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022-03-23王丽芳徐久香

广东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端产业链制造业

文/王丽芳 徐久香

[导读]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拥有了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也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关键环节被“卡脖子”、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较低等问题和挑战,因此,我国仍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制造业产业链,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我国尽快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不断增长,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持续提升,成为“世界工厂”和拥有齐全产业链的世界制造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长期以低技术、低成本、低价值的“三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尚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许多关键技术和装备面临“卡脖子”问题,因此,我国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切实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业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为了获得低廉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市场,经历了多次全球跨国转移,我国也在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全球跨国转移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截止到2021年12月,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全球制造业跨国转移呈现出两大新趋势,这对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部分制造业向更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国家转移。目前,全球制造业处于第五轮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过去我国具有相对比较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业开始部分向外迁移。由于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税收优势更大,特别是出口关税比我国低10%到25%,如越南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消减了99%关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在国际制造业中获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支持,这些因素均进一步增强了东南亚国家对全球制造业的吸引力。据了解,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加工厂开始搬离,前往东南亚和印度建设工厂或生产基地,这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转移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过去发达国家制造业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并非全产业链转移,而是仅转移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价值含量最高的研发和品牌营销等环节仍然由其本国企业控制,并长期占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增长乏力,生产疲软,失业率增加,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缓解国内产业空心化趋势,均出台措施激励甚至强制海外制造业回流本国。如特朗普执政时期和拜登政府均采取相关措施吸引制造企业到美国投资生产,部分美国科技公司开始逐步将供应链转移出我国,苹果和谷歌最新一代智慧型手机中部分已不在中国制造,同时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世界龙头企业陆续在美投建新工厂。此外,持续数月的俄乌冲突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处于安全考虑,将更多业务转移至本国。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客观上也刺激和加快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内部问题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内在问题和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产 业价值链中低端。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在科技创新上基础比较薄弱,长期走模仿创新之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如飞机、汽车、手机制造等需要的关键材料尚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一些关键材料仍然依赖进口;计算机和服务器、数控机床、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工艺技术,以及高端芯片、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技术和产品主要依靠进口,产业链韧性不强,部分领域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此外,国内一些制造企业对研发创新不够重视,不愿意通过自主创新去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仍然追求规模经济,以低成本低价格参与竞争,导致产业链转型升级缓慢,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

二是部分行业产业链不健全。制造业产业链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上游关键设备和零配件不能自主生产,核心零配件、机械装备、软件系统等由发达国家控制,制造业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产业链规模化和协同效应难以发挥。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有32%的关键材料处于空白,52%的材料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均依赖进口。在制造业上游关键设备供应上,集成电路、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软件、发动机等领域仍缺乏自主生产和供应能力,集成电路制造中技术门槛最高的核心设备光刻机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高性能芯片“卡脖子”问题比较严峻。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也不健全,中高端汽车制造业的微控制芯片依赖进口,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外芯片断供,汽车制造出现“芯片荒”,部分车企因得不到芯片被迫减产。制造业其他领域如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行业也普遍存在上游关键技术和高端零配件“卡脖子”问题,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较低。我国制造业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密切对应关系,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是国内制造业最主要的碳排放主体,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中端制造业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其他高碳排放的制造业有造纸业、纺织业、食品和烟䓍业等,这些高碳排放产业都是重工业、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等中低端制造业,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推动制造业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

四是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制造业存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现象,特别是随着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的消费成为市场主流,对制造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国内无论是纺织、轻工还是汽车、手机、家用电器等行业,均存在低端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而高端产品未实现质的突破的现象,主要高端产品仍来自国外进口。此外,国内一些制造业企业在盲目投资驱动下造成原料、半成品、成品大量库存,出现资金周转问题,导致企业资产负责恶化、债务风险加大,并最终影响整个制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制造业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缺乏。从具体人才情况来看,创新型、高技能等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高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普通技术工人存在用工荒现象。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35%。近年来,国内一些人才在求职过程中存在“避实就虚”现象,求职更多倾向于金融业和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导致国内在基础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更是紧缺。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建设、绿色低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

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制造业科技领军企业或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针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开展攻关,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研发创新中的源头作用,主动对接生产制造企业技术发展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进行小试、中试和产业化,打通成果研发和应用通道,助力制造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发展。

(二)提升国产化率,建立健全制造业产业链

开展制造业“建链、补链、强链”工作,推动制造业企业从中下游产品组装加工环节向上游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装备环节延伸,稳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水平,解决产业链韧性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全产业链安全自主控制。加大对制造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并购重组、战略结盟、协作生产等方式,到海外建立国际原材料供应基地和全球产业基地,拓展国外市场,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深度融入和驾驭全球产业链。

(三)加快技术升级,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探索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碳排放行业制定节能降碳工作路线图,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强制关停,推动行业由追求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变。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推进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工艺技术装备,以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制造业柔性生产水平。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优化制造业生产工艺流程,推动生产线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降低生产环节的能耗和物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四)以供给侧改革解决制造业结构性失衡

对供给端产能过剩的行业实施“去产能、去库存”,清理关停“僵尸企业”,淘汰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产品质量差的企业,消化现有库存,减少低水平重复制造。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产品设计和核心技术研发,建立自主品牌,做好市场运营,围绕产品功能扩展售后服务,以高端产品和差异化服务创造新供给,引领和适应新需求。创新企业生产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企业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转型,形成“企业+客户”协同制造模式,缩短成品库存周转周期,实现 “零库存”。大力发展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增加高端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壮大制造业人才队伍。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行业高层次技术人才,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工程师人才队伍,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完善制造业人才激励制度,切实提高技术人员收入待遇,打通职称职务晋升通道,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和尊重技术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吸引更多人投身制造业、服务制造业,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高端产业链制造业
高端油品怎么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