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推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以陇南市西和县为例
2022-03-23□王祥
□王 祥
(中共西和县委党校,甘肃 陇南 742100)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后,乡村振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同时,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
共同富裕并非单指物质经济,而是涵盖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人的发展等全面进步,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事项,是关乎民生福祉的价值所在。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面对现阶段收入差距现状的战略选择。陇南市2021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为28 694 元,而农村居民仅9 314 元,城乡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2]。
乡村振兴能推动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快速、充分、全面发展,有力促进农民增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1 脱贫攻坚胜利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1.1 稍峪村:美丽乡村+基层治理+乡村旅游
稍峪村位于西和县稍峪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该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产业振兴为支撑,以深厚的人文历史为依托,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基层治理为保障,以生活富裕为根本,依托云华山、塔子山自然资源,挖掘地方人文历史,开发民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把稍峪村建设成为民俗旅游文化示范村,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设计,以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修建稍峪村博士林1 处,配套建设荣誉墙1 处,建成稍峪村村史馆1 座,建成“德、才、孝、贤”四大文化长廊。同时,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垃圾集中堆放点两处、垃圾填埋点1 处、排水渠长450 m、护坡220 m、小广场两个共1 300 m2,安装太阳能路灯30 盏。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开展“有事好商量”“有事找支部”行动,落实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普法活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开展“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寻找最美家庭”“抵制天价彩礼”活动,围绕“春节”“七一”“乞巧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稍峪村立足辖内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创新基层治理,建设美丽乡村,采用文化影响、强化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培育等多项措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2 仁义村:党建引领+乡风文明
仁义村位于西和县十里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着重在建强班子、发展产业、乡风文明、人居环境等工作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一是抓党建引领,着力建强村级班子。过去,仁义村曾连续两年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随后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村两委成员实现了“政治素质强、带富能力强,年轻化、知识化”的“两强两化”目标,两委成员团结一心,执行有力,作风务实,迅速扭转了被动落后局面,应高效推进全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
二是抓乡风文明,着力激发内生动力。仁义村着力在“仁义”二字上下工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模式推行村规民约,全面开展“有事好商量、有事找干部”,每月8 日定期开展“党群活动日”,化解矛盾纠纷,为民兴办实事,特别是村上普通党员陆伟儿对五保户路永常年进行关照,让其生活有保障、过得好,做到了矛盾不出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出了农村文明新风。
仁义村通过党建引领和促进乡风文明,强化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并以此为发力点,不断推动产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补齐弱项短板,促进乡村振兴。
1.3 何坝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合作社带动
何坝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富民的思路,紧扣“党建引领、产业致富”这条主线,强组织、筑堡垒、建机制、聚合力,坚持把党建“主业”与乡村振兴“主责”相统一,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合作社带动”模式,着力打造以半夏、马铃薯、香菇、板蓝根等为特色产业的“绿色”党建品牌,促进乡村振兴再上台阶。
一是创建“党支部+”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坚持党建引领,创建“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用好土地及人力资源,鼓励合作社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好乡村振兴责任,将农村赋闲劳动力输送至各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民就近务工增收。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与土地流转程度,促进何坝镇产业持续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加快构建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培育特色品牌。何坝镇形成以马铃薯良种繁育为主,半夏、板蓝根等中药材,油菜、万寿菊等种植业,食用菌、大棚蔬菜等高效农业,牛、羊、猪、鸡、蜂等养殖业和矮砧密植苹果为辅的“一主多副”的产业发展格局。以“五十”工程为引领,以高庙山中药材产业示范点为依托,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建成占地666.67 hm2,以板蓝根、柴胡、黄芩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十佳合作社”建设为抓手,继续完善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科研—制种—繁育—种植—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体系,协调引进马铃薯原种水培技术,在马寨北沟梁建成占地133.33 hm2的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继续扶持聚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食用菌“制菌—养菌—种植—销售(香菇酱加工)”产业体系,提高科技含量,同时继续扩大香菇种植规模,争取2021 年香菇年种植量达到60 万棒;引导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规模的同时,引进药膳茶、佐料、药片加工等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依托何坝洛峪万亩万寿菊产业基地建设,在麦川、鱼山、安峪、刘集建成千亩万寿菊种植基地;以麦川坝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打通园区路网。继续扶持江源、鸣源两个养殖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养羊业年出栏万头和养鸡业年出栏50 万只。
何坝镇党建引领作用逐步彰显,产业布局已形成规模,为全面乡村振兴及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2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内涵逻辑
2.1 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根本在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良好“三农”态势,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与精神文明各种需求,最终让全体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始终贯彻人民至上的理念[3]。
2.2 时间规划
脱贫攻坚历时8 年,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也需长远规划,绝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合理筹谋、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实现。
在2022 年健全乡村振兴规划,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与政策,细化乡村振兴举措。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1 世纪中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2.3 覆盖范围
从人数与覆盖面而言,乡村振兴涉及全体农村农民,不落一村、不落一人,是全体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乡村发展注重效率,更倚重公平,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4 依靠力量
相较于脱贫攻坚成功实践,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仍然需要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需要政策倾斜,需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促进的格局,也要注重依靠农民自身力量,依靠全体农民共同建设。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唯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方能人人享有、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2.5 任务要求
共同富裕并非单指生活富裕,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同样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乡村振兴明确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 方面振兴任务,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要求,“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凸显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社会和谐和睦、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等多层次各领域乡村振兴实效。
2.6 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产业发展、物质条件、精神文明、人类发展等,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构建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与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农民在持续增收、生活愈加富裕的同时,享受到乡村振兴成果,获得更加公平的生产条件与发展机会,使生活更加富足。
3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导向
3.1.1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乡村振兴应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导向,在实践路径中统筹发展与分配,共同促进。一方面,全力做大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蛋糕”。因时、因地、因人,依据地域特征,培育特色产业,弥补小农经营缺陷,构建生产、销售、加工等较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向上流通通道。加强乡村治理,探索有益于当地形态的高效治理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用活农村土地资源,缩小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尽力分好乡村振兴成果的“蛋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兜底保障、农村低保等各类制度,加强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程的建设与利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振兴成果真实可靠、人人享有。
3.1.2 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当前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展开,但是部分农村群众仍然对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规划、内涵及实现等问题认识不清,思想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鉴于此,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实践中,必须扩大宣传,动员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乃至全社会力量,让人们在思想中认识到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并全力推动其发展。
3.2 激发农村农民内生动力
3.2.1 激发内生动力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需要人人参与、共同奋斗、共建共享。因此,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尤为重要。要避免个别群众出现“等、靠、要”“躺平”现象,通过思想引导、讲解政策、释疑解惑、产业帮扶等多种途径,转变群众观念,重视内在因素,从“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生产生活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效率。
3.2.2 加强技能培训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要想让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就需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针对一些农民自身技能不足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培训什么技术”的原则,持续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农业产业链,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现代农业发展成果。通过讲政策、讲技术、讲经验和现场观摩、实践操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经济实用的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
3.3 强化农村保障体系落实
3.3.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胜利时日较短,各项基础较为薄弱,确保不出现新的返贫致贫现象是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的前提条件。一要加强动态监测。对已经脱贫或者有致贫风险的农户随时监测,及时采取帮扶措施,让相对贫困问题不再出现。要补齐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问题,就要尽力补齐农村地区影响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各类短板,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政策、人居环境等。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事关乡村振兴根本和共同富裕目标,要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按照自愿、公平和效率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农民就近或外出务工,拓宽就业渠道,并协调解决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问题,让就业农民安心工作,增加其工资性收入,也可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提供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养殖产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
3.3.2 强化保障制度落实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要振兴、要发展,各项保障制度要落实好。要重视民生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充分保障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及时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对农村低保、粮食直补、临时生活救助、公益性岗位等补助性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户,确保不漏不扣。要全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同乡村振兴齐头并进,统筹解决农民关心的乡村教育、乡村医疗、文化体育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而且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以人类发展为取向测度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程度[4],不断提升农民群众乡村振兴后的获得感,通过维护民生福祉增强其幸福感,通过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