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数学”为特殊儿童点燃希望之光
2022-03-24蒋黎黎
蒋黎黎
摘 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针对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有明确指示,它强调要以“生活”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基础问题解决能力,如:计算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等。基于此,文章秉承“以生活为核心”理念,探寻了“生活数学”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从特殊教育学生未来发展为着力点,提出了收集生活数学“感知、兴趣、理解、意识”这四颗教学“火种”,最终聚力为这些特别的学生来点燃全新的未来。
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数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8-0179-03
【Abstract】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Peizhi School" has clear instruc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t emphasizes that "life" should be the co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basic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daily life, such as: calculation skills, thinking ability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etc.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taking life as the core"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mathematics" in speci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the four teaching "tinders", will finally focus on igniting a new future for these special students.
【Keywords】Special education; Life mathematics; Strategy research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在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培智上。“生活数学”强调“以生活为核心”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最终,来助力他们进一步获取所必需的基础数学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重新点燃他们生活的希望之光。
1.“生活数学”教学对特殊儿童的意义
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而言,特殊教育的学生常伴有智力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知特征具体表现为这几个方面:第一,智力程度較低且理解能力差;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效率低;第三,记忆力较差,知识掌握程度低;第四,抽象概括能力差,逻辑和思维能力弱。然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特殊教育课堂想要获取有效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因素,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生活数学”应运而生,首先,它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三大课程特征,能够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现实社会进行内在串联,从而有助于激发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在丰富多元教学手段辅助下,来进一步使特殊教育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出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收集“生活数学”教学“四火种”点燃新希望
特殊教育要趁早已经成为普世共识,一旦错过了最佳时期,往往事倍功半。究其根本,是由于学生的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开发这些特殊学生的数学意识,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在未来成长中不被社会所抛弃。因此,教师要深刻认知特殊教育学生这一发展特征,从根本上来转变“重知识轻实践”的观念,将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并依据生活数学教学活动的需求,勇于尝试挖掘教材内容,来精心设计与特殊学生发展水平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此外,也要从教学方式方法来做出更深层次思考,通过收集好“感知、兴趣、理解、意识”四火种,最终让它们齐齐“点燃”,为这些特殊的学生学习数学带来新希望。
(1)注重环境熏陶,收集“感知”火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环境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显性载体,通过让生活素材装扮数学教学的空间,将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它能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多感知觉刺激、视觉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起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环境,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调整,来进行教学环境创设和生活情境创设,真正地使学生学习生活中充满数学,让他们从视觉、触觉再到头脑、身心获得最全面的数学感知,从而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基础。例如,教学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个人生活”时,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单元目标中“蔬菜、餐盘”等数学元素融入当前教学环境中,在教师教师角落布置一个生活数学角,放置一些玩具蔬菜、不同形状餐盘和认知卡片,形成丰富多彩的主题环境,让数学知识自然地融入生活中,方便学生在课后继续接受这些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效率。此外,课堂是学生的第二学习场所,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而让数学变得更加生活化、真实化,学生自然变得想学、易学。例如,教学生活数学四年级下“认识图形(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形态物品,如:文具盒、废纸巾盒、魔方、水杯、易拉罐、足球等变成课堂上重要的教学工具,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有效的辅助,让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明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图形认知的学习中去。
(2)创建寓教情境,收集“兴趣”火种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层面的智力缺陷,他们大多数心理脆弱,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绪,导致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较大难度。而生活化的趣味教学情境,它以学生亲身的实践经验为情境基础,能有效地活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情境中更加放开自我,增添学习兴趣。因此,在生活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较为契合的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使其更容易地学好知识,在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认可下,从而帮助学生重建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例如,深入训练“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建有趣的美术、音乐、体育类型的生活化游戏情境,美术游戏:来玩一玩“图形宝宝变魔术、图形宝宝找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又或是体育游戏:“图形宝宝开火车”,让生活中常见的火车变成学生的学习中转站,让他们来连一连、分一分,从而既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学习氛围中快乐成长,也能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又如,学习生活数学四年级上“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看图会数数量,并会写20以内的数。但是,由于数数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来创建一个生动的趣味生活化“分发零食”数数游戏情境,教师准备20根棒棒糖和对应的11~20数字图片,然后,让学生按照数字图片所展示的棒棒糖来以小组“接力赛”的游戏形式,一一对应排列数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生活数学学习变得自然而然,使得课堂氛围瞬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生活化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再如,在“快慢、远近”的学习中,教师便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判断事物运动的快慢中,教师可采用学科融合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故事《龟兔赛跑》,并在故事播放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乌龟与兔子谁先到达终点,赢得比赛?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有学生在这种非此即彼的问题答案中漫无目的随意选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实物道具。教师拿出一个兔子模型的电动小汽车,又拿出一个具有惯性的乌龟小汽车。然后,在讲台前找一处空地,画出起点和终点,用小车代替故事中的乌龟和兔子,直观表现出在同时同地出发后,兔子最先到达终点,从而断定兔子所用的时间比乌龟少,兔子则比乌龟的速度快,反之,乌龟的速度比兔子慢。那么在故事中,由于兔子中途休息睡了一觉,乌龟凭借坚韧的耐力赢得了比赛,这个故事还能够启示学生,尽管我们现在学习的进度比较慢,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畏惧困难,勇敢探索和求真,就一定能够跑到终点。此情境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快与慢的区别,同时也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认识到了学习要保持端正的态度,切勿骄傲、自大。接着,在教授“远近”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为了突出寓教的作用,教师仍旧采用学科融合的形式设计情境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体育馆中,利用手机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此时教师离学生的距离较近。之后,教师将手机放置在原处,带领学生朝远处走去,一段距离后,学生发现手机里的音乐声音变小了。再向远处移动一段距离后,学生表示已经听不到音乐声了。当教师再次带领学生朝着手机的方向靠近的时候,学生又能够听到轻微的音乐声。这时候,教师可将自然科学中的声音大小与距离远近等相关知识融入教学。经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远近的概念有了全面的认知,也能够知道同等音量的声音,距离远的时候要比距离近的时候听到的音量小。实践证明,此活动情境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对远近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促使学生对声音远近、物体位置远近等其他生活化的位置方位产生探索的欲望。
(3)循序规范方法,收集“理解”火种
对于特殊教育学生来说,生活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盏指路明灯,通过恰当的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规范表达,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收集好数学学习的“理解”火种。因此,在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革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生活,对学习内容做灵活处理,让生活数学变得更加生活化、易理解化,从而有效提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例如,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将数数方法编成浅显易懂且极具记忆点的“唱数”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一;一个十,二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二;一个十,三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来经常来唱一唱、学一学,从而变成一个有效的生活记忆计数法,在循序渐进的传唱中,学生获得了更好的理解记忆。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数学”虽然是侧重于培智方向,但是它与数学一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语言、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一定的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让学生从语言上来感受数学的关系。例如,“大”和“小”作为一对相对量,可用比较的關系,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含义,比如教师借助生活教具:篮球、乒乓球,让学生来比一比大小,语言表达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直接地说篮球是大球,乒乓球是小球;正确的语言规范是要说出篮球大、乒乓球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建立起对比关系:篮球比乒乓球大、乒乓球比篮球小。
(4)强化实践认知,收集“意识”火种
数学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帮助特殊教育的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意识,让特殊学生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除了教授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也要注重生活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因此,在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的目的,教师应该将数学回归于生活,让数学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做到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真正地让数学中处处能有生活例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到数学课程的生命力。例如,教学生活数学三年级下“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拿一些与生活中常见各种面值的一模一样的人民币样品,来串联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来认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接着,可以用利用不同的面值转化关系,来让学生来玩一玩“一分钱”游戏,通过1角=10分,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学习1元=10角的转换。最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购物超市”角色扮演实践活动,布置一个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小超市”,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购物者,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生活角色中,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功能和作用,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倍感亲切,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热爱之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慢慢地观察分析后,他们学习了时钟、分钟、秒钟等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应用与生活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活数学作为特殊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教师一定要遵循以生活为核心理念,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习收集好生活数学“感知、兴趣、理解、意识”这四颗教学“火种”。最终,聚合能量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点燃未来的希望火光,照亮他们未来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吕凤兰.初探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