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路径与方法
2022-03-24童军
童军
“双减”政策的推进与实施,给小学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家校协同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笔者结合“双减”落实、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实地调研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
明职责,强保障,构筑家校协同育人“生态圈”
协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当某一教育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教育系统,会与该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影响该教育系统的功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落实“双减”,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结合当前各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的家校协同育人情况,针对社会相关部门责任有待明晰、保障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构筑家校协同育人“生态圈”——
明确社会相关部门协同责任。教育部门应着力构筑家校协同育人“生态圈”,本着“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要求,抓好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在做好《意见》末端落实的基础上,重点绘制社会各部门协同育人的“职责图”。比如,基于中观维度,在本地区建立基于“双减”政策落实的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组织,构建家校合力育人体系,成立集聚各相关部门的支持、服务机构,确保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社会上有部门抓、具体落实有人管、按照职责分工有人干。在各部门协同育人职责上,以“双减”为纲,做到重点突出、分工明确、任务清晰。比如:宣传、网信部门加强家校协同育人的舆论宣传引导,使社会民众不仅知“双减”,而且清楚家校协同育人“生态圈”的内涵,思想上跟进、认识上提升,自觉融入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民政部门在做好学科类及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的同时,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增强社会民众对“备改审”“营改非”、加强收费监管、课后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精神的理解,为其参与家校协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支撑。
建立保障机制。当前,构建与“双减”“五项管理”“五育并举”等系列政策内容吻合、要素匹配的家校协同育人保障系统和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比如,在家校协同育人保障系统上,网信部门配合教育部门、工信部门做好线上校外培训监管工作,从严审批机构,强化常态运营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意见》中“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等要求,为学校补齐补足教师编制,加大人员保障力度,增强师资力量;财政部门加强学校家校协同服务经费和物质保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顺畅开展提供厚实的物资基础。再如,在建立家校协同评价体系方面,走出以往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误区,将教育、工信、机构编制、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及家长纳入监督评价主体范畴,充实“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监督评价力量,营造“共同参与、齐力推进”的协同育人氛围。
重统筹,建制度,筑实学校协同育人“主阵地”
学校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通社会教育职能部门、引导家庭参与学生教育、优化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进程中,针对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相关制度亟须完善等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下功夫,筑实学校协同育人“主阵地”——
统筹规划实施。在计划性实施方面,着眼构建新型家校关系,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以各小学德育部门为平台,成立紧紧围绕“双减”工作落实的家校协同组织,由学校德育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等组成,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组织章程和实施方案,细化职责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志愿服务、指导思想等要素,明确岗位分工,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计划和预设功能。在系统性推进方面,通过举办家校研习营,开展基于“双减”政策落实的家校协同育人学习、研讨、推进等系列活动。可按年级进行区分,以一、二年级为例,根据《意见》中“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的要求,引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在具体任务上做好整体规划,合力提升设计质量,并依教材具体单元和课程内容,分类明确巩固练习的作业总量,按节点分步骤依次推进实施,切实让家长在减负提质教育上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建立运行制度。针对家庭教育补位机制不完善、双向性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需健全等问题,從建章立制入手,为学校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和有力抓手。以建立家庭教育补位机制为例,重点体现“由谁补、什么时候补、补什么”等三方面内容。在“由谁补”方面,学校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与家长一起合理调整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过国家课标。同时,建立由家长参与的作业诊断、巩固、分析制度,并纳入教研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在“什么时候补”方面,教师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作业,学生在家时,由家长补位进行教育。在课后服务活动中,也可适当引入家长资源,既增强师资力量,又密切亲子关系,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在“补什么”方面,学校基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双减”政策新背景,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价值塑造,以“做有用的人”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关注身心素质,以“做身心健康的人”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达观心态;关注生活质量,以“做有趣的人”为目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意趣。
强认识,拓内容,发挥家庭教育“新功能”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针对家长的不解、忧虑及家长协同意识有待提升、协同内容亟待丰富等问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出发,发挥家庭教育“新功能”——
利用载体,抓好引领。比如,以家委会为载体,以点带面进行辐射,引导家长重塑家庭教育目的观。重点围绕“双减”政策下家委会成员应该做什么、如何发挥家委会在“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等问题,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政策解读,固化落实沟通协调机制,不断强化责任担当,使每名成员懂得家委会是权责统一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参与学校“双减”民主监督和管理的重要组织、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教学的重要机构,真正清楚“双减”政策下自己在家委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按照职责具体做什么。尤其要注重启发和调动家委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之主动与其他家长加强沟通联系,由一人知变为大家知、由家委会成员参与变为全班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双减”工作。
拓展路径,丰富内涵。这方面要突出三个环节:一是多陪伴。在引导家长走出应试误区的基础上,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使之主动承担起学生心理营养师的角色,多陪伴孩子。二是常阅读。周一至周五,可采取晨读十分钟、集体快乐大阅读等方式,以阅读聚班魂,培养孩子自信、理性、平和、乐观的品质。周六日,引导家长加强时间管理,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在学生“宅家自读”上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推进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促进学生与家长共成长。三是育习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人。只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在学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与人合作、自主读书、认真书写、按时保质完成作业等习惯。在家庭,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居家预习、复习、订正等学习习惯,切实发挥家庭教育课后指导与服务补位功能。
“双减”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答题、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思考题、创新家校合作的案例题。在当前深入落实《意见》、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进程中,我们有着加强家校合作、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愿景。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