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分配的人民思想要义*
2022-03-23郭豫
郭 豫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十个坚持中,“坚持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扩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相比,显著特征就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道路,就是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全体人民受益。第三次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创举,目标直指共同富裕,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是总体要求,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发展相结合的新的伟大实践。
1 第三次分配的演进过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来看,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资本导向明显,实现的是一种完全自由资本流动的分配模式,必然导致贫富差距增大。二战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几乎失灵,造成由寡头经济向寡头政治演变,垄断式的政治和经济两体合一,所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置于富人利益体中,社会失衡现象日益加剧。第二次分配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实践中找到的关于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调和手段,在保证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的基础上,运用政策性手段弥补市场在宏观调控上的不足,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有序发展。应该说,第二次分配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在构建市场与计划的不平衡状态下产生的,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以遮蔽的形态体现,但在稳定社会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一个中国本土概念,最初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提出。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中明确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1]第三次分配的提出是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三次分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在中国的特有现象,其研究层面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范畴,与传统西方经济学有显著差异,与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等要素关联紧密,形成了特有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从生产要素投入与分配规律看,第一次、第二次分配后仍然会出现不均等、不公平的现象。市场调节存在差距扩大化和不公,政府调节存在覆盖面不足与力量不够,因此第三次分配“是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以及弥补第二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社会分配方式,是托起社会的第三只手”[2]。有限政府理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等证实了第三次分配对于补充政府再分配不足、对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有着重要价值。从人类发展观点看,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一定基础上才能推进[3],“一个人的收入多了以后,他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4],道德因素比市场和政府因素出现得更早、更本源[5]。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取向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纾困扶弱,开始具备了鼓励科学探索、推进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促进世界和平和谐等深刻意蕴[6]。从驱动主体看,体现出非政府性、无偿性、主体的多元性、及时性和敏锐性、社会责任性以及补充性等特征[7]。所谓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诸多方式济困扶弱、促进公益事业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8]。
从第三次分配的演进过程看,是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再到综合领域的整体过渡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阶段进行的调整。第一次分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西方经济学基础下的分配机制,以效率为导向,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市场领域实现高度自由流动,强调创造性,不考虑均衡和平等,一切经济要素追随资本,实现物质文明是主要目标。第二次分配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探索阶段,意识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特别是在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要在更多的社会层面发挥作用,用“看得见”的手进行“隐性”调节,既要避免高度计划经济下的显性干预,也要规避资本过度自由的扰乱。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以来,基于社会层面的经济手段杠杆的应用在应对历次经济危机时,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的作用,这也打破了西方经济理论中强调的市场交换必须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论断,在世界发展史上贡献了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经济深化改革,其主要目标是化解由于经济杠杆失灵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调节手段不能再通过行政干预来实现,因为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基础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抛开简单制度层面的考量,引导更多资本自发向短板处汇集,这需要在精神层面做好引领,同时也是人与社会价值的再审视,“天下大同”的意识自觉会逐渐上升,资本的自主性得到全面激发,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2 收入分配演进的现实基础
2.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形态的博弈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从纯粹的经济规律研究到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不断扩展的过程,奠定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下的商品高度自由流通的学理基础,在20世纪初期全球资本主义高速发展阶段得到高度追捧,形成了垄断话语权形式的新霸权。随着19世纪末《资本论》的出版,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所谓的“过剩”导致的“滞涨”,是无政府主义和商品高度自由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不平衡状态,导致一方面表面化的社会繁荣、产品供给丰富,另一方面普通民生得不到保障,“羊吃人”的表象揭示了人剥削人的实质,吞噬基础劳动力的供给为经济循环带来阻点,陷入了发展困境。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新发展模式,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确保了普通大众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苏联领导人过于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内经济单一化、教条化的模式泛滥,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倾覆,似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国际社会的现实层面出现了不适应,质疑声此起彼伏。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以英美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世界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和由此建立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系被泛化解读为适应全球发展的唯一出路。
面对世界风云变化的大背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中,如何既发挥市场活力,又保障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是首要问题。在调控过程中,既要控制资本的“向利”性,又要平等的“无条件”性,收入分配在其中必须发挥“调解”作用。在市场经济探索阶段,我们就提出了“二次分配”,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阶段,一种对市场的试探性尝试,目的是抑制过度自由带来的不平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第三次”分配是在二次分配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深化,如果说第二次分配是行政手段发挥了更多社会平衡功能的话,第三次分配就是将这种行政手段释放成一种社会自觉。在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让更多的经济利得发挥调解效应,不是强制的,而是自发的,是迈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体现。
2.2 集体主义的人本关照
集体主义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特征,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集体主义强调均富同利,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即便是当今社会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我们要倡导勤劳俭朴、努力奋进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考量,例如,脱贫攻坚、环保攻坚战等,是社会共同利益的“托底”工程,形成了以人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集体主义展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与我国传统哲学的集体主义不谋而合。关注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学、人类学的概念范畴,人的主动性如果完全发挥,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如果忽视了个人的发展需要,由资本引领人的发展,必然陷入需求陷阱,这也是西方产业工人工作越努力,越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主要原因。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化、实践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就是实事求是,不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理论。从建党100年和建国70多年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们都能够紧贴中国实际发展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措施、方法、制度等,确保我们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良好态势的持续,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紧密联系当下风云变化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收入分配是经济效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连接点,以此为点,是从小切口撬动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先导意义。从当今我国收入分配的现实看,也为资本的流动提供一种更高层次实现价值的可能,在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价值上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3 人民中心思想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都始终如一,并成为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人民思想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深化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人民思想内涵,在第三次分配过程中,要明确新的要义以和原则。
3.1 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指引
第三次分配过程中,经济杠杆和行政干预的显性效用逐渐减弱,更多地体现出自主性的发展,是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出来的公平正义以及效率的提升。人民利益最大化就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更多的操作层面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在财富集中的个人和集体,如何将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转换是重要考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次分配既是物质文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在人民利益节点上实现了两大建设的重大重合。
3.2 维持公平正义是重要价值导向
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第三次分配不是简单的劫富济贫,没有“阶级”差别,不鼓励主观原因造成的贫困,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造血式原则将持续引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公平正义在收入分配领域体现更多的是劳动付出的“等值”“可比”,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工作类型之间的可参考性。
3.3 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资源充足流动,行政干预手段发挥适当的条件下,进一步发挥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重构价值观,在相对均衡协调的状态下,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在共同富裕实现之路上,允许地区之间、个人之间的步调差别,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但最终都要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中得到体现。
4 第三次分配保障人民利益方面的路径方法
4.1 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完善慈善体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慈善精神传统,富则达济天下是古代对富人实现个人价值选择的一种解释。据《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1.7万个,比2017年增长7.3%。另据《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4月8日,全国共有慈善组织5 599家。当前我国慈善体制的不健全,从一定意义上削弱了慈善精神,慈善有时被误读为一种富人的选择,而健全的慈善制度,要求构建一种人人参与的体制机制,在这个体制机制中对人们的自主性要求就高,必须具有奉献精神,也是在经济层面实现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的弘扬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牵引慈善制度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创新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4.2 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嵌入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双方相互制约与影响作用明显。特别是面对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一些以资本和智力付出得到回报的收入公平性、合法性存在一定质疑。这就要求在充分释放经济活力的同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国家推行的纳税自主申报是在诚信框架体系下的一种无形监管,同时提供了更多的扣减项目,为相对中低收入人员减轻了负担,是人民思想的另一种更好地诠释。同时,对高收入群体的“隐性收入”来源的监控还将成为保证制度改革效率的重要渠道。
4.3 完善第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是当务之急
第三次分配从形式上看属于在经济领域推进的改革措施,但其中涉及更多的是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改革,这其中包含慈善机构、救济机构、援助机构、养老机构、环保机构、知识产权推广服务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如果说收入分配改革是监控资金流向的话,社会改革则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行为规范问题,以及准入、退出、运营等操作规范。政策是能画“外圈”,更多“内圈”的问题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形成中国方案。
4.4 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
第三次分配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能是对价值观重构,调解物质层面和道德精神层面价值观的博弈,这要求首先构建起相互对等的价值观。资本要素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在收入分配中消失,形成的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敌对鸿沟需要建立起共同平台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共同形成分配共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首先不能划分群体差异,让更多普通群众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形成共同事业,才能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以自发性推动第三次分配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第三次分配与我党历次收入分配的根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人民性的根本体现,关照到每个具体人的需求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个重大转变,人的价值将从单一的物质现实向精神升华,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将逐渐成为新坐标,特别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将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The Essence of People's Thought in the Third Distribution
GUO Yu
(
YantaiVocationalCollege,Yantai, 264670,China)
Abstract:The third distribution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key step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t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two distributions. After the market and administrative means are fully utilized, the initiative and autonomy of people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n society will dominate the third distribu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charity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s the main body, and the people's thoughts are constantly highlighted. In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 it promotes China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on a wider coverage level, laying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undation for the road of communism.
Keywords:the third distribution; people's thought; common prosperity; income dis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