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慧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研究
2022-03-23管艺博
管艺博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肇庆 526020)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水平也更高,特别是对科技创新型人才,教育将面对着更严峻挑战。随着教育专业化发展趋势,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乃至环境的改变等,都让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随着教育信息化步入了智能教育阶段,智能教育在“互联网+”等新技术背景下,也开始了由理论走向实际,针对更高层次人群的新培训方式,而教师也是学校实施培训的重要关键,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也开始出现了巨大变化。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学校的青年教师们除了对学生来说除了掌握一定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革新与创造才能,并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意识。所以,学校在智能教育背景下,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化教育己经成为了影响着教师教育的关键因子,同时也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和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培育具有创造性学生的根本。而如今智能高等教育的兴起,更是迫使着高等院校教师越来越需要具备创新性教学思维与技术,并运用智能化教育技术手段,去培育与时俱进的创造型人才,以实现自我发展目标。从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智能教育对信息化教育有着不同以往的要求与更多的需求。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思考方式、知识结构建设等都亟需变革,从而直接影响关乎到了高等教育师资素质团队的总体品质。信息化教育,毋容置疑地是现代教育专业发展的很关键和重中之重,是现代教育专业发展中高校教师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能力。
一、面向智慧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时代的现实需要。当前,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大潮。在2008年,由IBM公司发起的“智能地球”策略获得了全球各地的普遍认同,进一步发展到整个社会和教育界,衍生了“智慧城市”和“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增长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立高水平专门创造性教师,列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十大发展战略重要任务之一,并强调要夯实教育学科发展体系,促进教师终生学习和专业能力主动发展。尽管政府尚未明确“智慧教育”的具体定义,但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已充分根据智慧教育这一时代背景进行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与训练工作。[1]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呼唤。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所要培育的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进而对高校教师产生了新的社会角色和素质需求。教育信息化不仅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是促进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又是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信息化是在现代教学观念与思想的指引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变化与蓬勃发展,最后达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过程。[2]为更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教师们必须在教学意识、观念和素质等层面上加以完善与提高。
二、面向智慧教育的信息化教育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一)教师层面。一是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却普遍不足,同时,因为外在的工作压力、教育负担,导致教师对现代的教育技术意识的浅层性和表面化[3]。二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智慧教育时代,教师尤其要坚守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时刻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专业品质和促进自我突破。但是,随着日常课堂教学的繁琐以及对信息技术和自身学科发展缺乏理解,教师更希望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对信息化教育能力提高的向往与期盼。
(二)学校层面。当前中国高校虽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养工作相当关注,但在硬件和软设施等方面尚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和社会教育需求。此外,目前学校缺少教师之间互助学习的网络平台,不利于教师开展网络研讨或合作交流。有些学校是相关教育部门统一推行的教师学习平台,在使用初期能够满足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但平台在后续发展中或是没有及时更新相关工具和设备,或是技术原因不再维持平台运行,从而导致教师在学习平台中交流不畅或是资料丢失,会限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社会层面。一是对智慧教育的宣传不够深入。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地方教育部门所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效果,但却大多止步在高校的领导和主管层次,而没有深入到学校教师的平时教育和科研活动中去。而教师们对于智慧教学的理解也还处在把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简单运用于课堂的初级阶段,因此无法从根本上分清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教学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质之间的区别,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的差异。[4]二是由于当前的网络资源构建平台信息混乱、工具发展滞后,不利于教师们在平时及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教育有关行政部门应该逐步健全信息技术平台的引进制度,鼓励高校与公司共同设计互联网服务平台。这既可以提高平台的技术引导,也可以提高平台和教师教学的密切配合,平台发展为集教学、互动和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5]
三、面向智慧教育的信息化教育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一)教师层面。
1.丰富教师信息知识,成为智慧教学引领者。信息时代,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专业知识,深入掌握信息化专业知识、信息化教学法,并利用多渠道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互动与共享。因此,学校教师们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智能设施,和在教育领域的同行学者、专家开展教学合作与研究交流等活动,在探讨与互动中实现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6]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自己在智能教育发展中的关键角色,通过主动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丰富学科知识,实现各学科教师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生生间的共同学习与提高。推动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双向发展,让教师们不但成为信息化发展中智慧教育的真正践行者,更要引导更多的学生成为未来的教育智慧型人才。
2.增强教师信息能力,成为教育技术能力掌握者。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含信息的应用技能、消息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和互联网创新能力。在智能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遵循专业学习与教书育人相互统筹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并积累信息专业知识,逐步完成对信息专业知识的行为内化,在实际教学中再将其外变成信息化教学力量。最终,教师将在信息专业知识、信息智能与信息学习能力之间的螺旋传动循环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与技术水平,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信息时代的智慧型教师。
(二)学校层面。
1.建设智慧教室,完善基础设施。学校应建设具备记录教学流程、识别教学情境、连接学习社群和认知智慧课堂物理环境等的特点的智慧教室,这不仅是教师双向交流的重要学习途径,而且是教师发展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学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设施,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和基于项目的教学,并通过网上研修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线上与线下教学经验的共通与融合。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采用自主协作的教学方法,从小组协作中提出问题、解析问题、收集信息、共享信息、合作沟通、反思日志等各种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与专业技能;另外,教师还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并选用最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科资源和课程体系,以达到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和对信息化教育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2.建设教师交流的网络平台。教育部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学校要建设并利用“人人通”平台的资源和数据,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措施,各地学校应积极主动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网络学习空间从大范围来说,体现在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从小范围来说,体现在智慧教室的构建和使用。当前,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智能智慧学校体系提供了科技保障,它也同样担负着整合优秀教学资源、创造高品质教育教学与服务的重担。
(三)社会层面。教师学习与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优秀的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是智能教学体系的关键。所以,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要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料和服务平台,以推动教育人员在信息素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与提高。政府在加强教育培训资源与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要坚持信息多样性和本地化的相结合,二要坚持培训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
计算机技术的发达,网络的应用,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沟通与学习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与视野。所以,在开放性视野的信息时代,既要重视对国际上先进信息技术资源与发展理念的汲取,也要立足于国内信息化教育与发展的现实要求,合理吸纳,有机融合,并以此推动双方的合作共享,协同发展。
另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的信息框架与大数据模型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已有信息水平、相关准备情况及学院领导对教师培训活动的支持力度等。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分析内容,以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清晰展示了教师们参加培训的意图,及其所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方面。这将使培训内容更为契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从而调动教师们参加培训的动力与激情,让培训内容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结语
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素质的发展是持续前行,永无止境的过程。本研究根据智能教育背景下对教师信息技术素质能力的理性要求,明确当下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缺失与不足。从教师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以及学校、社会方面存在的不利条件进行现状剖析。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现状调查,提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可行策略,以期为当下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