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教学视域下的《朝花夕拾》教学指导策略

2022-03-24张馨尹

课外语文·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对话教学教学策略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当代新兴的教育理论,大体上指对话双方在对话中碰撞各自的不同理解以实现自我认知结构的更新从而达到视域的融合。对话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彼此,让课堂成为一种多声部的大合唱。文章立足于审视目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意识缺失的问题,进而对如何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的阅读指导中贯彻对话教学的理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指导策略,同时辅以适当的教学例证来佐证论说的合理性,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在阅读与教学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对话教学;《朝花夕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67-03

【本文著录格式】张馨尹.对话教学视域下的《朝花夕拾》教学指导策略[J].课外语文,2022,21(03):67-69.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莱曾说过:“只有通过交流,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对话教学不同于僵化的传统式教学,其所提倡的是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多元对话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话教学所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维度对话。初中阶段需要学生阅读一些文学经典著作。不少教师在名著的阅读教学中缺乏对话意识,常常赶鸭子上架式地带领学生领略经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表面,无法真正领会经典韵味。提倡对话教学的理念能有效地破解这一教学困境。

以《朝花夕拾》为例,由于这部散文集所包含的文章写作时间大抵距今较远,学生在阅读中存在难度就容易对文本产生“隔”。为此,教师需要充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与知识涵养,为学生的经典阅读扫清障碍,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引导学生,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效对话以实现“不隔”。

一、阅读教学中对话意识缺失的问题评析

(一)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就目下的阅读教学实际情况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大多仅限于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并没有从根本上启发学生的多维思考。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所谓的“三分之二顽症”的现象,其指的是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教师的讲解就占据了30分钟,以及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究其缘由,大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成了一种顺从、乏味的程式。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缺乏了一种独立、主观的自我思考。如此,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这不仅关涉到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技能缺乏,更与学生蒙蔽了自我的对话主体意识有关。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阅读教学为例,部分教师在让学生草草浏览完全篇后直接在黑板上一项项地呈现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进行了哪些活动,而没有逐步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推导归纳出来,如此赶教学进度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更会让学生失去判断强加到学生身上的问题。教师在未让学生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究竟是有趣快乐还是枯燥烦闷就将其定为是枯燥的,如此做法不仅存在着误读文本的可能,更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思考地位。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形式化

在对话视域下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刻性。现阶段,部分教师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分依赖不仅会导致其教学过程形式化、单一,更有可能错误地解读文本。鲁迅先生所创作的《朝花夕拾》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一过程并非是教师仅仅照搬教學参考资料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教师自身先细细品味文本,发掘语言与情感的韵味才行。此外,在阅读教学中不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但通过这种形式化的提问教师自以为构建了活跃、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但其实这种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对话教学”要求的是多元主体的精神交流与碰撞,只浮于形式是不可取的。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提问学生:同学们了解鲁迅吗?这部散文集为什么以“朝花夕拾”为题?作家在散文集中想要表达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因知识储备丰富能很快回答出来,但对初中阶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样,教师自认为提出这些问题就是在进行师生对话了,但实际上,课堂活起来的关键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以进行多主体的思想碰撞与交流。

(三)不平衡的师生文本对话

在阅读同一文本时,教师与学生往往对其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鲁迅的《朝花夕拾》具有丰富的文本内涵,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未形成平等、轻松的对话氛围,阅读文本就成了单边的知识倾倒与灌输。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体验与思考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真正做到对话视域下以学生为主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学本应该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氛围,而非教师以居高临下、权威的姿态进行教学。但实际上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仍是“一言堂”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僵化、死板的教学氛围所致。部分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理解出现错误的认知时会立刻毫不留情地在全班学生面前指出其问题,这样不仅会打击那些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其丧失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会让其他同学认为与教师结论相悖的就是错误的,更会使其放弃对文本的精读、细读,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另一方面是教师忽略学生的质疑,对学生自己生发的阅读体验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利用对话评价的机制创建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师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处于平等地位。

二、对话教学视域下《朝花夕拾》的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一)明晰对话主体的地位以辅助教学

在对话教学视域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其在对话过程中就有义务清晰自己的把控教学过程的地位,时刻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教学。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需要在仔细研读文本并结合参考资料之后构建一个教学框架,并设计一定量的教学对话来帮助学生学习。当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时,教师就有义务引入必要的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就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双方都能较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譬如说在讲解鲁迅《朝花夕拾》这部著名散文集时,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生活环境、认知特点对理解文本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由于这十篇回忆性散文的撰写距今久远,学生限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无法从深层次上理解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种种批判以及对旧时好友的怀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伊始直接告诉学生这十篇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无法让学生沉浸在文本阅读中从而形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了构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作为中间者可以采取在课上补充文本的相关背景知识的方法。针对《藤野先生》一文教师就可以适当补充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时的相关史料文字与图片予以辅助学生理解;而在《狗·猫·鼠》这篇散文的阅读中,由于鲁迅采取了托物喻人的创作手法,将当时社会上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讽喻为媚俗的猫。该篇散文在创作手法以及语言陈述上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引入当时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间的思想交锋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何作出此比喻。再让学生去深入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将文本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去体会作者怀抱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生生对话包括了同桌对话、小组对话、全部对话这几种。由于学生处于同一年龄层次,不同个体之间的水平差异不大,促进生生交流更能消除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畏惧感从而畅所欲言。作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能够让他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重新构建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因而,在对话教学的视域下,教师应当有意义地开展生生对话,肯定学生对话的价值。

以深化小组合作交流为例。在《朝花夕拾》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五猖会》和《二十四孝图》这几篇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儿童教育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专题研究的主题确定为“从《朝花夕拾》看儿童教育”。要求学生在研读相应的文本中发掘作者以何例证说明儿童教育的问题,进而每个人结合自身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小组,在分组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本进行研读。由于教师所选取的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入手,每个同学都能有话可说。然后,教师在学生互相对话的过程中应深入学生群体中,发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最后,在小组展示的环节,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上台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对教育问题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在发言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进行思想的碰撞。在专题研究中学生不仅能在对话合作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在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三)构建和谐有效的对话评价机制

对话评价机制即指在对话过程中评价者与受评价者都能发现自身的价值。换言之,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能通过学生的回答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技能增长,学生也能在对话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力,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一对话评价机制的构建离不开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平等对话的必要前提。在如此氛围之下对话双方才能消除心中的芥蒂,积极地去思考以表述自我见地。唯有消除师生之间那种灌输与被灌输的二元对立关系,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对话主体的双赢。

以《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是否喜欢阿长这个人物?请说出你的理由。当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时,教师应做到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回答。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记叙了阿长的种种坏行为,随后在阿长买书的情节表达了对这一人物的喜爱之情。对话教学并不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对话双方情感碰撞与交融的過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呈现自己对阿长的喜爱态度并简单说明一下缘由,再由教师向学生质询是否同意教师的观点。倘若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阿长,认为她身上具有农村妇女的无知、愚昧、迷信等不良品质,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展开谈论自己的看法。如此,既能在师生对话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师生互动中实现了对课文的巩固。对那些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论述言之有理的学生,教师应当予以赞扬,论述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也不应当立马指出其问题所在,而是给予学生重新思考组织言语的机会,再交由其他同学对他的回答进行补充或重释。

三、结语

对话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对话以实现融洽交往的基本途径。随着人们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愈发加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多样的教学理念是必要的。对话教学视域下的经典文本阅读既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手段,更是构建学生知识谱系的方法。对话虽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出路,但在该理念指导下许多阅读教学中频频出现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真正做到让学生阅读,而不只是让教师阅读。每一位教师都应做到考查班上每位同学的思维认知特点与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万亚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批注”指导策略——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9(12).

[2]赵武杰.二次开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以部编教材必读名著《朝花夕拾》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32).

[3]朱碧玉.对话理论视域下的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9.

[4]邓素姣.对话理论视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6.

[5]江育红.对话理论视域下中学古代散文朗读教学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7.

附  注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对话式教学的分析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211。

作者简介:张馨尹,女,1990年生,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对话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