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23李颖
李 颖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肇庆 526020)
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提出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深入挖潜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选取民办高校教师党支部这个研究视角,聚焦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彰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此对广大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党支部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定期组织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及政策文件,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教师的行为,切实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站位,并在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师选聘、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意识形态等方面严把政治关,积极推动党的基本理论和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教材,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影响并带动非党员教师逐渐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有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积极推动非党员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快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教师党支部是党组织在民办高校的基层组织和“末梢神经”,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形式,对党员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增强教师对思政教育与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等关系的辩证理解,进一步坚定教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可堪重用国家栋梁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教师党支部设置在教学工作第一线,长期深入并服务学生群众,对学生群众的思想动态、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最为深入,能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及时消除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在推进课程思政中逐步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师生、增进感情的目的,从而将教师党支部建设成为团结凝聚服务师生群众的思想宣传阵地,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三)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在民办高校党员教师具有党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他们是整个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和优秀代表,除了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之外,在师德师风、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等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模范作用。民办高校严格落实“双带头人”要求,教师党支部书记往往会兼任二级单位的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积极带头学习课程思政基本理论,认真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任务,定期督促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本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教育者要首先接受教育。长期以来,教师党支部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活动,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强化师德师范建设,争当“四有”好老师,积极探索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断总结归纳课程思政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优秀课例分享、课堂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辐射身边教师,持续引导广大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德立身,营造一种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浓厚氛围。
二、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涵盖教学、教辅、党政管理等部门,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大循环系统,各级各类人员要建立联动机制,才能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取得良好成效。当前多数民办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职责不清,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民办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中统筹全局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严格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学校党委统筹、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院系推进落实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没有形成,教师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发挥,课程思政保障机制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二)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每门课程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但是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像是一座“孤岛”,存在思政元素与其他课程不相融合的问题。客观原因是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薄弱,根本原因是民办高校未建立起完备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不能指导、倒逼广大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民办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要科学遴选试点单位,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首先,应选取部分学院的部分专业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并详细规定每门课程在教学中课程思政所占的学分、学时等。其次,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隐性指标,从而综合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三)课程思政形式单一缺乏足够活力。课程思政强调在专业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并非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机械叠加。事实上,有些专业课教师并不是共产党员,思想认识还不够敏锐,很难挖掘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常是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进行生搬硬套,或者是专门在课前或者某个章节设立一个思政的单独模块进行讲解,这样非但不能引导和培育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反而会引起并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专业课教师提炼出的课程思政元素理论性太强,比较晦涩难懂而且还不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很容易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变成了思政课的第二课堂,从而失去了课程思政的本真。
(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待提高。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为实现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产物,是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群体中依然存在着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不清,对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准备不足,因而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普遍现象。首先是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这里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课程思政本身的内涵的认识不足。其次是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准备不足。专业课教师对于如何在专业知识中发现、融入、拓展思政元素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如何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缺乏经验。最后是高校在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不够深刻。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高校的所有课程、教材、教师、管理、环境等载体,都同样承担着对学生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时代重任。
三、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更好发挥作用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首先要强化课程思政工作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的重要作用,成立以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双组长的领导机构,积极构建“党委集中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联动、教学单位落实”的课程思政格局,积极构建课程思政课堂体系和评价机制,切实将课程思政成效作为考核教学单位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组成人员和工作职责,并给予相应经费保障,统筹推进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有关工作。
(二)提升教师党支部组织力。民办高校党委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全面加强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力建设。一是注重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各学院党组织常态化跟踪实施的工作机制。二是注重平台支持保障,加大支部活动室、建设经费等保障力度,用于支持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三是注重队伍建设保障,认真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素质高、专业化的专职组织员队伍。四是注重宣传引导保障,通过开展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最强党支部”风采展示、制作“精品党课”案例集、党内评比表彰等活动,不断宣传建设创新案例和特色做法,营造精品支部建设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党员教师业务培训。民办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多数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匮乏,思想认识高度不够等实际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课程思政定期组织开展高层次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的培训活动。各高校应积极聘请领域权威专家为教师们开展课程思政讲座。高校内的各个部门也应该定期开展学习,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党建的内容相结合,各基层党支部书记牵头,带领本部门党员教师在做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培养党员教师的课程思政理论素养。定期开展党员学习交流分享会,党员教师间分享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提高自身课程思政理论基础上,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叶圣陶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由于不同学科和专业都有其内在的教学规律,没有相对固定不变的万能教学形式和方法,但是通过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显性教育方面可以在课前做个课前5分钟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在每次上课的五分钟时间做个时政热点分享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但是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显性教育如果内容和过程操作不当,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抵触心理。隐性教育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花费心思提炼出教材内有关思政的元素,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堂,最后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广大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对教学技巧的掌握和使用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资源越来越丰富,慕课,线上线下教学、翻转课堂等都可以通过开发后运用到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中。
(五)遴选党员教师担任导师。结合民办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可以探索开展“校党员导师制”。首先在民办高校党政管理机关及二级学院,聘请具有较高党性修养、高尚道德情操、一定学术水平的党员高级职称教师、党政领导干部、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学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员教师应当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其中。党员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学习党的宗旨意识和党章党规党纪,在情感上要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在学生群体中充当引导正面舆论的风向标,有效发挥教师党员的引领作用。其次是探索建立“一对一”和“一对多”等多元化的线上与线下教育和指导模式。线上主要是运用网络加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线下可以建立党员教师工作室。线上与线下主要是通过沟通倾听学生诉求,从思想、生活及学习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重点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党建和班团工作指导、学业和职业发展辅导等工作。最后,党员导师要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党员导师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以及学生集体的文体、竞赛类活动当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工作档案,及时与学生工作团队沟通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