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加温仪在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使用
2022-03-24黄粉妹朱运添王娟张洁
黄粉妹 朱运添 王娟 张洁
有报道指出,手术时间越长的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36℃)的发生率越高[1]。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性极大,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引起感染、延长复苏时间,继而影响手术效果[2-3]。因此,探讨预防、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有效方法尤为重要。鉴于此,为了进一步分析充气式加温仪在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使用效果,现就本院300 例妇科评估>3h 手术患者的两种不同保温处理措施及效果展开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筛选出本院2020 年4-8 月300 例妇科评估>3 h的手术患者,根据术中不同保温处理措施分成A组与B组各150例。A组:年龄30~60岁,平均(46.22±3.73)岁;手术时间3-5 h,平均(4.06±0.34)h。B 组:年龄30-60 岁,平均(46.20±3.77)岁;手术时间3-5 h,平均(4.02±0.36)h。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病历真实、完整;②女性;③年龄≥30 岁;④经体检、影像学检查等证实,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⑤择期行手术指标,符合手术指征;⑥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2)排除标准:①术前体温>37.5℃或<36℃;②主要脏器的严重疾病;③血液系统疾病;④传染性疾病;⑤精神疾病;⑥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A 组:使用棉被覆盖在患者非手术的部位上。B 组:使用加温毯垫与Bair Hugger MD775 型升温仪(3 M 中国有限公司),温度设定为43℃,自动加热出风,术前15 min 开始启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术毕患者送回病房后关闭。
1.4 观察指标 (1)体温变化:测量时间为术前、术中0.5 h、术中1 h、术毕。(2)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纤维蛋白原。采集静脉血3-5 ml,3 000 r/min 离心处理,取上层血浆上机,运用com pact 全自动凝血仪(德国BE)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严格遵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4]。(3)并发症发:包括术中低体温、苏醒延迟、寒颤、感染,统计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1.0 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体温变化对比 见表1。
表1 体温变化对比(±s,℃)
表1 体温变化对比(±s,℃)
注:与A 组比较,*P<0.05。
分组A 组B 组例数150 150术前36.53±0.28 36.55±0.27术中0.5 h 36.11±0.30 36.52±0.22*术中1 h 35.94±0.20 36.43±0.24*术毕35.51±0.21 36.52±0.31*
2.2 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见表2。
表2 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注:与A 组比较,*P<0.05。
分组A 组B 组例数150 150凝血酶原时间(s)手术前12.10±1.33 12.13±1.31手术后18.02±2.59 13.15±1.47*凝血酶时间(s)手术前17.52±1.88 17.54±1.85手术后25.09±2.31 18.94±2.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s)手术前34.11±1.59 34.15±1.60手术后44.04±3.11 35.17±1.80*血纤维蛋白原(g/L)手术前2.19±0.31 2.17±0.30手术后2.64±0.39 2.21±0.42*
2.3 并发症对比 见表3。
表3 并发症对比[n(%)]
3 讨 论
手术是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效果确切。然而,受手术消毒、术中体腔暴露、麻醉药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术中低体温的情况,尤其是手术时间>3h 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更高[5-6]。低体温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应积极预防[7]。棉被覆盖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传统方法,效果一般,难以让患者保持术中体温稳定,且存在个体差异,导致其应用受限[8]。充气式加温仪具有预加温、主动加温、体温监测等功能,能够有效保护患者体温,预防患者体内热量扩散,效果确切[9]。另外,充气式加温仪为一次性用品,能够避免因重复使用而增加感染的风险[10]。
本研究对比结果显示,B 组术中体温与术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A 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提示B 组的体温控制效果与手术效果优于A 组,由此证实,充气式加温仪的使用优于棉被覆盖。
综上所述,充气式加温仪在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使用效果显著,可避免患者术中体温波动,且能改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