十分明显。记忆与想象的构建,对传统建筑真实再现影响几何?本文通过对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贵州宣慰府和海坪彝族土司庄园进行考察,就这一问题提出讨论。

一、黔川彝族土司庄园、府衙重建中的历史真实

(一) 大屯彝族土司庄园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彝族乡境内的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距毕节市区80公里,庄园外设围墙,四周有碉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前后经历约百年才全部完工。这座土司庄园既保存了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大体呈中轴对称的三路主体建筑结构,每一路都有三重堂宇,既相对独立又整体连接贯通,远望整个庄园,如同虎踞山间。庄园一部分融汇了汉族江南建筑风格,有楼台亭阁,小桥流水,曲廊回径。余达父曾经留学日本,据说他在扩建庄园时,还部分融入了日本唐招提寺的风格。从选址来说,其府第不是在原地所建,因而其最终建成的年代,也只有100多年。但是这个庄园文物价值极高,国务院于1988年1 月13日将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建筑的情况看,一是历时比较长,二是经过多次扩建,三是在保存彝族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融入了汉族建筑文化、日本建筑文化,四是在异地而非原土司所辖地方建筑。

(二) 贵州宣慰府

贵州宣慰府是2009年兴建起来的一座贵州最大的仿古建筑。其建筑所依据的理念是彝族“天为九层,地为八重”的理论,同时在彝文史籍记载中还有“九十重宫殿”“九层宫”等,而在大方县城郊约12公里处,还留下了唐代彝族首领莫翁所建的“九层衙”遗址。贵州宣慰府是在罗甸国王城遗址上所建。1994年在邻近处修建奢香博物馆时,还挖掘出了石虎、石马等文物,这些都是罗甸国王城的遗物。而罗甸国的建立,是蜀汉时期彝族默部后裔首领妥阿哲(汉译为济火、火济等) 助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为罗甸国王之后始有封国和王城。慕俄格古城旧时有巨石安砌之城垣,设东、西、南、北4门,南大门(今奢香博物馆处) 有洗马塘,北大门外是人工开凿的罗施塘,水面约有50亩。古城周围有18个兵营环卫。其毁于战火是在明崇祯四年(1624),贵州巡抚王三善平奢崇明、安邦彦之乱,逃离此地时“尽焚大方庐舍而东”。新修建的贵州宣慰府,为中轴对称的三线建筑,前后共有九个殿,每个殿两侧各有偏殿,九宫之间形成八院,整体建筑前面有一个广场,广场前面是旧有的罗施塘(罗施国时期其治所也在这里,民间讹为“螺丝塘”),上架一桥与外界连通。根据“九层衙”遗址和《大定府志》 等史志中记载的水西官僚机构“九扯九纵”建制,分别给九层宫殿命名。府前葫芦广场竖立有两根华表似的立柱。

贵州宣慰府没有称为土司庄园,是因为明代设置了贵州宣慰使司之后,任命阿哲部君长霭翠为首任宣慰使,他是贵州最早拥有土司之职的官长之一。而宣慰使司府衙是在贵阳城北宅吉一带,与城南都督府同在一城。今之宣慰府址是慕俄格古城遗址。贵州宣慰府的建筑,一是其建筑理念完全来源于彝族古代关于建筑的古籍的记述,但是只是一个概略的要点而非完整细致;二是融入了部分汉族宫殿建筑的理念,如正殿、偏殿等观念;三是施工比较匆忙,未及考虑建筑的整体功用和实际使用功能的协调。

(三) 海坪土司庄园酒店

海坪土司庄园酒店正式兴建于2015年,以彝族历史文化为特色,与彝族始祖希米遮塑像、九层衙、支格阿鲁塑像、火把广场等连成为一片。此地原属彝族底苏土目辖地,其治所、庄园并不在此。海坪土司庄园酒店,完全是一座新建实体,其兴建之初就是借助彝族土司建筑文化特色,修建实用的酒店,并挂靠在贵州饭店名下。

海坪土司庄园酒店门面建筑,其核心特色是吸纳彝族碉楼建筑要素,把门窗设计成碉楼的枪眼形式,总体造型坚固密实,并作了充分的扩展。但是却没有碉楼,只在庄园前面池塘中有一根立柱。

二、现实遗存中的历史建构:其他土司土目建筑遗迹

贵州西部古代彝族聚居区域,还有许多土司后裔、土目的庄园建筑。土目是由土司分封而获得职位、土地、属民,有相对独立的一片统治区域,因而在清初“改土归流”完成后,土司全部消失,部分土司后裔即土目,也自称为土司,因此有些地方的土目庄园,也被称为土司庄园。历史记载水西有48土目,乌撒有24苏保,普安有12营[4](P96),都有自己的治所、庄园、府第;播勒大革(安顺市境内) 也是很大的城堡。但是这些城堡、土司和土目庄园,大多毁于兵燹,遗存极少,有的是清代或者民国时期重新修建,至今仍有遗存的主要有以下数家。

(一) 贵州省内遗存

七星关区法戛土司庄园:始建于清初,位于离城区东北方向80公里的团结乡安山村,为不对称三重堂宇构筑,砖石围墙,周围有3座碉堡。

七星关区湾溪土司庄园:位于距城区东北70多里的团结乡。为三合院木结构建筑,纵线上依次为照壁、院坝、正房,横轴线上高厢房、碉堡(左右各1座,7层) 马房等。

七星区关镰刀湾土司庄园:遗存房屋为木质结构五重堂,坐南向北,3线布局,中轴线为大朝门、门楼、二堂、三堂、正堂等前后五重,左线上有厢房、仓库、石碉堡(1座,9层)。

七星关区法朗土司庄园:正堂建于三级台阶上,左右为厢房,两厢对称,正堂之后有石碉堡(1座,高9层)。

金沙县契默土目庄园:旧名陇官寨,位于距县城西北100公里的马路乡契默沟,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客厅、正厅、后厅。南北面有闺阁绣楼、书房、卧室、花厅、兵居、粮仓、上下厨房、骡马圈、碓磨房及碉堡(左右各1座,连接围墙),形成高大森严气象。

威宁县大官寨土目庄园:为五重堂,位于雪山镇新街办事处驻地。楼房的修建按阶梯重堂设置,从下到上,一个重堂比一个重堂高五个阶梯,第五重堂,是土官居住和办公的地点。重堂外边四周筑有牢固的碉堡。

威宁县牛棚子土目七重庄园:位于现今牛棚镇辖地。牛棚子土官地位高于大官寨土官,故多两个重堂庄园,每重堂阶梯为七层。有人总结威宁彝族土目庄园的住房特点、风格、样式,认为旧时的土司住房均以重堂庄园式为主。如牛棚子土目禄氏的七重堂庄园、大官寨土目安氏的五重堂庄园,四周筑有防盗贼的碉堡,有卫士日夜守护。

钱氏印楼:实为碉楼,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境内,形似两方印,当地人称为钱家碉。碉楼坐落于清水池中,依次为朝门、前楼、连桥、后楼,为中西结合造型,整体上有中国园林建筑风格,门窗带有西方哥特式建筑特点,保存了彝族碉楼特质。钱氏碉楼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不是土司庄园或府第,它是现代时期彝族土司庄园建筑向当代创造性转型的一个重要的过渡形式,特别是它以碉楼为主要元素构建不同于历史记述和当时遗存的创造,是彝族土司建筑转向当代彝族建筑的极其重要的典型。

(二) 四川省遗存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现在还能看到一些带有碉楼的土司或者黑彝统治者的建筑遗存。美姑县是凉山腹心地区,现在仍然有部分黑彝土司庄园式土墙带碉楼的遗存,有的只有一幢房屋,也要在围墙一角设置碉楼,如布兹聂则的住房。

甘洛县普昌镇斯普村附近原黑彝遗留房屋,也有碉楼分布在四方形围墙对角线顶端。有的彝族村寨中,也有占位突出的高耸于村子上面的坚固碉楼,如昭觉县古里拉达彝寨中就有高出于村寨的碉楼。不过这是地处高山峻岭悬崖深壑中的村寨,与羌族居住山区相类似,其建造的尖而高的碉楼,与羌族碉楼比较接近。

三、九重宫殿、土司土目府衙的记述与遗存

九层宫、九重宫殿、九层衙,甚至九十重宫殿,是彝族民间叙事中的一个自豪的主题,在彝文史籍、汉文史志关于历史建筑的记述和遗迹中,也能够找到佐证。

(一) 九十重宫殿的记载

《彝族源流》中《阿芋陡家的九十重宫殿》一章记述:“依照天象建房屋,天为九层,房屋长度取九围;地分八重,房屋宽度取八围;天有七道门,房屋也设有七道门;又用九排房梁依照天象建造房屋。九十重宫殿,分设二十四个大厅和三十八个屋面,阳降阴升,错落有致。”[5](P295-296)根据记载,这24个大厅各有各的功用[5](P296-299)。然而仔细对比,记载功用的只有23个大厅,还少1个没有记述。

彝族九重宫殿,在云南、四川、贵州皆有,是一种按照彝族古代哲学思想“天有九层,地分八重”理念建筑的宫殿。但是,除了记载之外,很难找到存在的实物。

(二) 珠乍山九层衙遗址

作为历史建筑遗迹,九层衙却是至今有遗物留存,实际上就是九重宫殿的遗址之一。根据清代道光《大定府志》的记载:“今考城东十五里有九层衙,久圮,惟阶石尚存,故名。”其遗址在大方县城东南7公里处的珠乍山(又称五指山,即彝文典籍中记载的“珠乍博”)。相关史料记载,这是彝族默部始祖慕齐齐之21世孙、唐代的莫翁所建,分九层依山势上升而宽度逐层递减,右山弯处有花圃、鱼池。莫翁在彝文史籍中记载为“莫翁勺”,是水西君长之一,显然他所建筑的九层衙,就是当时君长府衙,也即后来称为“土司”后的“土司府”。发现于水西地区的彝文史籍《西南彝志》中《宏伟九重宫》一章记载,修建宫殿时的景象十分气派:“仿照天来构造房屋,修建的房屋是仿照九层天来做,建造了九幢房屋;仿照八层大地来建造房屋,建造了八幢房屋;仿照七层天建造了七幢房屋,宫室安装七道门。仿照天来修建房屋,房顶是摹仿天宫的形象,收顶如天大;仿照大地八层来造房。宫室犹如美丽的树木生长枝条的样子。宫室有九十个院落,有二十四个华丽的厅堂,有三十八种模样。”[6](P367)

(三) 其他遗存

大方县慕德八层衙遗址:位于大方县城东北75 公里,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 建,衙院按彝制建8层,早圮,仅存衙院台基。

六枝特区陇州判官八字衙门遗址:为清朝郎岱土司官宅之一,位于六枝特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北7 公里处的官寨,建筑有正堂、审案厅及中间大道,两旁各排列3层房屋,形如“八”字,故又名为“八字衙门”。

四、黔川彝族土司府第庄园建筑遗存的传统文化观念

(一)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吉祥观念:住地特别是屋基选址

屋基要根据彝族传统预测经典《署舍署莫》即《玄通大书》中的“土鲁仇呢突塔竹鲁札”即“太极十二宫上占住宅”,“博仇娄尼斗突影”即“十山坐向方位图”和“占人命地命合不合”“占看屋基”“占看屋基凹垭”“占山垭漏”等相关的传统居住地选址要求,结合当事人即建筑房屋、府第当时主人的生辰八字等来考察、选择确定。总体上,后面有玄武山为靠山,前面有朱雀山脚踏处,左右有青龙山白虎山环抱,是吉祥宅基地。统观所考察、记述的土司府第、衙院、庄园屋基选址,都符合这一要求。在牛棚子土目庄园前方的朱雀山,是最为明显的一座山。无论是公所还是人居,都要考虑人命与地命合不合,以人为本,不能冲突,天即自然与人和合一致、和谐共处,吉祥如意,不受灾殃。

(二) 森严的等级观念:府第、衙院或庄园主体建筑的层级

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皇帝是天子,是人间最高主宰、万民之主,因此皇帝所需的一切都是人间最高的等级,例如九为数字之极,只有皇帝才能占有享用,他人不能僭越。因此在建筑上,九级宫殿也只有皇宫帝室才可以拥有。然而彝族作为世居西南的古老民族,在还没有纳入中国一统的时候,只知君长不知皇帝,君长建筑也就是最高的等级。因此,唐代莫翁就建筑了九层衙,可知他当时就是彝族最高君长,而非一些史志上所言“土目莫翁”。在《西南彝志》 《彝族源流》等史籍中,也有关于九重宫殿、九十重宫殿的记载,可见九重宫殿或九十重宫殿,是彝族土司建筑的最高等级。民间传说印证,彝族土司官衙,土司是九重堂,土目是七重堂,一般官员是五重堂,百姓是三重堂。因此,重建的贵州宣慰府所效法的是九层衙和彝文史籍的记述,建筑九重宫殿;牛棚子土目庄园是七重堂;而其他土目、官员如大官寨土目的是五重堂,还有建筑五重堂的遗址,如杨家湾宣慰府遗址,三重堂的则更多。在此需要讨论的是,大屯彝族土司庄园所建是三重堂,按照彝族古代等级观念应该建九重堂,然而由于在近代时期其主人作为扯勒氏土司后裔,已经不再是事实上的土司,但仍有土官之职,进入现代后余达父留学海外已经具有民主思想,因此其建筑的层级也就没有按照古代建筑理论构建。另外一处慕德八层衙遗址,其主人是贵州土司之慕德官,地位低于土司却高于土目,就修建了八重堂,这是不多见的特例。若非土司或其后裔,民间基本没有建筑七重堂的,更没有九重宫殿建筑,这是彝族传统等级观念在建筑上的传承和体现。

(三) 保佑平安、聚敛财富的观念:衙院或庄园的外围构筑

封闭式的庄园、府第、官衙,一般都设置围墙,彝族土司庄园也不例外。具有突出特色的是,彝族土司庄园围墙一般都与碉楼连接,哪怕是四川凉山只有一幢建筑的黑彝住宅,也有一处碉楼,有的则有两处碉楼。而大屯彝族土司庄园,据记载有多达6处与围墙连接的土、石碉楼。多数庄园后有靠山,前有水泽,对水的情况尤其重视。大屯土司庄园前面山下,开挖有一个大水塘,民间传说太阳下山时,其反射光线让整个土司庄园金光闪闪。牛棚子土目庄园前面有大、小水塘各一处,庄园靠山后面还有一处水塘,寓意为“明财、暗财两种财富都要收获”。除了在围墙上修建碉楼之外,在前面的朱雀山上还修筑了碉堡。山、水、围墙、碉楼,是彝族土司庄园外围的标配。

在一些彝族村寨,也修筑了碉楼,如云南省永善县码口镇的彝村,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普里拉达的彝村,这也是彝族村庄的一个特色。

(四) 同质、互融与差异:记忆构建、文化认同与观念博弈

土司府衙、土司土目庄园作为实用与象征双重构建的建筑,它既满足办理事务和居住的需要,还要体现出等级制度、传统文化型塑与对外形象展示的功能,而作为少数民族社会信仰与历史发展融合的承载物,它还要展示与其他民族不相同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因此是一种多重复合体建筑。

在办公与居住功能方面,它与其他建筑具有同质性,例如处于西南山地的各种建筑物,都要寻找依山傍水之地,体现有靠山,汉族占看屋基,要分清楚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有“山管人丁水管财”,注意路口与财门的朝向等。这些观念相互融通,彝族也有,如前面所引《玄通大书》中的记载。而作为与朝廷交道、与社会交往、与民众交融的公共空间,它必需满足上上下下、四面八方共同使用的要求,因此融会各个民族文化中关于公所的观念,也是必需考虑的因素。同时,它体现的还是府第主人的思想观念,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土司的府第、庄园毕竟是主人日夜居处、长期使用,主要是满足主人的需求。这样,土司府第、庄园的建筑就体现出同质性、互融性与差异性来。黔川彝族土司府第、庄园的建筑,无论是传统的遗存,还是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构建,都体现出了这些特点。例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既吸收了江南建筑园林小桥流水、曲栏回槛的构筑,也有日本招提寺的个别特征,已经是彝、汉、大和多重文化的融通。钱氏印楼虽然不是土司府衙,却也把彝族碉楼与欧洲哥特氏建筑的元素融合起来。

五、碉楼与九重宫殿:文化基因的传承及其符号型塑与想象回归

(一) 柱崇拜与数字崇拜:传统文化基因典型符号的传承

1. “通天柱”崇拜

碉楼作为彝族传统建筑的典型符号与文化基因,有其深层的社会信仰观念内涵。作为一个在任何建筑中都高于共同构建群体的实体,它与围墙连接却高于所有围墙,与府第和庄园并存却高于府第与庄园,与村寨并存却高于村寨的所有房屋。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它所代表的彝族古老的柱崇拜传统[18](P79)。柱崇拜起源于彝族古老的传说,在《蚂蚁蛀铁柱》等彝族传说之中,天帝灭绝了不祭祀、良心不好的人类,只剩下一人,人类断绝了与天上通婚的津梁,他要上天告诉天帝请求通婚重新繁衍人类,就立起铁柱举行祭祀,祭献了所有万物准备上天,却唯独忘记蚂蚁,结果他沿着铁柱上天时蚂蚁蛀断铁柱,从此人间天上就永远断绝了。大观楼长联描写南诏国“唐标铁柱”,所指乃是南诏王国祭祀铁柱情景,今南诏国故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太花乡铁柱庙村,仍然有铁柱遗存。黔西北古乌撒地区流传的《眨眨昂里》传说中,南诏铁柱历来是由夜郎区域的大毕摩眨眨昂里带领徒弟阿哈布依和独依阿乌去祭立。铁柱没有了,有的地方重新竖立,如南诏;有的地方则采取了替代与象征的办法,如碉楼的建造,部分代表了彝族柱崇拜的功能。这是彝族柱崇拜、部分是对天的崇拜的文化基因的遗存。因此,碉楼就成为了彝族建筑中传承古老文化基因的典型符号。

2. 数字“九”的崇拜

九重宫,又叫九层衙,史志上记述还有九十重宫殿,也是彝族古代君长(后来的土司) 建筑的最高代表,其所依据的彝族传统哲学理论就是“天有九层,地有八重”,是最高的等级象征。大方县珠乍山前的九层衙遗址,是这一建筑唯一的实物遗存见证,而史籍中《雄伟九重宫》 《阿芋陡家的九十重宫殿》则是文献记载,可见其历史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在典籍的反复叙事与建筑的威严塑造中,对数字“九”的崇拜深深地融入了彝族文化传统。

(二) 融会中坚守:符号型塑与想象回归

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始建于清朝初年,全部建筑完成于清朝末年;贵州宣慰府始建于2009年,当年建成;水城区海坪彝族土司庄园始建于2015年,随后配套建起九层衙等,持续数年。这三处建筑,即使是最早的大屯土司庄园,也已经大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元素。贵州宣慰府和海坪土司庄园没有了碉楼建筑,但前者在府前竖立了两根类似华表的立柱,而后者在其左前方水塘中也竖立了一根柱子,象征性地代表了碉楼,也保留了彝族传统柱崇拜的部分遗迹。海坪土司庄园右前方的山梁上,专门修建了九层衙建筑,这已经是变形、创新了的新式建筑物,不过它仍然保持了彝族碉楼的形象,把九层的级数在数字上保留的同时形象上作了很大的创新改变,已经不是传统的九层衙或者九层宫殿形象,再难找到史籍记载中的形式与内容,而是一种隐喻式的想象的回归。

这一视觉形象的创造,是典型的符号型塑。所谓“符号型塑”,就是抽象出具有某种代表性、典型性、唯一性特征的文化符号,施加于一定载体,借以表达符号承载物的民族、文化属性,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突出其唯一性特征。法国符号学家皮埃尔·吉罗认为:“符号具有排斥、包容或相交三种逻辑关系,符号的编码类型有三种,这三种逻辑关系分别与辨别功能(或区分功能)、分类功能(或划分功能)、语义功能(或意指功能) 相对应。”[24](P10)他还指出:“社会生活的首要条件是了解和谁有关,因而能够认识个人和集团的身份。这便是标志和招牌的功能。”[24](P108-109)贵州宣慰府每一重大门都有彝文楹联;海坪九层衙墙体外部装饰了彝文;大顿彝族土司庄园新装修中出现了彝文门匾。彝文在土司府第或相似类型建筑上的出现,作为一种符号型塑,有标志和招牌的功能,其辨别功能正是在彝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融合渐渐丧失固有特征的时候,突出彝族文化的身份。这是彝族土司建筑重要的一种重构方式,具有很强的再生功能,可以慎重借鉴使用。

(三) 政绩动因经济催迫对文化的抽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曾经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贵州的经济建设中有一个重大战略就是发展旅游业,其中的民族文化旅游,全省也有专门的规划、设计,同属黔西北的毕节和六盘水是以彝族文化旅游为主线。同时,在2014年由文化部财政部颁布实施的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2014—2020)》中,贵州省是包括在其中的一个区域,贵州也制订了到2022年的专项规划,而毕节属于这一走廊的核心区。除了大屯土司庄园建筑时间较早,贵州宣慰府,海坪土司庄园和九层衙的建筑,都是最近10年左右完成。贵州宣慰府的修建与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紧密相关,这部爱国主义题材剧目的拍摄外景很难寻找,修建贵州宣慰府就是其中最为直接的选择,因此它的功用除了土司府衙和居住功能之外,文化宣介和商业考量便是重要的因素。而海坪土司庄园,则完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是借助传统文化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九层衙的建筑也是旅游产业开发的考量占据了很大的因素。除了大屯土司庄园完全是自主建设,逐步补充、扩建,耗时较长外,其他都由政府主导开发与建设,一次建成。总体上看,这些实体建筑从设计到建成时间比较短,体现当时年度工作计划的迫促,政绩动因与经济发展的催迫比较明显。

彝文出现在建筑物上,是对传统文化特质进行抽绎的集中体现。这一体现不仅出现在新建筑贵州宣慰府的门头上,门两旁的对联上,出现在四川新建小碉楼的面额上,还爬上了海坪九层衙的外墙,甚至在大屯土司庄园的维修中,也出现了彝汉文字并用的二堂门匾。建筑物上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这是世界通行的做法,而对联则是彝族建筑学习汉族文化的结果,这是彝族土司建筑在新时期发生的新现象,既体现文化交融与认同,也是彝族传统文化抽绎于仿古建筑之中的特殊表达,它突显了民族文化特色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是土司建筑、彝族传统建筑当代型塑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通过整合各个方面的诉求,在发展中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结语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土司建筑作为土司制度与地方民族文化共融形成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土司制度十分重要。黔川彝族土司建筑留存不多,但是土目庄园等仍然有不少遗迹,有的是土司后裔所建。对这些建筑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历史上彝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遗存。而在当下土司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大屯土司庄园、贵州宣慰府、海坪土司庄园及九层衙等的建造、维修之中,其抽绎、摄取传统建筑特质元素如“象天九层法地八重”九重府第以及碉楼建造,融合古今中外建筑文化元素如汉族江南建筑风格、日本招提寺等的探索,在现实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虽然这并不能全部代表彝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却是一条在古代特色建筑重建、仿造中可以通行的道路,值得认真研究、肯定和借鉴。无论它保存下多少比例的彝族传统文化真实,其特质的型塑仍然能够很好地建构起彝族土司府衙与庄园的形象。

猜你喜欢

碉楼土司庄园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GHOSTS OF GUANLAN
震不倒的羌族碉楼
草莓庄园
动物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