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

2022-03-23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职业

孙 蓬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劳动教育是中国话语体系中的一种特有表达,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事业的育人宗旨,因此,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分析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劳动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探索将文化建设融入劳动教育的方法路径,有利于加快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和以劳强体的功能,提升高职院校劳动育人质量。

1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1.1 劳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需要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应试教育占据了我国教育主导地位,导致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从小被灌输“分数至上”的理念,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如很多学生单纯认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就是干家务、做农活、搞卫生,认为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力劳动。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一方面会造成劳动教育的方向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也不会劳动的现象。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社会主义先进性的鲜明标志,通过培育和发挥高职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1.2 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在高职教学过程当中,依托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学生在参与专业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了专业技术性内容,又培养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了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既能在专业中学习劳动技能,同时又能在劳动中检验专业学习成果,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成长为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1.3 劳动教育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没有劳动,职业教育就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新工种、新业态以及新模式,驱动职业岗位升级、职业场景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实现数字化升级。专业建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让专业建设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机制。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专业,专业建设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反馈和及时的修正,从而更好地引领专业发展[2]。

2 劳动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研究

2.1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是劳动育人价值生成的动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2021年,我国修订了《教育法》,劳动教育正式进入法律条款,突出了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相关文件、法律法规的出台,凸显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阐释了劳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战略意义。没有对国家的制度、道路和理论的认同,学生就不可能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2.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劳动育人价值生成的前提条件

劳动育人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内涵。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是党站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对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既突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2.3 实习实践是劳动育人价值生成的基础

《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年修订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指出:“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是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也是锤炼意志品质、提前熟悉岗位、引导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必须高度重视、规范管理。”无实践,不职教,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我们不仅要厚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现路径探索

3.1 环境建设是劳动育人价值实现的物质条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重在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一是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训室科学管理、合理使用,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实训基地具有生产岗位现场氛围,能够进行生产性的或虚拟仿真的实训,满足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受教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3]。二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专兼结合培养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共育平台,加强产教融合,帮助学生与优质企业实现前沿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会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三是以专业社团为依托,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志愿者活动为代表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专业社团的社会实践也能恰到好处地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应。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体会“劳动最光荣”。

3.2 课程建设是劳动育人价值实现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导价值等使命。在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劳动育人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劳动价值观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劳动精神的融合。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重要核心之一就是“产教融合”,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会劳动,不断浸润劳动价值观念,在劳动中检验专业学习成果,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心里种下精业意识的种子。

3.3 制度建设是劳动育人机制有序运行的规范和保障

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各项制度的制定是否符合高职劳动教育的特色,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铸就工匠精神,这些都是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一是健全完善评价体系,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将对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评价考核融入教学考核、日常考核和第二课堂考核中,通过过程性、结果性和增值性评价,多维度衡量学生劳动教育成绩,以评价体系促进、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二是融入“7S”理念,实施与企业管理对接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教学、实训和生活场所全面推行现代企业“7S”管理,结合“7S”理念,制定学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活动管理等学生管理制度,并将“7S”活动的效果进行量化,将“7S”理念“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到学生思想和日常行为中,清除学生中存在的做事马虎、行为涣散、责任意识不强、卫生意识差的不良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自我管理和主动劳动的目标,并在学习工作各方面得以体现。

3.4 校园文化建设是劳动育人的核心和灵魂

一是建设劳动教育融合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如在教室、教学楼制作“大国工匠”等主题文化墙,营造普及劳动文化氛围,让学生随时体味工匠精神的韵味。二是要发挥先进典型的旗帜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引进大师进课堂,聘请技能名师担任工匠导师,定期邀请企业名师、杰出校友开展技术讲座、交流报告会,以此感染、启发、教育广大学生。三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渠道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舆论引导,重视对劳动育人成果的宣传工作,定期发布积极向上的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倾听学生声音,提高宣传力度和宣传的有效性,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劳动教育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教育熏陶、考核固化、专业强化、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形成劳动精神能量场,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做到主动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以及崇尚劳动。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