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3-24张芬芳钟勇强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视域

张芬芳 钟勇强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应该在“大思政”视域下以“四史教育”为抓手,立足于“大思政”课堂教学,引导青少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笔者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浅谈在“大思政”视域下“家国难忘,血脉相连”的炽热的家国情怀。

一、“大思政”视域下“家国难忘”之“情”———用情景导入创设情境

课堂以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台湾老兵的白色夹克衫导入,夹克衫正面写着“想家”,背面写着:“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夹克衫,却充满了强烈的思家思乡之情,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首先,利用PPT展示这件白色夹克衫及其主人的相关情况,创设渲染性、结构化的情境,以情境激发情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紧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的史料,从历史上看,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期,我国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到清朝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自此大陆与台湾分离。通过历史的红线,进一步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对于本课的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是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只有在营造浓厚氛围的基础上,才能为之后的历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思政”视域下“家国难忘”之“思”———用深化思维引领教学推进

(一)以篇章式教学,设疑讲解,突出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笔者将分为五个篇章进行,打造教学“五部曲”和情感“五重奏”,分别是第一篇章,秋之悲凉;第二篇章,秋之思念;第三篇章,秋之喜悦;第四篇章,秋之憧憬;第五篇章,秋之真谛。

第一篇章———秋之悲凉

面对现实,发出深沉叩问: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激发学生的情感涟漪和逻辑追问。进而通过追溯历史,打造深邃的历史纵深感,让学生了解掌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史实。引领学生通过感受广阔的历史画卷,培养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通过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形成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台湾和祖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和铸就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

第二篇章———秋之思念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发出历史疑问:我们抬眼望故乡,何时亲人相聚?通过以下材料,引发学生思考:

本部为确保本省治安秩序,特自五月二十日零时起,宣告全省戒严。自即日起,除基隆、高雄、马公三港口在本部监护……其余各港,一律封鎖,严禁出入。———《台湾省戒严令》

通过问题切入,探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骨肉分离,还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血脉亲人难聚。

接下来设计探究活动。以于右任的《望大陆》为切入点:这首诗歌《望大陆》(创作于1964年),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身处台湾对大陆的浓浓思乡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遐思,何时亲人才能相聚?强化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

第三篇章———秋之喜悦

在这一篇章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等史料,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通过史料展现我国大陆为改善两岸关系所做的艰苦努力和诚意,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改善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教师通过微课、视频播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大陆为打破两岸隔绝状态所做的努力和展现出的诚意,了解台湾老兵回家乡的决心,体会台湾人民所做的不懈抗争以及两岸关系的松动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慰藉。

第四篇章———秋之憧憬

通过展望未来,憧憬未来,用课件展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让学生明晰两岸交流主要是民间交流和政治交流两条路并举,友好交往是主趋势。用课件展示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以及近年来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等史料。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坚持“九二共识”……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新华网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握手、开创历史性时刻》

让学生明确两岸关系的飞速发展对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福祉的巨大作用。

第五篇章———秋之真谛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祖国应该统一而且必须统一。用课件展现何文德老人去世时的遗憾。用“秋之真谛”收尾,进一步开启和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推动祖国统一?让学生探究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

整堂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形成了一个全周期、全要素、全过程的思维系列和结构完整的逻辑链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此阶段的教学,融合“大思政”理念,激发了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和家国之思,将学生情感引向高潮,为思维引向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人物式教学,主线明晰,情感和思维共鸣

本节课设计的亮点是以台湾老兵何文德开启,又以何文德老人没有来到大陆的遗憾离世完结。主线明晰,深刻地展现了两岸隔绝和分离带给两岸人民的苦痛,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教育的好契机。本课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思维共鸣,激发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必然。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升华和收束,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冲击、感情的震撼。用视频图片展示台湾返乡探亲团到北京到西安黄帝陵,隔绝多年亲人相聚等史料,有效地引领了学生的情感,重塑了学生的价值观,夯实了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学中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意识,强化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情怀。

(三)以“大思政”教学,预设生成,培育家国情怀

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成就人的基本原则,里面蕴含和彰显着非常重要的信念因子和责任伦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

通过引用这则材料,鼓励学生自主解读《反分裂国家法》的内涵,学生通过诠释材料,提炼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这一重要论断。

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是内隐的、潜在的,历史学科中有其自身的建构,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精神框架,是需要对话生成、感悟激发、体认升华的。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了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摆脱了道德说教所带给学生的虚无和厌烦,更加契合学生自身实际,更加有效地勾连了“大思政”视域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更加有效地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思考生活。

当前台海局势依然相当复杂,国外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依然存在。我们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会非常严峻。通过视频播放台湾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的片段,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担当,让学生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自觉强化自身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自觉培育和弘扬爱国意识,红心向党,行动为国。

(四)以史料性教学,领悟内化,重塑学生心灵

通过观看视频《何文德回忆录》,让学生感知台湾人民回归故土、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愿,融入“基于情感诉求的角色扮演”的史料性教学法。通过情感诉求来表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经历是兴趣教学法的一种特别应用。这种教學方式是为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不能偏离这一目标。

总之,本节课引入大量的史料,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伟大的党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历史重任,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有意志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要向学生传递的“大思政”视域下重要的精神信息,也是让学生从小播撒在心间的重要的价值渗透因子。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国情怀教育展开的重要时期。只有在这个阶段矫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形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用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党情怀,让学生从小就树立颂党恩、念党情、跟党走的情怀。挖掘本节课包含的情感资源和思维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在领悟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三、“大思政”视域下“家国难忘”之“融”———建构与生成融通,课魂反哺育情怀

本课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大思政”视域下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深化了课魂反哺的作用。

台湾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除了梳理初中历史教材(统编版)的相关内容,还要注意用古今贯穿的观点来学习历史,通过抚今追昔,把台湾的前世今生贯穿起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同时激发、鼓励、启示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大思政”理念核心素养的相关素材,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能,使课堂教学的内涵进一步深化。课堂主要展现的是各个时期政府和领导人的对台政策以及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宏观叙事。

在整节课教学中,情感教学法贯穿始终。课堂以台湾老兵何文德的白色夹克衫入手,把秋天分为五个篇章,立意新颖,构思精妙。运用诗歌、报纸等各种类型的素材,穿插其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心灵共鸣。教师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表格、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对建构知识,特别是图片上的“少了台湾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这一关键点。同时让学生采用小组独立探究或合作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证明了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合则两利,分则无益。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本节课进一步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建构与生成融通,课魂反哺育情怀。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有张力、有内涵、亮点频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线明确,教师在“大思政”视域下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目标,以情感贯穿为主线,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翔实的史料实证为依托,成梯度、成序列、成链条地打造感知序列、探究序列和认知序列。本堂课教学引领学生主动融入、深度融入、科学融入、有效融入,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立项号:ZJKTY210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视域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