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初阶》翻译中的更新与增删

2022-03-23黄麟凯聂馥玲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底本译本约翰

黄麟凯 聂馥玲

(1.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呼和浩特 010022; 2.华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山 063210)

《化学初阶》,经美国医师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口译,何瞭然笔述[1],其前两卷于1871年在广州博济医局出版[2,3],是我国早期化学译著中的重要一本(1)张子高的说法“《化学鉴原》是我国最早一部有系统内容的普通化学书籍”(参见参考文献[1],第349页),似乎可以商榷。如王扬宗认为,丁韪良的《化学入门》“并没有单独出版过,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专门化学译著”(参见参考文献[3],第14页)。。该书常常与稍晚出版的《化学鉴原》并提,但由于译笔逊于后者(2)《化学初阶》被《西学书目表》识语评价为“译文不佳”;《〈饮冰室合集〉集外文》认为该书“译笔甚劣,几难索解”。,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并不多见,且研究仅限于译本内容、元素译名、分子式等方面[1—5]。本文通过对《化学初阶》(图1)前两卷[6]与底本的细致对比,考证了《化学初阶》的记号法来源,并阐明了翻译过程中的更新与增删,希冀对深入理解晚清科学翻译的特点有所裨益。

图1 《化学初阶》扉页

1 《化学初阶》的结构与内容

嘉约翰,美国长老会传教医师,医学博士,1859年在广州南郊增沙街创办博济医院。1866年,嘉约翰在中国第一位留英医学博士黄宽(1829—1878)医生的协助下,开办医学班。黄宽教授解剖学、内科学和外科学,嘉约翰教授药物学和化学[7]。1869年,嘉约翰为了“帮助他所教授的医学生理解医学以及一般的其他科学”([8],页27),应学生何瞭然(生卒不详)之请([6],第1册,页15),开始翻译《化学初阶》。全书共四卷,前两卷译自《韦而司化学原理及应用》(Well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ofChemistry以下简称“Chemistry”)的无机化学部分([8],页26),这一点已被学界所认同(3)经笔者考证,Chemistry 1858年版与1872年版的无机化学部分,从页码到内容基本完全一致(氟的元素符号由Fl变为F,是两者在内容上的唯一不同之处)。由此推断,从1858年初版到1872年版,该书无机化学部分从未更新,故本文采用Chemistry 1858年版作为底本进行对照。。

经对比,Chemistry[9]以“章”-“部分”(Section)(4)本文中凡属底本二级标题的“部分”(Section)均加引号以示区别。-“小节”为结构,无机化学部分共11章,各章中每种元素或性质相似的几种元素为一“部分”,每“部分”又分历史、制备、性质、化合物等若干小节。《化学初阶》前两卷以“卷”-“章”为结构介绍无机化学。两者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Chemistry无机部分与《化学初阶》前两卷的结构对照表

大体上说,《化学初阶》严格按照Chemistry无机部分的行文顺序进行了翻译,只是在结构上进行了拆分。译本首尾的“化学提纲”“附论映相”分别与底本第5章“化学哲学总则”、第15章“摄影术”相对应;译本中间共35章,其或者与不含二级结构“部分”的底本各章直接相对应,或者由底本各章按“部分”拆分而成,且顺序和内容基本与各“部分”一一对应(5)除译本第18章、第30章由底本两个“部分”合并而成之外。。在内容上,Chemistry无机化学部分介绍了62种元素,嘉约翰虽在《化学初阶》的序言中说“原质六十五”([6],第1册,页18),但在译本的元素表和正文部分共介绍了64种元素,即删掉了Il、Pe两种已经证明不存在的元素[10],增补了“鉰”(今译“铯”)、“钅晏”(今译“铟”)、“钅他”(今译“铊”)、“钅盧”(今译“铷”)4种元素。关于译本元素的具体情况,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2 《化学初阶》记号法来源

嘉约翰在《化学初阶》初版的英文序言中称,该书前两卷采用的现代记号法(6)即现在使用的原子分子式。参见参考文献[5],第273—280页。来自“Frownes 10th ed., Rolfe and Gillet, and other works”([8],页26),即仅介绍了参考书籍的作者和版本,但并未标明其书名和出版时间。国内一些学者据此认为,“Frownes 10th ed.”即George Fownes (1815—1849) 所著的ManualofChemistry第十版,1863年在伦敦出版[2,10]。国外学者指出,“Frownes 10th ed.”即George Fownes所著的AManualofElementaryChemistry,TheoreticalandPractical(以下简称“AManual”)第十版,1863年在伦敦出版([5],页274),也有学者认为其出版时间为1868年[11];“Rolfe and Gillet”即W.J.Rolfe和J.A.Gillet所著的AHandbookofChemistry,1869年出版[11]。笔者查阅英国伦敦出版的《1863年出版商通告》(ThePublishers’CircularandGeneralRecordofBritishandForeignLiterature: 1863),发现ManualofChemistry实际上是AManual书名的简写([12],页24),并找到了1863年在伦敦出版的AManual第九版(图2左)[13],及1869年在费城出版的该书第十版(图2右)[14]。

图2 A Manual of Elementary Chemistr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3 《化学初阶》的更新

Chemistry从1858年初版到1869年嘉约翰、何瞭然翻译《化学初阶》时,已发行过十数版[2],其无机化学部分始终没有变化。鉴于底本已略显陈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根据其他化学书籍及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对底本的元素表和理论体系进行更新。

3.1 元素表的更新

1860年卡尔斯鲁厄会议后,原子量标准废旧立新,渐趋统一[15]。但底本仍采用旧的当量体系,翻译过Chemistry的傅兰雅称其为“旧法之书”[16]。因此,正如之前所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AManual第十版元素表对底本元素表进行了更新。

具体来说,Chemistry元素表中有62种元素,其中列出了元素符号和56种元素的当量(11)D、E、Nb、Tb元素及Il、Pe没有当量。。《化学初阶》“原质总目”表在删掉了Tb元素和Il、Pe的基础上,参照AManual第十版元素表,增补了“鉰”(今译“铯”)、“钅晏”(今译“铟”)、“钅他”(今译“铊”)、“钅盧”(今译“铷”)4种元素及其元素符号,并将当量改为原子量,即列出了63种元素的原子量(12)鎴元素的原子量可能来源于其他化学书籍。。

在西方化学界新旧交替的大背景下,1871年出版《化学初阶》采用新法,将元素原子量最早介绍到了中国,这无疑体现了嘉约翰在知识方面的专业性,以及在传播知识过程中认真负责的态度。与之相比,稍后出版的《化学鉴原》,仍采用了其底本Chemistry中的当量体系[17]。傅兰雅直到1882年出版《化学鉴原补编》时,才在该书附卷“体积分剂”中介绍了当量和原子量的换算关系[18]。

此外,笔者考证后发现,从1864年版开始,Chemistry元素表中弗(今译“氟”)的元素符号由“Fl”变为“F”。鉴于《化学初阶》“原质总目”表中弗的元素符号“F”应来自底本,笔者推测,《化学初阶》的底本可能是Chemistry1864年版或1864年版与1872年版中间的某个版本。

3.2 理论体系的更新

由于嘉约翰当时正在教授化学,其对化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化学初阶》在翻译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Chemistry的原意,而是对书中一些陈旧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更新。

例如,Chemistry第255小节“Characters of Chemical Affinity”介绍了化学亲和力(chemical affinity)的九个特点,其中以悬挂重物而不折断的铁丝,溶于硫酸后形迹全无为例,说明化学亲和力超越自己的范围后就完全没有力量([9],页159)。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将“chemical affinity”译为“化力”,并说:

配炼之力分二等。一本质自相牵合之力,如铁线之力能坠重,由铁体之微点掌合牢固是也。一化炼配合之力,即名曰化力。([6],第1册,页30)

按照Chemistry原意,铁丝悬重应属“化力”,但《化学初阶》却认为它是不同于“化力”的“本质自相牵合之力”。关于这种分类,译本解释说:“本质自相牵合之力可及远,化力不但不可及远,即相距丝毫,亦不能相合而成物。”([6],第1册,页30—31)由此可知,译者在翻译时改变底本内容,将铁丝悬重区别于“化力”,确有一定道理。

又如,Chemistry第265小节“Chemical Nomenclature and symbols”将物质分为三类:酸、底(base)(13)能够与酸化合并中和其酸性的物质被称为底。、盐。其中,底包括与酸性质相反并溶于水的碱类(alkalies),以及许多其他完全不同性质的物质([9],页174)。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将“base”译为“杂质之底”,并说:

内含两种。一种西名蛤利,即与酸相对之味,其物水所能溶……一种西名恶西,乃水不能溶之养气金也。([6],第1册,页44)

由译本的描述可知,“蛤利”即底本中的碱。按照Chemistry原意,“杂质之底”分为多种物质,“蛤利”只是其中一种。但《化学初阶》对“杂质之底”进行了更加系统明确的分类,即分为“蛤利”和“恶西”两种(14)在Chemistry中,碱的化学式没有氢原子。因此,蛤利即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恶西即不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本文作者注。。

再如,Chemistry第266小节“Neutral Bodies”将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的物质称为中性物质,但认为水是一种可以代替酸或碱的中性物质([9],页176)。这种关于水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译者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对水非酸非碱的性质进行了强调:

水合酸不能成盐类,可知非底。底合水亦不能成盐类,可见非酸……([6],第1册,页45)

同样,Chemistry第322小节“Chemical Properties of Water”在介绍水的化学性质时说,当水代替底与酸化合时,将其称为底水(basic water)([9],页219),即认为水具有碱性。对此,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再次强调“水乃非酸非盐非底之物”([6],第1册,页74),并删掉了关于底水的介绍。

此外,Chemistry第281小节“Preparation”介绍了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关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底本指出,有人假设二氧化锰分离了氯酸钾颗粒(particles),从而使其均匀受热。底本作者在文中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但并未给出其他合理解释([9],页187)。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删掉了错误的解释,指出二氧化锰的作用“略如糖水加酵母成醋之意”([6],第1册,页49),即认为二氧化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这种解释是正确的。可见,嘉约翰对底本介绍的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

总之,上述理论体系的更新改变了Chemistry的原意,使《化学初阶》的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准确。作为一部译著,《化学初阶》能够在知识体系上不同于底本,尽量将更为准确的化学理论传递给读者,体现嘉约翰在化学知识上的专业性。

4 《化学初阶》的增补

作为晚清最早的化学学术专著译本[19],嘉约翰和何瞭然将其命名为《化学初阶》,本身就蕴含了化学启蒙教材之义,正如何瞭然在《化学初阶》的序言中所说:“且书拟便蒙。”为此,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过程中,增补了许多化学知识的解释,以及贴近国人生活的事例,以便译本内容“从乎浅显”([6],第1册,页15),易于国人理解和掌握。同时,译本较为注重实用性,对实验的具体操作也有增补。此外,为了达到科学传教的目的,嘉约翰还在译本中增补了一些宗教评论。

4.1 化学知识的解释

Chemistry在封面上明确标明,该教材适用于学院、高中和大学(For the Use of Academies, High-School, and College)。对于首次接触化学且毫无基础的国人来说,底本介绍的一些化学知识难免晦涩难懂。因此,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时,对许多化学知识增补了相应的解释,如表2所示。

表2 《化学初阶》增补的解释(部分)

续表2

限于学科的发展,译者对一些化学知识的解释,今天看来并不准确。但在当时,上述解释的增补,有利于国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2 贴近国人生活的事例

为了使译本在内容上浅显易懂,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时增补了大量贴近国人生活的事例,以便译本介绍的化学知识能够为国人理解和掌握。

例如,Chemistry第276小节“Isomerism”以国际象棋棋盘上黑白格的不同排列为例,解释同分异构体性质不同的原因,并附有黑白格棋盘的插图([9],页183)。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仅保留棋盘插图,用以下事例代替棋盘的例子:

如二字与十字,俱系两画,而义则迥别。([6],第1册,页47)

译本以汉字“二”和“十”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分异构排列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的道理,明显比棋盘的例子更易于国人理解。同样Chemistry第277小节“Allotropism”指出,原子排列不同是同素异形体性质不同的原因([9],页183)。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增补以下事例:

亦犹一字之横竖不同,字义迥别也。([6],第1册,页47)

在《化学初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表3所示。

表3 《化学初阶》增补的事例(部分)

还有一些增补事例,对Chemistry原意的表达并不准确。

例如,Chemistry第512小节将快速蒸发盐水后生成的结晶盐形状,描述为中空的倒金字塔形([9],页335)。1904年康有为(1858—1927)在《海程道经记》中首次将“pyramid”翻译为金字塔[20],在此之前国人没有金字塔的概念。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用以下事例代替原文对这一形状的描述:

一如倒吊之砖砌空心塔形,唯塔乃渐砌渐尖,此则渐砌渐阔,与砌塔相反耳。([6],第2册,页22)

即以倒立的空心塔形代替中空的倒金字塔形。从形状上来说,空心塔虽然更便于国人理解,但其与中空金字塔并不一致。又如Chemistry第487小节“History”指出,古人知道八种金属([9],页324)。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对应部分时,改变了金属数量,并举例如下:

太古仅知金类七种,即华之金、银、铜、铁、锡、铅、汞是也。([6],第2册,页5)

实际上,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有八种,即金、银、铜、铁、锡、铅、汞、锌[21,22]。其中,《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炼锌的过程,并将金属锌称为“倭铅”[23]。译者仅凭《化学初阶》中七种金属元素的名称古已有之(15)即金、银、铜、铁、锡、铅、汞。译者在《化学初阶》中赋予“鍟”字作为锌元素汉语译名的含义。,就判断中国古代所知金属只有七种(没有金属锌),显然是错误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隔阂,译者在《化学初阶》中增补的一些事例没有准确说明底本原意,但这些事例体现了译者为了使译本内容浅显易懂而做出的努力。

总之,上述增补事例结合中国的风土人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相关化学知识,易于国人理解和掌握。这些事例是译者在消化Chemistry原文的基础上自己增补的,体现了嘉约翰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其与何瞭然在翻译过程中的苦心造诣。

4.3 实验具体操作

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时,增补了一些实验的具体操作,如表4所示。

表4 《化学初阶》增补的实验具体操作(部分)

这些增补内容详细介绍了实验的步骤、流程,方便初学者进行实践操作,增强了译本的实用性。

4.4 宗教评论

作为一名传教士,嘉约翰在《化学初阶》的中文序言中流露出宣传基督教思想的倾向,仅“造物主”一词在其中出现了5次,他在序言结尾处写道:

吾人即化学而溯大原,归荣造物,尤余之所引领而望也。([6],第1册,页19)

可见,科学传教是嘉约翰教授化学、翻译化学书籍的目的之一。在《化学初阶》的正文部分,嘉约翰也增补了一些宗教评论,如表5所示。

表5 《化学初阶》增补的宗教评论(部分)

在宗教评论中,嘉约翰将一些化学与自然现象的解释归于上帝,虽是传教所需,但破坏了译本的科学性,不利于读者对相关化学理论的学习。

上述四种类型的增补,多为在底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的零散知识点。鉴于在AManual(1869)中未能找到这些知识的来源,笔者由增补内容的特点及嘉约翰教授化学的经历推测,这些增补可能是译者自己所写。除此之外,《化学初阶》中还有其他增补来自《格物入门》第六卷([5],页274),与上述增补不同,这些内容在正文中用小字附注“由格物入门录出”。

5 《化学初阶》的删减

《化学初阶》前两卷与《化学鉴原》的底本相同,均为Chemistry无机化学部分。但两部译著在篇幅上相差较大,《化学鉴原》多达六卷,共590多页,《化学初阶》的对应内容只有两卷,共300多页。可见,《化学初阶》前两卷在翻译过程中对底本进行了大量删减。下面仅就部分删减内容进行讨论。

5.1 争议内容的删减

Chemistry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其中介绍的一些内容尚存争议。由于这些内容并不适合启蒙教材,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的过程中,通常将其删减,如表6所示。

表6 《化学初阶》删减的争议内容(部分)

上述争议内容,涉及化学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这些内容的删减,一方面保证了《化学初阶》中知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使译本内容停留在较为基础的知识层面。

5.2 西方化学命名与符号体系的删减

Chemistry第267—271小节介绍了西方化学命名体系,包括化学命名的起源,元素、化合物的英文命名,酸、盐的分类等。第272—275小节介绍了西方化学符号体系,包括使用化学符号的原因,元素、化合物的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嘉约翰与何瞭然在翻译《化学初阶》的过程中,删减了底本介绍的西方化学命名与符号体系,即Chemistry第267—268小节、第270—275小节,以及第269小节的大部分内容,取而代之,在译本中创立了汉字命名法与汉字方程式。

5.2.1 汉字命名法

关于元素的单字译名,学界已有详细论述[1—3],不再赘言。此外,嘉约翰与何瞭然在“化学提纲”中增补了化合物命名的方法:

第十四 杂质相合之法,既有等差,而命名自应严别,庶免闻者混淆。如养气能合淡气成五种,则淡养各一,即应名之曰淡养,淡一养二,即应名之曰淡养二,推而至淡二养三、淡二养五,均照此名之为佳。([6],第1册,页46)

即用元素译名将分子式叙述一遍,并在各元素译名右下角标明原子数,以区别其他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命名法通俗易懂,且能表明化合物组成,便于国人接受和掌握。

5.2.2 汉字方程式

除“原质总目”表外,《化学初阶》在正文中没有使用元素符号,而是以汉字表述底本中的化学方程式。例如,Chemistry第394小节“Sulphur and Hydrogen”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FeS+SO3, HO=FeO, SO3+HS([9],页266)

《化学初阶》中的对应部分将其表述为:

其未化则为铁磺加轻二磺养四,既化则为铁磺养四加轻二磺。([6],第1册,页125—126)

即以“其未化则为”表示反应物,“既化则为”表示生成物,将“+”译为“加”。如果分子式前出现系数,例如“4HCl”,则用“]”将竖写的“轻绿”括起来,并在其右上角标明系数四,即“]四”([6],第1册,页91)。这种汉字方程式,虽然便于国人理解,但其表述较为繁琐。

5.3 元素的删减

Chemistry第13章第7“部分”的标题为“URANIUM, VANADIUM, TUNGSTEN, COLUMBIUM, TITANIUM, MOLYBDENUM, NIOBIUM, PELOPIUM, ILMENIUM, ETC.” ([9],页380),对应的《化学初阶》第三十章的第三个标题(16)《化学初阶》第三十章由Chemistry第13章第6、7“部分”合并而成(见表1),故该章有三个标题:“论铜”“论铋”“论钅於,钅畨,钨,钅大,钅冒,钶”。为“论钅於(今译‘铀’),钅畨(今译‘钒’),钨,钅大(今译‘钛’),钅冒(今译‘钼’),钶(今译‘铌’)”。译者在翻译《化学初阶》时删掉了原标题中的COLUMBIUM、PELOPIUM、ILMENIUM三种元素。

其中,Pe、Il两种元素并不存在,故将其删减。过去人们认为钶(Columbium)与铌(Niobium)是两种不同的元素,直到1866年才确定它们是同一种元素[24],所以嘉约翰删掉了底本中重复的Columbium。此外,钽(Tantalum)元素被发现后,许多化学家认为钽和钶(Columbium)是同一种元素,直到1866年瑞士化学家马利纳克(J.C.G.Marignac,1817—1894)把铌和钽成功分离[25,26]。所以Chemistry元素表将“Tantalum(Columbium)”作为同一种元素的英文名称([9],页167),而底本正文只出现Columbium,没有提及Tantalum,说明底本作者当时认为Tantalum只是Columbium元素的别称。因此,除去Pe、Il、Columbium,Chemistry实际上介绍了59种元素,与其相对应,《化学初阶》除“原质总目”表之外的正文部分,也只介绍了这59种元素。

除以上几种删减外,嘉约翰与何瞭然还对底本中繁多的历史、事例等进行了删减。总之,这些删减使《化学初阶》在内容上更加简练准确,适合初学者阅读学习,但也导致了知识点的大量丢失。例如,Chemistry第263小节“Atomic Theory”介绍了道尔顿原子论的具体内容,对应的“化学提纲”将其主体部分删减,仅保留了原子论的两个结论,即“原质之微点相合,亦各有定数”“或谓微点亦各具一定之重数云”([6],第1册,页44)。原子论是近代化学的基础,译者只翻译其结论,而删减具体内容,虽是为了便于国人掌握,但也导致了基础理论的遗漏。

6 小结

1869年,传教医师嘉约翰与学生何瞭然开始翻译《化学初阶》。当时正值化学界新旧交替之时,作为底本的Chemistry在内容上已显陈旧。为了将更为准确的化学知识传递给国人,嘉约翰参考了1869年出版的AManualofElementaryChemistry,TheoreticalandPractical第十版,在《化学初阶》“原质总目”表中将各元素的原子量最早介绍到中国,同时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底本陈旧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更新。在翻译《化学初阶》过程中,译者凭借自己对底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增补了许多化学知识的解释,以及贴近国人生活的事例、实验的具体操作等,同时删减了底本中一些存有争议的内容,采用了汉字命名法与汉字方程式,以便译本易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国人理解和掌握。尽管《化学初阶》的文字水平逊于同时期翻译出版的《化学鉴原》[2],且其中掺杂着一些宗教思想和翻译错误(17)例如,译本第1册第79图在底本中为通心灯原理的图示,译本将其注为“外气不能由下透入以养火,烛焰将必渐熄”的图示,用图错误;又如,译本第三十四章“论黄金”将硒酸误写为“西酸”,译本卷三后面的中英名称对照表,将钅篱元素(今译“铈”,英文名称cerium)的英文名称误写为“CAESIUM”。这些错误,推测为《化学初阶》出版仓促,校对不精所致。,但作为一部化学启蒙教材,该书在许多地方皆有胜于《化学鉴原》之处。

致 谢此文蒙郭世荣教授提供《化学初阶》原本和相关建议,雷中行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底本译本约翰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约翰·科林斯
论《西游记》中重复修辞的运用
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