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听”养“心”

2022-03-24顾艳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心音乐能力

顾艳

内心听觉,顾名思义,就是用内心去倾听声音。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音乐家音乐听觉的重要能力之一。拥有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可以促使音乐家创作出的作品更具有真实的情感,更加打动人心,是影响他们作品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内心听觉的理论概述

内心听觉具体指的是由于对音乐的欣赏和感知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内心波动,可以看作一种艺术行为,也是一种审美行为。内心听觉主要围绕对音乐的感知,在内心产生优美的画面。由于内心听觉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引导力度,有层次地、呈梯度式地加强音乐教学难度,保证学生将全部知识吸收并消化,促使学生的音乐思维更加科学完善,实现音乐内涵建设的进一步强化。学生首先必须做到于自身脑海中形成音乐的初步印象,在整个音乐中,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比如中断或停顿,所以接下来,学生需要通过对旋律的进一步回忆,加强对音乐曲目的判断,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刻感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除了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还可以为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供帮助。

二、音樂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概况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声音的差异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音乐教师应该让学生猜想音乐的答案,帮助学生从内心认可音乐听觉的存在。其次,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辅助设备模拟各种声音,比如雨、雷、风等,使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听并描述准确,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大学生对各种音乐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接下来可以以此为基础,帮助他们体会现代小学音乐中声音的价值。小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天真活泼,对各种动物都表现得非常友善,基于此,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促进学生对动物声音产生一定的概念。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将动物的声音表现出来,学生根据听力以及比例,能够对声音的长度辨识准确,为后期全面掌握小学音乐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三、培养内心听觉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声器官的保护

塑造优美动听的歌声,不仅仅是音乐艺术的根本所在,还为人们正确认识音乐提供保障。声音观念,是在人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心倾听。因此,拥有正确的内心听觉,可以促使人们在练习发声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对发声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内心听觉能力直接影响音乐艺术实践的成功与否。“在进行演唱时,我们都尽力像一位演奏家那样去唱,但是声带与乐器是无法相比的,它会感到疲劳。”歌唱家卡拉斯的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人的声带和乐器相比,要脆弱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这样,可以对发声器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提升音乐训练效率提供助力。

(二)有助于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一个歌唱者如果想要唱准音乐,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内心听觉。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内心听觉能力,那么对音乐的辨听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欠缺,在阐释音乐时,就无法借助内心的音乐意象,进而无法正确处理音乐,或者出现唱歌跑调现象。音乐不仅构成要素非常丰富,而且其形态也多种多样,所以人对音乐所做出的内心反应也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三)有助于抵抗外界干扰

歌唱者在唱歌时,如果有外界产生其他的乐音声响等,会对其内心产生不利影响。如若一个人在外界干扰完全听不见自己声音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听觉来进行歌唱,那就说明他是一个具有较好内心听觉能力的人,反之,听觉能力较差,就会经常被影响,从而出现听觉、感觉失调现象。内心听觉,可以避免歌唱者在唱歌时,因受外界的干扰而出现错误,他们能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歌唱的想象中,保证歌唱技巧熟练发挥出来,提高歌唱者的自信心,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

四、小学低龄段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完善训练计划

小学低龄段学生接触音乐时间不长,教师必须将培养他们的内心听觉能力放在第一位。但是,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养成,教师必须制订一个完善的内心听觉能力训练计划。首先,将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作为核心内容,科学合理地制订音乐教学目标。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生涯中,内心听觉能力不仅是他们必须拥有的基础音乐技能之一,而且可以促进音乐素养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音乐情况,比如音乐学习规律或者内心听觉能力的发展特征,从而在制订教育目标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锻炼行之有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这样,就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把握音乐节奏,体会其情绪意境,使内心听觉能力训练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其次,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多种方式的训练,比如听音说音名、听音唱音符等,这样也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内心听觉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有关课外优秀音乐作品的聆听赏析作业,这样的音乐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加宽阔,另一方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外音乐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听辨音准、音高

1.有趣的游戏

在小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就逐渐开始学习七个音级,但是,对这七个音名,学生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所以,相关的音高、音准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对音准、音阶的听辨能力。具体方式如下:首先,教师需从班级学生中选出七个学生,并且身高各不相同,然后将他们由低到高排列,并依次拿着写有由do到si的卡片,最后,由教师进行弹奏,当弹到哪个音的时候,相对应的学生就上举卡片,其他学生则需要将具体的声音唱出来。教师可以上行弹奏do、re、mi、fa、sol、la、si,也可以下行弹奏si、la、sol、fa、mi、re、do。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逐渐加深难度,由浅入深,由快到慢,这样,学生就能慢慢地掌握音准、音阶,并增强相应的听辨能力。

2.分工合唱音级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唱1、3、5、7四个音和2、4、6三个音,然后采用出聲和默唱两种形式交替演唱,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否则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上述方式,学生不仅对音高具有了一定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识谱和视唱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模唱法

具体来说,教师在弹奏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记忆,唱出教师所弹奏的具体内容。在最初,教师需要将最简单的单音作为开始,比如do,对学生的要求则是不需要直接唱出音名,可以通过其他的声音,如“啊”表示,但是,音高必须准确。然后,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后,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能够唱出音名,教师弹奏标准音re,学生需要在心里想re,并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适应了单音的模唱。接下来,教师需要慢慢增加变化音。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两个音、一个乐句等。一首歌曲,除了音高,歌曲的速度、力度都可以从内心感受出来。上述方式,让学生在听以后,通过想再唱出来,充分结合了视唱和练耳,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提供帮助。

(四)让学生“画”音乐

听觉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内心听觉,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元素展开想象,产生音乐图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又将音乐表达了出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并指导学生“画”音乐,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提供帮助。在对低龄段学生展开音乐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有关音乐符号以及简单音乐的相关理论,这样,他们在拥有对音乐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对音乐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可以加深其对音乐的认知程度,长久下去,对培养他们的内心听觉能力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低龄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所以即使他们掌握了音乐理论知识,也仍然缺乏以书面形式表达音乐图像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的方式,提升他们的音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对此,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画”出来。比如在唱有关圣诞节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棵圣诞树,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表达能力。同时,对难度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例如,最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的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绘图,然后逐渐增加音乐的长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将整首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描绘出来,促进他们内心听觉能力的养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像资料和视频资料,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快速地融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五)让学生默唱

内心听觉的核心在于“心”,内心听觉高度表达的表现在于能够准确地、内在地想象出乐曲。所以在培养小学低龄段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时,教师可以以单音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在唱之前,先在内心想一想这个音的高度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再唱出来。或者是先在内心确定一个音的高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唱出另一个音,这样,就是对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比如在标准音(小字一组的a)的基础上,在心里想do并唱出来。同样,对难度的设置可以依次递增,从一个音增加到两个音,或者一个乐句,甚至整首音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逐渐将音高想象出来,为对整首音乐进行内心感受奠定基础。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默唱训练时,还要锻炼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力。具体可以是在确保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记忆唱出歌曲旋律。在帮助学生积累和记忆不同旋律的歌曲时,采取的方法可以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来说,歌曲的旋律可以是从慢到快。这样,促使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

(六)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可以充分地将音乐表现和展示出来,其中包含音乐所蕴含的情绪或要素,非常方便实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简单的动作,比如拍手、点头、拍腿等,将音乐节奏、节拍、速度等呈现出来,这也与小学生爱动的特点相符合,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音乐,很容易被音乐打动。

比如,如果在唱歌的过程中遇到休止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点头或者拍手将其表现出来,又或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呈现。再如,在一个歌曲中,其尾音较长,学生经常会出现唱不准的情况,为此,教师需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音高,从而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七)欣赏音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而且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低龄段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所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他们无法完全静下心来,这大大影响了音乐聆听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欣赏音乐。首先,闭眼聆听。学生在接触音乐之初,教师可以让他们以闭眼聆听的方式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其次,紧抓音乐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聆听时,要教会他们根据音乐的节拍、节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聆听。最后,进行比较。音乐作品不同,组成要素自然也不相同,所以,其展示出来的风格也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对比。上述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为音乐综合素养的养成夯实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以学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反复实践练习,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加强他们的音乐体验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猜你喜欢

内心音乐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音乐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