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的三重逻辑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发挥统战法宝作用

2022-03-23雷明贵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雷明贵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团结”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除了会议主题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1,在结尾部分还用整段论及“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由团结而兴”,新时代统战工作要促进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辞海》中“团结”意指“在同一目标下,人们互相支持、帮助,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新时代以来党的重要文件当中,“团结”这个词比较密集地出现在纪念建党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 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随后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而“团结”较早和最广泛传播的时间段,是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1943 年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并通过统一战线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要遵循其基本逻辑: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建党百年以来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实践逻辑。

一、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的理论逻辑

统一战线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也是统战理论所关注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贯穿这一主题,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

首先,增进团结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国工人应该努力形成“反抗主要敌人”的政治力量“联合”,通过组建广泛的“同盟”和“联盟”去实现特定政治目的,以反抗主要敌人。《共产党宣言》进一步重申,共产党人应支持一切政治力量,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进而实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联盟”和同盟就是统一战线。基于特定目的形成联合或联盟即增进“团结”,是统一战线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维护团结是统战理论的基本指向。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特定政治社会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中国统战工作实际结合的成果,第一次将数千年来居于政治议程之外的群体纳入政治进程,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不仅促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转变,并确定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聚智发力。正是在大团结大联合这一理念指引下,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展、“法宝”作用不断展现。

再次,扩大团结是统战理论创新的要点所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部署统战工作,召开系列重要会议、颁行系列重要文件、出台系列重要制度,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既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统战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思想结晶,也成为指引统战实践走向未来的根本遵循。这一理论成果的核心主题仍然是“团结”,即不断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统一战线就是为了增进团结、维护团结的制度安排。对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共同体来说,要经由统一战线、统战工作的形式,把“大一统”延续下来、传承下去,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条隐藏但是基本的主线,也是统战理论的核心议题。

二、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的历史逻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年,100 年以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是如何理解“团结”对象与范围、怎样增进团结的?依对此问题的回答,可以理清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的历史逻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凝聚到党领导的革命进程当中,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共二大改变了建党初期不同其他任何党派建立联系的做法,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尽管随后北伐成功、大革命失败,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锻炼自己不断发展壮大。“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民主联合战线的经验教训,于1928 年中共六大上提出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把占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凝聚到革命进程中。此后,为团结各政治团体、各族各界群众一致抗日,1935 年12 月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统一战线团结的范围空前扩大,为抗日战争胜利打下坚实的人心与力量基础。和平、民主力量的团结,有力支撑了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围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开展工作。在经济方面,党以统一战线方式,通过不流血的革命推动“一化三改”。在农村,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从小土地所有者转化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城市,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一化三改”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积极实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在1956 年提出对各民主党派实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在民族政策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实际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留下丰厚的政治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为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统战工作团结的范围逐步扩大、团结深度也在拓展。就团结范围来看,1986 年第十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两个范围联盟”,强调“统战工作要开阔眼界,走向世界,广交朋友,联络友谊”。统一战线团结的范围扩展到大陆以外的第二个范围联盟,为我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与资源支持,也为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打下坚实的人心基础。就团结深度来看,统战工作逐步由体制内拓展到体制外、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等领域,特别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新生社会群体开展统战工作,为吸纳团结新生社会力量进入既有社会政治体系服务。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不同时期,统一战线都围绕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开展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39,这注定是一个大团结大联合的历史进程。将“大一统”的文明共同体传承下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的实践逻辑

增进团结不是口号,而是统一战线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什么团结”“团结谁”“怎么团结”等,是党基于特定历史任务特别是特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所提出行动纲领,其目的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将“大一统”的局面传承下去,增进社会整合和国家团结。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的实践逻辑,来自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及其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特殊性。

(一)统一战线在助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向前发展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力作用下启动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内部动力推动着历史发展,也影响着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领域与深度。正是在解决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早期统战实践的社会主要矛盾基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劳工阶级联合”“民众大联合”等统战思想指引下,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举办平民女校等“小联合”汇成了“民主联合战线”的大联合,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胜利。随后,中国共产党团结的范围从工农,扩展到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乃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的“全民族大联合”,并最终协商建国,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解决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的“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换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统一战线从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这个大目标开始落实落细,转变成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上来。无论是1980 年代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实现“两个用起来”,还是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治支持,都体现出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量。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统一战线认清历史方位、使命任务,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新时代新征程的“时”“势”设定统一战线实践创新重点

为什么今天“团结”的问题如此重要和紧迫?主要原因是统一战线所面临的“时”与“势”、所承担的使命任务都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

首先,从外部世界局势来看,风险挑战增多,统一战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繁重。国际统一战线一直是统战领域的重要工作,这主要基于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活力最强、影响力逐步拓展的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在中国的起源,也是100 年以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影响下提出的战略和策略。在中国革命和建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都要寻求世界上知华友华力量的支持:无论1955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为亚非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各国的独立发声,还是19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援建坦赞铁路的艰苦卓绝,又或是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都体现出中国以团结求发展的决心。今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将“发展”作为我们的核心议题,在疫情还笼罩全球、乌克兰危机成为美国北约进行战争动员的由头,并通过制裁导致全球粮食、石油紧张,数千万人面临吃饭问题、陷入生存困境的时刻,中国要团结世界发展力量,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说:“要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全球发展。”这是统战理念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实践,统一战线要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营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次,从国家层面特别是经济和政治层面看,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谋发展的任务更加重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固有利益藩篱亟待破解,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叠加,改革发展任务之重、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为应对这些问题,统一战线需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凝人心聚力量,将人才、资源、智慧和能量聚集起来,引入到国家发展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实践议题当中,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再次,从支撑国家运行的社会层面或者说从“统情”来看,社会结构分化、思想多元,统一战线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紧迫性在加强。工农联盟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础没有变,但工人和农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新型产业工人和农民工等大量涌现。如快递小哥、卡车司机数量都是上千万,在第一代农民工因多种原因离开城市之后,新生代农民工能不能在城市立足,是否能找到回乡的路,这也是涉及到上亿人的生计发展问题;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现有的1 亿6 千万市场主体中,与百姓生活相关、最具烟火气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 亿,他们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另一头连着百姓生活,怎样为这些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其健康发展,是一个永恒课题;新技术应用在催生大量独角兽企业的同时,也对利益分配格局造成影响,对依法加强规范引导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大量的网络群体和网络舆情,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社会结构仍在深刻调整,社会领域异常活跃,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统一战线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紧迫性在加强。

统一战线是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新时代新征程上统一战线要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