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2-03-24周小园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模式

周小园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自身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一名身负重任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严阵以待”,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的政治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以此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误入歧途或者是抵制不住外来不良诱惑,沾染上不好的习惯。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毕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细心、耐心地探究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营造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身心投入,积极参与。除此之外,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多变性,即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变,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初中学生对政治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切实重视自身政治素养的培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学生自身学习兴趣

第一个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追根究底,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目的也很简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最终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的教学结果是众所周知的———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举例说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其实并没有认真听讲,学习效率非常低,而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也与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挂钩,二者彼此之间呈负相关。换言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很难达到预期。所以最终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十分有限。为了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培养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目前的教学结果已经显示,如果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不重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果是非常差强人意的。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也逐渐地认识到了自身教学观念的落后,并努力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课堂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身份,导致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低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无法适应目前的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当然,这也严重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很多内容已经逐渐地进入了道德与法治教材之中,也正因为如此,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生的启蒙课程,同时,对学生的整体思维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能真正地领会教材中的内容,无法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到课堂教学中去。而这种遗憾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依然是非常陈旧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和强化学生政治素养的目的,教师必须尽己所能地做出应有的努力和改变。

(四)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多种因素的关系,导致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仅仅只是学生众多科目中的一门副科,重要性并不突出。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在教育教学安排中本能地忽视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很多教师还觉得作为副科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容易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效,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减少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时间,更严重的是,在很多时候部分教师还会以各种理由占用学生本就所剩无几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教师本身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普遍偏低,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每当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教师才会让学生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背诵,以便应对接下来的考试。这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的,當然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其实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的学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老师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解并不够———他们认为所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们去掌握知识和内容,取得高分即可。教师本身的这种认识偏差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极其可怕的,这会导致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使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内容相结合,而脱离现实的教学,自然也无法真正地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教学观。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目前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拉近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教材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第二,学生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然认识到课堂的主人翁是学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展开教学。第三,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彼此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合作,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以《珍惜新起点》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在学习《珍惜新起点》时,正是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开始,在这一阶段,学生要面对新集体、新学校、新同学,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比如,不知该如何与大家相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以便接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接着,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他们所在的班集体,让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彼此了解他们其中的一员,从而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并尽己所能地在班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学生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堂小游戏,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写在卡片上,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彼此之间的熟悉度。这样的安排看似与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教学内容毫无联系,但是其实并不然,只有让初入学校的初中生彼此之间熟悉起来,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自己的教学,学生也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新学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

对于学校、学生而言,教师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培训,向前辈和优秀同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能力高超、素质高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每一位教师从自身出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盛行多年的国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固定的、单一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果已然非常明显———非常难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很多教师已经有意识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率,比如,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喜欢的教师一定是专业能力强、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师,因此,教师可以从寓教于乐的角度入手,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众所周知,初中生的年龄虽然普遍偏小,但是他们的探究欲非常强烈,既然如此,教师完全可以“借题发挥”,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从多个角度入手,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建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世界文明”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搜寻大量的有关资料信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课堂为平台,将自己搜索和查询到的信息进行共享,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获得N倍的学习信息,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成长特点———探究欲。总而言之,类似于这样的新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将理论性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觉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合理利用时政新闻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尽可能地“另辟蹊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充分运用时政新闻。时政新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将其作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引导,其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能够更加突出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某教学内容的重点;第二,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政治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第三,也能够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让学生肯定我党的执政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爱国意识。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利用时政新闻,可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作用,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五)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門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还是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展开充分的想象,更好地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认识有关政治问题,甚至是产生一些自己的正确见解。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学习“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强调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及传授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建议,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明确、全面,也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一举两得,意义非凡。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写下来,以及详细描述自己对未来的展望,之所以如此做,目的在于进一步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眼光及对于自身发展的自信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初中阶段就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意义是十分突出的,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他们的是非观念,还能够让学生对政治产生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而教师通过详细分析自己的政治教学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探究出更加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策略,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模式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