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融合

2022-03-23陆伟昌

物理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物理学高中物理物理

杨 欢 陆伟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 南京 210023)

1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教学实践取向。如何将德育融合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核心素养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物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育德培智的基础条件,物理即为格物究理,就是将事物进行分类、化简,探寻它的本质和规律,重温物理学家的认知过程、思考探索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懂得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习惯、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合作,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等,这些都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融合,首先在于发现、挖掘生长在物理之中的原生要素,通过激发生长点、发挥育人功能。在物理教学中找准时机,潜移默化地融合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增强融与育的效果。

2 物理教学与德育融合的途径

2.1 上好第一课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序言“物理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中,阐述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研究的特点、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与应用、物理学的未来。教材中还加进了“学以致知,客观理性——物理学背后的科学精神”的内容,[1]从学以致知、实事求是、理性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物理学的发展成就与科学精神密不可分,也契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要求。将“德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宜从第一课就开启。

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家的信念和传统的积淀,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着后来人,令人心向往之。因此,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课,是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融合的重中之重。但若仅关注序言内容,空谈科学精神而不做延伸,则第一课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无法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在上好序言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学习物理的要求,从科学家榜样作用和现实做法两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讲好老故事

物理学家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感动着后人。物理学史上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对高中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对教师来说更是“老故事”。以往的教学,大多把重心放在寻找科学家的探索之路、思维历程、方法选择等方面,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事实上,这些老故事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等意志品质的好素材。在上好第一堂课后,仍然可以利用教材中物理学家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从这些老故事中学到科学家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伽利略之前,很少有人敢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从不人云亦云,敢于挑战权威,相信实验和证据,最终成为物理学的奠基人。[2]

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牛顿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偶然,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谦虚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世界。

法拉第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他在化学上颇有成就,对物理学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发电机的发明等,这些成就源于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在普朗克、汤姆生、卢瑟福、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等物理学家的合力探索之下,共同建立与发展了量子力学,与同时代的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共同推动物理学的进步。

很多物理学家在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下,坚持不懈,求真务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将这些物理学家的事迹融合到教学中,学生从中学习物理学家从不言弃的科学精神,养成敢于质疑、大胆猜想的科学态度。

2.3 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融合德育,也包括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要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趋利避害”,在物理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全面看待问题。通过课堂引入不同的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汽车的行驶、推箱子、电机的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存在,都会消耗很多能量。引导学生思考:倘若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举例,认识摩擦力的利弊,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运动的物体能否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能否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可以充当阻力,能否成为动力?这些问题会与学生在生活中的直觉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中有的和直觉吻合,也有很多与直觉不尽相同,通过实验和思考才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3]

2.4 培育好习惯

物理学通过定量实验和科学推理,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规定了21个必做实验,这些必做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重要。通过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规范操作等习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4]

为了探究或验证物理规律,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必须善于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光的干涉”的教学中,当采用相干单色光照射双缝时,在光屏上看到明暗相间的等间距条纹,分别改变缝的宽度、双缝与光屏的距离、光的波长,都会使条纹间距发生改变。这些都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才能总结出规律。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探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就要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画出力的图示,从几何关系中寻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实验过程中,只有严谨细心、认真负责、采用科学方法,才能使实验成功。因此,通过实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与作图能力,并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德育自然渗透其中。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思维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让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实现德与理融、情与智合。

2.5 拓展新活动

在课堂以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例如厨房中的物理、在家可以做的物理实验、生活中常用电器的电磁辐射研究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获取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习活动的德育功能。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研究性学习强调证据,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组织各种物理学科活动,丰富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如在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一的“光”一章后,让学生探究“光的艺术”,感受物理之美、自然之美。在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二的“传感器”一章后,可以让学生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智能电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进行德育融合的重要途径。[5]。

3 结语

通过科学的设计,在物理教学中融合德育,以无形化有形,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物理课堂更具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物理学高中物理物理
只因是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美食物理学
处处留心皆物理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