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2-03-23高文波林正雨陈春燕赵颖文唐江云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成都市数字化电商

高文波,林正雨,何 鹏,陈春燕,赵颖文,唐江云,李 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成都 610066)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建设数字中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也是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水平,提高乡村生活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1-2]。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相继出台了《成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成都市“十四五”信息化规划》等重要文件,强化顶层设计助力成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效。本研究以成都市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为基础,通过对成都市及市内17个涉农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职能部门和89户农业从业人员的问卷调研,结合实地走访调研,总结分析了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现状,探讨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

1 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1.1 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近年来,成都市持续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4G网络和光纤网络普及、5G网络快速发展。成都市已实现4G网络和光纤宽带行政村全覆盖,累计建成5G基站3万余个[3],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区市县城区5G信号全覆盖。全市有线电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6%;乡村网民数近1120万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0万户以上,乡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入户率分别为80.8%和79.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4%和5.8%。

1.2 乡村数字化治理与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涉农县(市、区)数字乡村平台已实现服务和信息精准到户,教育、医疗、农技等优质资源下沉到村,乡村公共教育、医疗、就业、传统文化服务数字化行政村覆盖率分别为90.95%、83.05%、75.25%和63.9%,基本实现村民“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互联网+党建”不断向农村基层延伸,数字网格化管理覆盖88.23%的行政村和涉农社区;91.44%的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开展了线上法制宣传教育或法律事务服务;87.75%的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实现了线上宣传传统美德与良好家风宣传和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的监督;党务、村务和财务的综合公开水平达95.88%。“雪亮工程”覆盖率和在线办事率均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部门数字治理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1.3 农产品电商服务快速发展

据统计,2020年成都市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694.34亿元,占全省总零售额的47.8%,简阳市、蒲江县、金堂县、都江堰市、邛崃市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4]。全市电商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90.3%,农产品电商配送站行政村覆盖率达73.6%。农村电商助力农产品上行,逐渐成为全市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4 数字农业试点建设成效初显

2020年7月,大邑县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2022年5月,新津区、蒲江县入选四川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大邑县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形成以智能农机应用为主的“无人农场”数字化应用场景。新津区天府农博园引进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系统,积极推动大田种植由“经验依赖”到“数字赋能”转变。蒲江县积极探索全链条数字化发展模式,助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助推当地农特产品热销全国。

1.5 乡村智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92.8%的3A及以上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提升,智慧导览系统、智能信息平台、智能停车场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无人售票、智能点餐、智慧购物等服务方式不断优化。同时成都市大力推进“线上云游”“直播带货”等模式创新,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渠道。

2 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乡村数字新基建仍然薄弱

成都市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但仍存在农村地区5G基站偏少、部分地区4G网络覆盖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全市5G基站行政村和涉农社区覆盖率仅为47%,仅有46.9%和28.9%的被调研者对手机上网网速和收费感到满意。农田气象、耕地质量、土壤墒情等农业物联网监测点建设滞后,多数物联网设施设备后期维护管理机制缺乏,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普遍存在。

2.2 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共享利用不足

全市农业农村数据的常态化采集、共享、流通、使用效率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数据共通共用体系仍不完善,基层政府涉农部门、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够互联互通,“信息孤岛”、数据壁垒仍然存在,涉农数据潜在价值未充分挖掘。同时平台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县级各种信息化系统平台重复建设现象存在,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2.3 数字乡村建设人才支撑不足

数字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已成为成都市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基层部门专职信息化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调研中发现,87.5%的基层被调研职能部门反映缺乏专职的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承担数字乡村建设的牵头责任县级网信办基本设置在县委宣传部,人员编制仅有2~3人,而现有县(区)级农业农村局信息化职能部门数多承担多项管理职责,均缺乏信息化专业的专职人员,而镇(乡)级信息化专职人员则更加匮乏。同时,受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在同等薪酬水平条件下乡村依然很难吸引数字乡村人才。

2.4 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进程发展缓慢

据统计,2021年成都市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仅为23.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调研发现,部分地方建成的数字农业项目,大屏展示的偏多、实际应用的偏少,同时农业高端智能装备、物联网传感器、动植物智能决策算法模型缺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

3 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建议

3.1 健全数字乡村发展支撑体系

数字乡村建设强调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乡村居民数字能力决定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横向与纵向扩展深度[6],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新基建,扩大5G通信设施、物联网设备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在乡村地区的覆盖广度。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智慧广电网络等的建设,探索全方位立体式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云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着力推进农村水利设施、仓储物流基地等的数字化改造。

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人才支撑,着力提高基层干部数字技能,将数字人才引进纳入县乡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计划,完善激励政策和配套保障措施。加大农民数字乡村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头雁”培养计划,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为重点发展对象,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专题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数字化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制度。

着力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以粮、油、果、菜、茶等重要农产品为重点,推进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提升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建立健全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标准,完善农业农村数据管理制度,构建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探索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确权、管理、交易、流转的一体化机制。

大力推动成都农业农村信息化科技发展,加大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围绕成都市特色农业产业数字化技术应用需求(农业高端智能装备、物联网传感器、动植物智能决策算法模型)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

3.2 持续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要加强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化应用,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以粮油作物为重点,建设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基地。围绕猕猴桃、草莓、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智慧果园、智慧茶园、智慧菜园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动“5G+农业”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落地。依托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摸清种质资源底数、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育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种业数字化建设。推进成都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搭建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着力构建全市高标准农田和耕地质量数字“一张图”监测管理体系,加快完善农业“四情”监测体系建设[7]。

积极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数字化乡村文旅产品,发展VR展览、掌上互动、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大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人情等方面数字文旅产品开发。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定制电商、社区电商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乡土“网红”,加强乡村电商直播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健康发展,深入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数商兴农”工程,加强全市冷链物流体系和数字化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配送网点普及,在乡村地区推动智能快递柜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推动成都特色农业品牌数字化建设,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产品电商品牌。

3.3 提升数字乡村治理能力

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推进县、乡镇数字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高质量打造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等数字政府智慧治理场景,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模式。完善乡村治理考核制度,以实际治理效果为监督考核导向,将乡村居民的满意度纳入乡村治理数字化考核指标内。

在全市开展“5G+”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养老的试点建设,整合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数字医疗、数字安防等农村大数据,加强数据的挖掘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模型,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由传统的“事后处置”到“源头防治”升级[8],促进乡村社会的“在场治理”逐步转为“缺场治理”[9],实现乡村治理精准化和智能化。

加强以人为本的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动互联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文化共享等延伸到乡、到村、到户。实施乡村信息无障碍建设行动,推动各类数字服务应用软硬件的适老化改造,要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开发大屏幕、语音引导版、大字版、简洁版、方言版等适老手机及其程序。针对农村老年人、残疾人等少数特殊群体,继续保留线下服务渠道,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3.4 完善支撑保障机制

根据调研数据,全市现仅有41%的县(市、区)编制有数字乡村规划、数字乡村实施方案或行动方案。因此,全市各县(市、区)应在对接成都市相关规划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出台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或行动方案,并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机制。

强化数字乡村组织实施,强化市县两级网信办和农业农村部门相关科室的职能左右,配套专项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指标,发挥其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牵头协调作用。优化各级相关部门数字乡村发展的职能配置和职责定位,构建统筹有力的组织体系,以“清单制+责任制”项目化方式抓实各项任务推进实施,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纳入乡村振兴指标考核体系。

猜你喜欢

成都市数字化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