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育,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回归本然

2022-03-24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素养学校教育

本刊编辑部

创新源自探索,而探索源自不解和好奇。教育需要给予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在行动中、体验中探索,而不是墨守成规。为此,众多热心教育的专家、学者做出努力,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一些民办教育在打造创新学校方面有诸多尝试,试图重构教育生态。按照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归纳的,这其中既包括城市中的国际学校、“贵族学校”、双语学校、商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又包括中產阶级家长自发举办的“理念型学校”,还包括由家长自办的自助式的低成本、低质量的学校。此外,教育创新者们的努力还体现在实施助推核心素养落地的创新项目,开展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实践活动等。

相对于传统教育,创新教育彰显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主体性”、摒弃应试中一些落后桎梏的“超越性”、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亲历实践的“独特性”。热衷“做中学”的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不断被激发、创新潜能不断被开发。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理念,也难免出现一些偏离其本质的实践。看到创新教育的价值,深入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找到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径,是广大学校实现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教育真正发生的“利器”。

尽快补齐创新教育的短板

教育是培养人、面向未来的事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未来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未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答案指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育。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包括了对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培养,而这些正是构成创新素养的要素。创新素养的培养其实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的,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紧缺。

当前,学校从课程教学到教育评价,尚未展现出对创新的足够重视,这关系到学校课程设计的问题、学校制度的问题、教师的问题、教学行为的问题、文化传统的问题等。一项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调查发现: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认识不足,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重视毅力、勤奋、虚心品质,而忽视创造性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多数教师传统教育观念较重,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会不深、缺乏经验、教学行为滞后。

专家建议,为扭转我国当下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基础教育领域尝试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以系统化思维,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方位加以推进。而在现阶段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关于创新素养的理论研究纷繁复杂,在学理上较难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更多地把“创新”当作一个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笼统”地讨论创新素养培养的方法和策略,无法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从大脑到灵魂

钱颖一曾在其著作《大学的改革》中说:“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只有培养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创新无论是对于人类个体与整个社会的演进和发展,还是对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存续都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后,标志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将是其创造力,而一个国家整体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素养,创新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

第一,创新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比如,近年来,上海市教委结合地方综合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尝试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

第二,创新教育推动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就要从基础教育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进而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未来,创新教育应当转变教育理念,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学校、社区、城市乃至整个世界都要摒弃以成人为中心的金字塔结构,围绕学习、围绕每一位学习者,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尊重个性、尊重创造性的社会形态。创新不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多做追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单单要了解我从哪里来,更要思考如何创造未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不应局限于大脑,也在于动手实践、灵魂自由。

创新教育大家谈

顾远,群岛大学创始人 体制内外并非区别创新教育的标准,更重要的在于创办者对教育的理解是否回归到教育本质。有些体制外的国学班,摇头晃脑地读经,我并不认为它们算是创新教育;有些公办学校无论在班级层面、课堂教育还是组织管理都是有创新的,这是非常有益的创新教育探索。我们也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教育机构出现,因为教育的变化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不好的逐渐消失,好的样本才会越来越多,只是它们未必都是以全日制、有资质的学校的形式来进行。

改变教育不能仅止于教育教学层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能量尚未被开发的领域,就是组织发展—— 一群人在一起怎样共同协作,推进教育的变化。不管是正规学校,还是松散的学习小组,组织发展层面的实践都是非常关键的。当许多人成为名师,具备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如果他们能够更好地组合起来,就能推动更大的变化。实际上,许多组织系统如果不改变,那么对教育的变化将产生掣肘。比如跨学科教学,如果学校依然完全按照学科、年级组来划分教学任务,这种组织结构天然与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不匹配的。怎么教研、怎么分配工作、怎么做绩效考评,都需要用跨学科的思维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

钱志龙,独立教育学者、UNSCHOOL创始人 创新教育的内涵,可以用道、法、术、器四个维度来概括。

道,即自然规律,放到教育场景里就是因材施教。如果一个孩子本来是一颗南瓜种子,你非要把它当成水仙花去种,而不去欣赏它美丽的藤蔓、甜美的果实,而一味指责它不够挺拔,开花也不香,那就是违背天道。

法,即方法,就是链接和桥梁。我们踮着脚尖去设想未来是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倒推回来思考学校和家长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支持他链接未来。

术,是具体的行为和执行,这个局面,可以是百家争鸣的。我不会特意追捧哪一个学派,也不会轻率地认为哪所学校就是最好的。许多教育形态各有各的长处,但没有哪一个是唯一的正解,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

器,是工具,就是最后使用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去评价和衡量教育的成果。当前评价工具已经被现实证明是过时的、无效的,创新教育需要用一套新的评价方式来取代它。当人才市场真的面对活生生的人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用考试筛选出来的人才未必是能够用的人才,也或许不是未来需要的人才,新的评价体系和工具就会呼之欲出。这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关键内涵。颠覆了陈旧的评价体系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在教育场景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只要人有学习的动机和一点点兴趣,理论上,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创新教育就是要将孩子的生命状态先还给他,把梦想的能力和成为自己的能力先还给他。当我们拆除了学校的“围墙”,真实而自由的学习就会发生。要让孩子知道,可以不读课本,但是必须得读书,不学习是不行的,而学习的内容可以多元化。这就是为何有的创新学校开设了电竞学院,就是让那些真正适合擅长还热爱的孩子能把兴趣变成自己的职业,而让那些仅仅是沉迷的孩子明白,游戏不是自己的避风港,外面原来有更大的世界,可以去其他领域看看能否成为“英雄”。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是创新教育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责任编辑:陈璠 谷珵

猜你喜欢

素养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