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烟台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

2022-03-23滕向丽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烟台市烟台农业

滕向丽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2]。烟台市作为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同样是山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之一,具有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在过去十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成效显著,可以带头研究和论证新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烟台模式”。

1 烟台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烟台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高标准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为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现实基础。

1.1 主导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产业振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结合实际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8 200 hm2,建成粮油绿色高质高效核心区2 673.33 hm2,粮油产能与供给保持稳定;现代畜牧业稳中向好,2021年肉蛋奶总产量和猪肉自给率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海洋牧场示范城加快建设,目前已建成8.67万hm2海洋牧场,其中包含1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25个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施果业更新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苹果科创、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获突破性进展,“栖霞苹果、莱阳梨”转型升级开始破题。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品牌强农工程,一大批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被打造出来,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促进优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模式。如“烟台苹果”品牌价值145.05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烟台大樱桃”“莱州梭子蟹”等51个区域传统优势品牌和粉丝、葡萄酒等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推广使用,直接促进烟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当地农民持续增收。

1.2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2 241 km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村庄通户道路全部完成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一半以上(1)2021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已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推进农村的绿化亮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在农村的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设置照明设施;县域农村清洁供暖计划全部覆盖,对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诊所、便民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和新农村社区的冬季供暖全部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冬季供暖的清洁化。昆嵛山保护区大力实施“生态发展惠民利民”工程,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林家乐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逐步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统一。

1.3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

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足人才“留、引、育、用”四篇文章,推进“农业领军人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扩容”三大工程,打造高层次人才载体单位和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外国专家团队来烟台工作;选派优秀干部任县市区科技副职和扶贫重点镇村党委副书记、“第一书记”,组织万名科技人员下乡,举办各类培训班次;着力培养“田秀才”“土专家”,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领域泰山领军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农技骨干等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招录公费定向培养生、“三支一扶”毕业生,充实基层服务岗位。

1.4 一二三产融合趋势明显,农业农村转型升级

近年来,烟台凭借良好的农业农村资源,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林旅融合等发展,探索出了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及田园综合体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家;形成新业态综合型——园区经济模式,产业交叉型——威龙模式,利益紧密联结型——仙坛模式等多种农业产业化新业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农林牧渔”融合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旅游特色村等项目精彩纷呈。农村改善面貌,农民增加收入,农业和农村的转型升级得以实现。

2 乡村振兴视域下烟台市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过去十年,烟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烟台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各县市区明确了主攻方向,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乡村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得到夯实,取得了显著成效[3]。

2.1 扛牢粮食安全生产责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烟台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一直将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科技攻关,粮食实收和亩产都取得了可喜成绩。2022年上半年通过强化“科技壮苗”等技术服务,落实“八个到位”经验做法,扎实推进“一喷三防”等粮食病害防护,夏粮取得丰产丰收。截至2022年6月22日,烟台市收获冬小麦11.92万 hm2,登海206连片实收0.70 hm2,平均亩产896.62 kg,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农1212”成为中国首个百亩连片实打超过12 000 kg/hm2的小麦品种。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专家实打验收中,已连续7年、13次亩产突破800 kg,刷新全国小麦旱地和水地高产纪录。玉米、大豆、地瓜、花生分别播种9.86万 hm2、7 440 hm2、1.03万 hm2、3 113.33万 hm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51.33 hm2,烟台市粮食生产托管、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等典型做法3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2.2 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提高农民素质发挥有效作用。烟台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聚焦“1+6”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1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被构建起来。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改造老龄苹果园2.60万 hm2、老劣梨园280 hm2,超额完成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任务目标。省内率先开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获得配套保费补贴800万元。大力推进民和、瑞东、春雪等肉鸡龙头企业项目建设,2022年上半年肉鸡存栏6 679万只、出栏1.75亿只,同比增长3.99%、9.26%,在山东省产业集群评比中,“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中有白羽肉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席,占烟台市入选产业集群的1/3。抢占“预制菜”新赛道,与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烟台财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天府科技集团(莱阳)与中国创投资产管理公司签订30亿产业基金项目。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目前,烟台市入选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2个,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6个,数量位列全省首位。

2.3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过去十年,烟台市以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各县市区强化组织领导,增强支农力度,取得了可喜成绩。蓬莱区入选山东省现代农业十强县,获奖补资金1亿元;福山区、牟平区、莱阳市分别入选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建名单,分别获奖补资金500万元;栖霞市获批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莱阳市大花生产业纳入2022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获奖补资金920万元;招远市金岭镇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获奖补资金1 000万元。

3 乡村振兴视域下烟台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

3.1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给乡村带来经济收益较高且在本市有较好产业基础的苹果、樱桃、葡萄等经济作物,通过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果品特色产业领军区。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链。以涉农龙头企业龙大、鲁花、张裕、双塔等为依托,采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商业模式,让农产品加工业更贴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售区和重点物流节点,蔬菜、粮油、水产品、畜牧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被持续加强,通过发展水果加工、仓储、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畜牧和水产品加工等,使农业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农业品牌,创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特别要擦亮“苹果名片”,从革新栽植模式、升级品种技术、建设示范园区、拓展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宣传等方面入手,下功夫推进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强调农业“新六产”的发展。大力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在蓬莱、牟平养马岛、昆嵛山等地区重点推进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入融合,开展农村旅游模式的创建活动,培育田园、海岛综合体,实现产业链的加法、价值链的相乘、供应链的相乘。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建设农村特色互联网小镇,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在县、镇、村实现三级全覆盖。

3.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现代化

烟台市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通过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的扎实推进,以及乡村清洁运动的开展,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和推动农民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四德”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风俗习惯转变,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毒品禁运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培育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构建农民大众的精神家园,为振兴乡村提供道德修养和精神支持。优先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开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对饮水、道路、暖气、电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将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搞好乡村山、水、林、田、路生态管理,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水平,构筑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方位提升,推进农村现代化。

3.3 加快建设人才队伍,推进农民现代化

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素质提高摆上重要位置。一是发挥当地农民主体力量。持续加强对年轻化、高学历、强带动辐射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关注和培养。通过完善烟台大学、鲁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市农广校、市农技普及中心等单位参加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系统”,大力推进“学历+技能+创业”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是分类型、阶层开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导者和骨干的培养。加快现有农村“两委”成员、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新农人”、技能牵引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资源。开展“人才导向培训”计划,采用“招生、定向培训、就业导向”的方法,按照“先填写志愿者、签订合同”的原则,由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承担,农学、农业资源和环境、动物医学等专业职种安排高校招生普通类提前录取,毕业生取得大学学历后,录用于乡镇农技站职位。

3.4 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人才、资本、土地等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促进城乡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的融合,使要素的双向流动得以实现。一是把优先培育农村人力资本、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各类人才下乡摆上重要位置,重点是制定和实施政策措施,培养“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三农”工作队伍,切实激发农村人才活力;二是促进形成以财政保障优先、金融支持为主、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特别是在土地增值收入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资比重,重点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三是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闲置厂房、校舍、撂荒地整治,重点是整顿和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同时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加大力度,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其中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水平、统一经费,真正实现全面公平公正。

注释: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21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共烟台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

猜你喜欢

烟台市烟台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灌木丛篁图》
烟台市苹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