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2-03-23许奕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党外人士民主党派政党

许奕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历届领导人结合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和多党合作理论,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

毛泽东是协商民主理论的探索者和奠基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思想,不仅为协商建国、建立多党合作和创立人民政协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石。

(一)形成了党内协商的理论基础

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内组织运行的一项规则,是每个人充分表达各自观点、发扬党内民主团结作风的一项组织原则。虽然在党的一大至五大通过的党章没有提及,但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贯彻了这一根本组织原则。从1927 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提到“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到1928 年党的六大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毛泽东作出许多原创性理论贡献。[1]在1937 年5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2]278明确党要通过党内民主联系党员,用民主的方式发挥全党的积极性,提高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1945 年党的七大中,毛泽东指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并将协商民主思想灵活嵌入到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集中制具有了协商民主的内涵。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开会的方法问题。先把报告草稿发下去,请到会的人提意见,加以修改,然后再作报告……这个方法是一个什么方法呢?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3]290要发挥民主集中制应有的功效,就需要注意“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因为大家意见分歧,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什么叫集中?首先是要集中正确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叫做集中统一。”[4]以上围绕党内民主集中原则展开的论述,形成了党内协商的理论基础。

(二)首创了“商量政府”概念

1937 年5 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和实现抗战的口号,并从国家形态角度提出“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治”的构想[2]256-257。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团结抗日进步势力、力争时局好转、克服时局逆转。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抗日力量,毛泽东再三强调抗战、团结和进步三者缺一不可,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方面提出了“三三制”设想,“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5]760从制度规范层面上为党外人士进入政权作出了一定比例安排的保障性规定。对于新中国政府的特点和要求,1956 年12 月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政府的性格”就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6]。从理论渊源来看,毛泽东的商量政府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行政协商民主理论。商量政府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政治原则,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工作原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行政协商的理论支撑和内生力量。[7]

(三)形成了政党协商的思想基础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毛泽东就明确倡议各革命党派和团体召开联席会议,“政治协商”从此开始萌芽[8]。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必须团结全国最大多数有党有派和无党无派的人……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5]76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9]新中国的建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等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大事喜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参加才能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在1948 年《致李济深、沈钧儒》的书信中就提出:“必须先邀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此项会议似宜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此项会议的决定,必须求得到会各主要民主党派及各人民团体的共同一致。”[10]毛泽东以上论述都是围绕政党之间如何进行合作、联合、商量、开会等提出来的,逐步酝酿出了我国的政党协商。关于互相监督,按照斯大林的认识,几个政党并存只有在利益敌对和对抗阶级社会里才会存在,而苏联“没有几个党存在的基础,……只有一个党,即共产党存在的基础。”[11]而毛泽东认为“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12]809,并明确指出:“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13]毛泽东这一思想突破了斯大林主张的苏联政党模式,提出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这为我国政党协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提出了协商民主的要求即遇事多商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需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有群众的广泛支持。毛泽东明确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36。1958 年4 月30 日,毛主席来到广州棠下农业合作社视察,勉励大家“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生产搞好”。“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是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也是获取群众智慧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群众力量的内在动力。毛泽东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3]291,同时也明确要求“要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要联系人民群众,而不是脱离人民群众”[12]809。这就意味着,所谓民主的方法,就是讨论、说理、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同人民群众进行协商的方法。换句话说,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革命胜利和事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的愿望、意见和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才能克服一个个难题和解决一个个矛盾;也唯有凝聚群众、带领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才能攻坚克难,取得胜利[14]。对于党外人士这类特定的群体,毛泽东强调凡事都要与党外人士商量,“共产党员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明确指出国家大事是公事,是大家的事情,“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要尊重和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与建议,共同商量问题和决定问题[12]809。在同群众如何协商的方式上,毛泽东指出,“通过村、乡镇、区、县的群众大会……通过党员同各阶层人士的交谈,通过各种会议、报纸和群众的来电来信等等一切能听到人民呼声的渠道。”[15]

(五)提出了协商的保障要求

毛泽东指出,对于党外人士的“一切善意批评”,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要虚心倾听、诚恳接受,“别人说得对的,我们应该欢迎,并要跟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说得不对,也应该让别人说完,然后慢慢加以解释。”并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民族谋利益的政党属性角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12]809。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克服“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意见,然后去做。”[5]742-743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特别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把我国协商民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从制度化层面上确立了下来,进而开创了我国协商民主的新局面。

二、邓小平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了协商民主的组织平台,开拓了社会协商的全新场域,提升了多党合作重要地位的同时指明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方向。邓小平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协商民主及协商民主的价值,主要就党内协商、党际协商和社会协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

(一)关于党内协商

早在1962 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在党委内部生活中,应该注意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逐步孕育了党内协商思想。1980 年8 月,邓小平强调要“真正实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这为开展党内协商提供了一种制度设计。关于在党内要协商什么,邓小平指出,“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16]341。就如何做好党内协商,邓小平明确要求善于倾听,“各级领导同志要善于倾听反面意见,倾听不同意见;要听老实人的话,要听老实话。这也是我们的传统。”[17]291也要善于交心,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党内协商,即“在党委会里面,应该有那么一段时间交交心,真正造成一个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空气。”[17]292

(二)关于政党协商

邓小平关于参政党、民主党派的性质与作用、“十六字”方针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开展政党协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从政党属性来看,作为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在性质上实现了由“阶级联盟”向“政治联盟”的转变,他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协商、坦诚相待、真诚合作的“政治力量”属性更加鲜明,为政党协商的开展提供了主体理论支撑。一是论述了政党协商的重要性。邓小平于1957年4 月28 日在西安干部会上曾经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18]270。1979 年10 月19 日,他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时指出:“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做得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同时,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16]205这一重要讲话阐述了民主生活的重要作用,明确要求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等不好倾向,需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否则“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开展政党协商,就可以是“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18]273,指明了开展政党协商对于处理问题和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二是论述了政党协商的原则与要求。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与党外人士合作时,要“贯彻民主的精神”,“善于在政治原则下,团结共事的非党干部,让他们充分理解、乐于接受、赞助和执行我们的政策主张,大大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并经过他们去达到团结各阶级各抗日党派,团结大多数之目的。”[18]16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政党监督,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要扩大他们对共产党的监督,对共产党员的监督。”[17]258-259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注意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并接受他们的监督。要发挥政党协商的作用,使各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群体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克服有限理性。三是推进了政党协商的制度化建设。在1979 年10 月,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多党合作,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6]205政党协商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体现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随着1989 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政党协商开始迈上了制度化发展轨道。

(三)关于社会协商

一是论述社会协商的必要性,邓小平指出:“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18]273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只要群众出了气,意见充分表达了,问题就好办多了。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邓小平提出了经济的市场化,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需要重视以社会协商的方式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冲突[19]。二是论述社会协商的方法,明确要求“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20]89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协商,邓小平指出“要沉得住气,要善于面对群众,依靠群众,耐心地去做工作。”[18]273三是明确社会协商的内容和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倡导全国性、地方性以及基层单位内部的重大问题要进行协商对话,要求群众性团体积极参与,“注意进一步发挥现有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注意开辟新的渠道。”[20]493必须要有渠道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有地方让群众提意见和申述委屈。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18]218-219要广开言路,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和不打棍子,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畅所欲言。

猜你喜欢

党外人士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一代党外人士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