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
——以西藏为例

2022-03-23啊米娜

山西农经 2022年20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异地移民

□啊米娜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是一项重要的扶贫举措,对于我国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综合来看,现阶段我国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良好的动植物和森林条件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必要性

西藏地区的建设必须以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措施为根本指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统筹全面协同,推进自治区围绕生态理念全面发展。西藏地区现阶段正依托国家有关战略和政策,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为根本导向,致力于打造人民满意、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宜居地区[1]。

相比其他区域,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较为特殊,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困境。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激化了该区域家畜养殖与牧草资源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尽管西藏地区拥有较大的草场面积,但是由于该区域的牧草生长周期较短,不具备较强的载畜能力。另外,传统的西藏农牧民大多持有“惜杀”观念,导致草场载畜量过大,使得许多地区的草场出现了退化和沙化情况。再加上森林资源的大量开发导致植被面积大量减少,土地沙漠化加剧[2]。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政策是解决上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该举措能够缓解当地人口数量、分布现状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着极其重要深刻的生态现实意义。

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助于西藏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协调西藏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西藏地区发展的重要现实需求。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能够缓解西藏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可以使搬迁居民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加快西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现实基础及实施方案

通过分析西藏地区地理、经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发现,目前西藏地区的人口密度符合相应标准,但若仅按国际公认的中国境内高寒山区地带人口的平均自然承载能力估算,西藏地区仍然存在较为尖锐的人口自然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冲突。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初步实施建议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3]。

2.1 地理位置概况

海拔低、气候适宜的地区,环境承载量较大,有较多自然的河谷,地势平坦,土地较肥沃,土壤疏松,可以有较多空间安置移民。

出于高原自然生态体系的整体保护利用等长远战略布局考虑,在周围高寒偏远山区原定居生活的部分高原牧民群众可以自愿安置移入,成为当地常住城镇居民[4]。

2.2 交通运输业发展

以川藏和青藏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逐步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形成一批大中小型城镇也都逐渐扩大规模,成为主要居住活动区、大型农业人口密集和迁入经济发展集聚区,适应人类生活放牧或居住放牧的某些特殊牧业活动方式。此外,牧民们可以暂时不进行迁入,借此转化为城市农民劳动力人口或暂时迁入城镇人口。

2.3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城镇应切实有效合理控制现有人口规模,保持城市郊区旅游、打工及就业生活的西藏本地人口及外来人口长期稳定流动。

现阶段,城镇就业困难人口正在逐年急剧上升,给城区的道路公共交通、能源热力、供电、排水等各种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开发和投资运营与服务企业等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须在满足城市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对有关功能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并且最大程度上实现居民人口的科学增长规划[5-6]。

3 生态移民可能产生的问题

移民搬迁,要想做好当前农村移民及新集体迁入,应该综合考虑处理好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实际上,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资金问题外,应事先对安置移民的总规模以及移民完成后的经济发展产业进行全面规划。

迁出移民安置区后,农牧民普遍面临经济利益和损失补偿政策问题。这部分居民通常生活在艰苦、气候恶劣的高寒干旱农牧区,一定程度上导致这部分居民物质生活匮乏、贫困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在做好生态移民脱贫工作时,除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外,还必须将该项工作与低收入农牧民群体相结合,实现国家基本生态脱贫与温饱目标相互协调。

在异地搬迁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所在区域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群生产与分配补偿政策,从根本上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生活、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政府应制定一整套维护地区稳定与完善区域发展的各种相关配套制度。

除此之外,应该给予异地搬迁移民一定的生活补偿以及安置补贴的扶持。例如,国家有关部门要将异地搬迁人口纳入国家城乡低保范围,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其正常社会生产生活需要,避免出现因迁致贫、因迁返贫的问题,更不能影响农牧民群体的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7]。

异地扶贫搬迁居民要注重转变生活方式观念。迁入城市各类政策性移民经过临时就业安置与集中居住点迁移安置后,移民群众要转型成为普通农民或新城镇普通居民,或多或少要适应在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管理等方式方面的转变。但是其缺乏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和知识储备,如果不进行适当培训,可能很难适应搬迁后的生活。这些外部原因很容易使移民搬迁人口与当地社会疏远,造成交流困难、生活困难等现象。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移民搬迁时,要考虑到再社会化问题。

移民迁入安置区的移民后续的产业和培育就业问题。实际上,对于西藏地区的移民搬迁人员来说,旅游业是最适合迁入地中从事的行业。在异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后,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地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以及特色风俗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旅游市场元素,推动相关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合理规划用地建设,适度开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要把生态效益放在发展首位。

4 有效推进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路径

4.1 制订合理的搬迁方案

有关部门要重视移民区的国土规划工作,但要结合搬迁居民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补偿方案。在此过程中,要实现对搬迁区域的整体调研和测算,并且结合搬迁人,分析其对于迁入地所在土地承载力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影响,坚持补偿方案合理、科学的原则,要做到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满足。生态多样性保护及移民风险补偿综合方案是对特殊地方移民作出的综合统筹,兼顾规划目标,具有多元生态功能目标、多发展阶段和影响保护功能因素、多种特殊保护生态功能要素的具体政策方案。

移民易地扶贫工程方案的设计要求既应包括所要着重解决的农业基础设施方面问题,诸如要通自来水、通路、通电、通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等,同时需要合理分析和把控所在区域的水资源使用情况、野生动植物保护情况、土地资源以及可持续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避免使用传统的先污染、再治理方案[8]。

4.2 做好移民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就生态型贫困农村移民生态社区新村建设而言,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异地搬迁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农牧民家庭简单的搬迁与脱贫,而是要让其步入小康社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有关部门就要持续加大对于扶贫搬迁居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以此为基础实现对移民区以及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移民群体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需求[9]。

4.3 注重强化政府对外来移民务工人员的公共职业技能与继续教育等服务培训

搬迁移民除了有安置拆迁征地补偿及拆迁款外,没有其他工作收入来源,这就使得一些牧民普遍产生了“等、靠、要”的消极脱贫理念,生活状况也很难得到较大改观。因此,国家要继续注重创业教育,提升培训相关项目方面的经费,加大政府引导投资力度,加强引导移民学校对各类移民学子进行有关开发创业和谋生致富的培训。

通过强化相关领域工作技术与全面提升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等一系列专项学习培训,切实提高移民人口能力修养、技能素质,增加自身谋生和创业工作技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移民及其后代适应未来可持续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生产劳动技术、服务技能、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文素质和综合技能素质。

4.4 制订好本地区产业和综合发展经济中长期建设规划

结合地区现阶段存在的工农业生产实际,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大力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制订符合我国高原战略性资源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整体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尽可能把资源开发和优化相结合,兼顾改善环境治理,尽力创造条件,减少破坏资源开发和高原旅游战略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10]。

4.5 注重民族文化融合及发展

在异地搬迁移民工作过程当中,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注重当地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问题。由于西藏地区牧民人口较多,搬迁后其角色会转化为农业人口,除了会影响到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外,也会使其自身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引发文化冲突。为此,有关部门必须强化生态移民群体与迁入地文化交流工作,致力于增强移民群体与迁入地群体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和环境,为异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11-12]。

5 结束语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重视西藏地区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为西藏的民生问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西藏扶贫工作已由过去的“救济式”走向“开发式”,从“就地扶贫”走向“异地扶贫”,今后应继续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异地移民
移民后期扶持
移民安置
西藏地区日照气候变化特征
签证移民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西藏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Immigration移民
你适不适合异地恋
西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