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艾思奇通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及其启示
2022-03-23李信儒杨胜荣
李信儒 杨胜荣
(云南师范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3日诞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从1910年出生到1932年这一时间段是艾思奇的青年时期。[1]从这一时间段来看,当时的中国呈现出了社会动荡、社会思潮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下,出现了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大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捍卫者,这一时代背景对青年艾思奇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5年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宣传者。本文综合各种因素,考察青年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程,这对于如何引导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与家庭对青年艾思奇成长的影响
(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促成艾思奇思想的形成与转变。从晚清开始的革命,到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终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构想与实践,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西方思潮涌入中国。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早期革命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首先是被看作“救国救民的真理”。艾思奇成长的年代,可以说是一连串革命接踵而来的年代,选择什么样的政治立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处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通过家庭的影响,他开始思考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看到了人民大众所遭受的苦难、压迫,在少年时期就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并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救中国。
艾思奇的老家云南腾冲和顺乡水碓村,从地理环境上来看,这里是中缅边境通商的要道,大多数当地的百姓都从事经商活动,因而当地人的思想都比较活跃、开明。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是当地有名的官员,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学习期间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是辛亥革命那一代有着进步思想的仁人志士,但在当时的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他们这一批仁人志士同样产生了迷茫——中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李曰垓在反思当时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时候,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特别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培养。艾思奇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香港分校时,正是李曰垓仕途不得意,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对艾思奇的哲学启蒙上,白天艾思奇在教会学校学习西方文化,晚上在家由其父讲解中国的哲学经典。
大哥李生庄在东南大学学习西洋哲学,是一名共产党员。李生庄向艾思奇推荐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同时普及西洋哲学的知识,这其中就包括了马、恩的哲学思想。此时艾思奇带着革命的激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得他对于哲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当时艾思奇去东南大学找大哥时不幸被捕,后经李根源亲自出面将其保释出狱。狱中的经历让他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彻底地站到了军阀反动统治的对立面,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并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后来,他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了新哲学,并将其作为指引自己人生道路的方法论。父亲和大哥给艾思奇以哲学上的启蒙,这是他后来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者的一个根基所在,同时他们也给艾思奇带来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少年艾思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粗浅的层面,可以称之为思想上朦胧的意象。而到了赴日求学时期,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开始逐渐形成并日益坚定。
(二)求学时代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1.中学时期。艾思奇的中学时期正值政治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艾思奇参加了共产党员李国柱创办的“青年读书努力会”,初次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青年》《向导》等进步杂志,使得他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他的哲学兴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中国传统哲学转向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昆明学联组织的一次演讲会上,他以《什么是唯物史观》为题发表讲演,震动了全校,很多师生对他刮目相看。这是艾思奇第一次接触马列主义,对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第一次留学日本时期。其父李曰垓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业不发达,主张工业救国,希望儿子去日本学工业。就这样,艾思奇便踏上了留学的道路。当时的东京,是世界各种思潮的汇聚地,艾思奇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行了广泛的知识探索。艾思奇明白,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一部分是从黑格尔思想中批判继承而来的,因此致力于研读黑格尔的《逻辑学》。这一时期艾思奇不但购买了日文翻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书,还购买了德文、英文哲学书,一边自学德语英语,一边攻读原著。此外,艾思奇还研究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到培根、斯宾诺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知识面进一步拓宽,逐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其历史地位。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艾思奇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鲁迅同样是留学日本,二者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一阶段,艾思奇已经表明了自己的进步的爱国主义政治立场。在青年艾思奇《谈谈“直译”》一文中,能看到鲁迅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2](P10)在家调养胃病的时候,艾思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等人的著作,并且在为报刊撰稿和编辑,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在东京时,艾思奇就参加了很多社会主义学习小组,“他当时积极参加中国东京支部组织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热心学习,表现他很早就信仰马克思主义”[3]。这个时期是其政治立场和哲学信仰的确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此开始全面指引艾思奇的人生道路。
3.第二次留学日本时期。1930年初,艾思奇再次赴日留学,考入福冈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系。在此期间,艾思奇继续广泛地阅读,自学德文,以此更好地阅读马恩的德文版原著,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他曾提到:“我总想从哲学中找出一种对宇宙人生的科学真理,但古代哲学都说不清楚,很玄妙,最后读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才豁然开朗,对整个宇宙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4]
同时,他对其父的“工业救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桎梏下,单讲建设工业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吗?”他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当时的中国,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并非没有实践过,但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处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下,不可能成长发展起来。同样地,复辟帝制复兴儒学的实践也是行不通的。艾思奇本人在分析、比较各思潮之后,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从而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青年艾思奇通往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当代启示
考察青年艾思奇通往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过程,分析其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几个关键因素,对于引导当代中国青年确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青年应心系民族国家,主动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青年艾思奇身处民族危亡之际,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打破黑暗迎接光明的革命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为代表的爱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通过民众运动,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救亡图存的新路,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和巩固。“一二九运动”前后,大批青年学生受爱国热忱的激发,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感召下,毅然走上革命道路。艾思奇便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从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只有朦胧认知的青年,逐步坚定自己爱国、民主的政治立场,最后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艾思奇的经历,昭示了因爱国而革命、因救国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使命。当今中国,早已摆脱了贫弱的处境,但民族复兴的重任仍然需要青年一代的主动担当。在青年艾思奇通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大众疾苦的关怀,不仅使他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而且成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契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融入教育全过程,但只有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二)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充分领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从少年时代开始,艾思奇思想发展的两个驱动力,一是如何解救民族危难;一是“找出一种对宇宙人生的科学真理”。在这一过程中,父亲和长兄对他有启蒙之功。但更重要的是,艾思奇在两次留学日本期间,通过英文、日文、德文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不仅对父亲“工业救国”的观念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中找到了思想的归宿。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思潮,青年学生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来认识、分析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牢固树立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做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当代青年应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从1932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到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生涯就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第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在1933年,艾思奇在任编辑期间曾多次回复读者的来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阐释回答当时读者的一些困惑。在此基础上集结而成的《哲学讲话》(即《大众哲学》)影响了几代知识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艾思奇也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5]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高度肯定艾思奇是“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启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6]第二,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艾思奇就为维护真理而与其他错误的理论展开论战,毫不妥协。正如他在《新哲学论集·序》所言:“但理论的更深的钻研,究竟是不能完全没有的,尤其对于各种不正确的理论的批判,在读者方面的需要不会比通俗化方面的需要更少。”[2](P642)艾思奇的这两个特色,对当代青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不能脱离实际去空谈,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找到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阐释,并用之去认识世界并积极地改造世界。其次,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直在持续,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意识形态以及信仰问题,习总书记做过明确的指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6]当代中国的青年,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也需要明辨是非,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以达到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青年一代需要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青年一代要在这一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确立正确的信仰,培养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其作为自己一身所信奉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