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以沈阳204 街区为例

2022-03-23季贵斌JIGuibin翁榕蔓WENGRongman

住宅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生沈阳道路

■ 季贵斌 JI Guibin 翁榕蔓 WENG Rongman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老旧建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如何在不影响城市发展进程的情况下,合理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特别是对其中承载记忆的老旧建筑进行保护,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引入共生理论的概念以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优化城市空间,促进历史街区与城市的融合,使历史街区与城市和谐共生,构成完整统一的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城市发展进程。

1 相关概念

1.1 共生理论

1879 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共生”的概念,用以描述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自20 世纪中叶以来,共生理论逐渐与社会科学领域融合,形成社会科学共生理论。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建筑学中,其内涵在于让城市和建筑在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新老交替的发展过程。城市的共生要素包括城市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简单的共生单元通过适合的共生模式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共生关系[1]。

1.2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1986 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式提出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历史街区不仅要体现城市的历史并保存文物古迹,还要注重对整体建筑风貌和格局的保护,使建筑具有历史特色,并且能代表城市的历史风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复杂性,在于其不仅蕴含了历史文脉的价值,且本身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或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居民的日常生活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2],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应重视街区的空间格局、街区的功能和作用、历史建筑的内外容貌及街区与人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沈阳204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希望通过对历史街区内生活环境的改善,使其与城市融合共生,从而推动街区内的发展。

2 沈阳204 街区现状分析

沈阳204 街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承载着许多城市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区内许多值得保留的建筑都被废弃,面临着被拆建的情况。

2.1 区位分析

沈阳市204 街区北临北运河,西临滂江街,南临沈阳黎明发动机厂,东临北运河,是一块被北运河半包围的地块。其北面和东面均只有一座桥与外界相通,地块内并无城市一级道路(图1)。街区东西向和南北向马路各6 条,其中:东西向以善邻路与和睦路为主,和睦北一路、南北向和睦北二路、和睦南一路及和睦南二路为辅;南北向只有地坛街贯穿整个地块,剩下的黎明一街、黎明二街、黎明三街、黎明四街和黎明五街仅分布在地块之中并未贯穿。整个街区内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地铁线,且终点位于地块的东部。所有道路中,除了善邻路、和睦路及地坛街可通行车辆,其余都是狭窄小路,并不适合车辆通行。

图1 沈阳市204 街区范围

2.2 地域分析

沈阳204 街区原属于沈阳黎明发动机厂的附属地,是为沈阳黎明发动机厂所提供的职工宿舍,故整个区域中以居住用地为主。但由于地域北边目前多为废弃的居住区、工厂和正在开发的楼盘,居住环境相对较差,且道路宽度相对较小,只能通过双排车辆。另外,由于街区被北运河半包围,河上只有两座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区域内没有较大的商业可带动区域经济,导致区域内发展较为落后。

2.3 人文分析

沈阳204 街区保留的建筑大多数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形成的,均具有七八十年的房龄。在该区域的西北部是二战时期也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当时主要是关押太平洋战争中的受俘盟军,被称为“奉天俘虏收容所”,现已改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周围的建筑依然保留着上世纪浓郁的俄罗斯风格: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建造而成的3 层红砖小楼(图2),这些红砖小楼都不是独立的个体,一般会由4 个拐角形状的楼合围成一个院落,中间合围成公共空间,供居民活动;每一个单元院落都拥有4 个拐角,且东西南北方向各插入一条小道与外界相连(图3)。如今这些“苏式”小楼均已被废弃,并没有人居住。

图2 3 层红砖小楼

图3 围合的院落布局

2.4 现存问题分析

2.4.1 交通道路落后

由于区域内道路的建设时间较早而使用频率较高,使得道路表面不平整甚至出现凹陷现象,导致车辆行驶不畅;且当时车辆较少,建设的道路多用于步行和骑行,宽度较窄,并不适合车辆通行;另外,该区域内部道路单一冗长,使得道路拥挤,缺少可达性。如今,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原来的道路宽度已远远不够;同时,由于汽车数量较多,区域内部车位需求量较大,因此,对停车位的详细规划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2.4.2 历史建筑老化

区域内历史传统建筑质量较差且无人维护管理,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许多楼房出现了墙皮脱落、墙体褪色等现象;电线杂乱无章地缠绕在建筑墙体的外侧,有些电路已经老化甚至缠成死结(图4);更有许多老式建筑被画上了“拆”字,却迟迟没有拆建,而是废弃在原地。这些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更给居民带来了安全隐患。

图4 被电线包裹的居住楼

2.4.3 基础设施匮乏

区域内基础设施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该区域内居住人群大多为沈阳黎明发动机厂的退休老人和外来务工者,老人们习惯饭后散步,但区域内并没有可供老人们休闲散步的场所,更无绿地公园。区域内的医疗系统也不完善,没有正规的大型医院,居民就医十分不便。另外,区域内没有商业用地,无法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而吸引不到人群,致使整个地块没有活力生机。

2.4.4 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该街区地理位置比较适中而内部环境与区域外围相差甚远,区域内房屋租金相对便宜,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导致区域内人员流动性大、人口结构复杂;且居住小区均为开放式住宅,没有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更没有相对严格的监控安保系统,治安管理十分困难。另外,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有的电线杆出现倾倒迹象,但周围没有防护措施,也没有警告标志。区域内居民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3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3.1 共生单元:完善功能性原则

历史街区是由历史建筑、景观节点、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等元素共同组成的,因此,在共生理论下,这些元素都是独立的共生单元。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内出现的建筑老化、基础设施匮乏、交通道路狭窄等现象,都难以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街区内的功能通常比较单一,建筑的老化和功能的衰退,都是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居住在历史街区内的原因,从而导致了街区内人口的老龄化。因此,需要在保护历史街区特有样貌的前提下,修缮建筑内部结构、更新街区内基础设施、优化道路交通系统,逐步完善其功能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2 共生模式:保持原真性原则

历史街区的原真性要素一般包括街巷风貌、建筑构造、原住生活观念、传统工艺民俗等所有有价值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3]。原真性并不是盲目地将街区内所有的建筑、环境、风貌等内容不加取舍地全部保留下来,而是一种在更新过程中出于对街区历史的尊重,为保持其原有风貌,以多个历史建筑节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并逐渐连接成面,来还原真实的历史街区景象的共生模式。历史文化街区内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最大程度还原街区内的历史感,修复街区内的景观道路,延续街区内的肌理特征和空间格局,传承街区内的地域文化,避免历史文化街区失去其独有的历史价值。

3.3 共生环境:注重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把历史街区看作由各个共生单元组成的有机整体,将历史街区内原有的历史建筑、绿化景观、自然生态、气候条件等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共生环境,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传承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入手,对整个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在更新过程中,要把保护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重点,坚持保留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把历史街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保护与更新。

4 沈阳204 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4.1 修复建筑风貌,传承街区文化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沈阳204 街区内的“苏式”红砖小楼诉说着沈阳辉煌的过去。对于这些有着浓厚历史风格及重要意义的建筑,为了充分体现建筑的原真性,应当以修复策略为主,按照其原有的结构、空间组成、特色元素进行修缮,尽可能地保护其历史样貌;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使用功能,使这些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此外,对于那些风格一般且破损严重的建筑,可考虑拆除重建,在不破坏整个街区历史内涵的前提下,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建造一些过渡建筑。建造时,要注意与历史建筑和周边现代建筑的高度差,使整个区域与城市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2 梳理交通网络,激发街区活力

交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与城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针对街区闭塞、道路不畅等问题,应根据现在通用的车辆调整道路宽度,并在地块内增加城市一级道路,完善道路等级的划分,提高马路的使用频率。增加区域与外界连接的道路,尤其是增加北运河上的桥梁数量,形成完善的、通畅的、循环的道路网(图5),提高整个交通体系的可达性。对破损的马路进行修复,使其可以重新恢复使用功能。同时,依据街区内的日常车辆数,适当增加停车位数量或者新建停车场地,避免出现因占用车道、人行道而引发交通堵塞等现象。通过这些措施,可加大人口流动性,吸引街区内人流量,激发街区活力。

图5 改造前后交通示意图

4.3 改善街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沈阳204 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街区内的基础设施同样也经历了岁月的变迁,许多基础设施已近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适应当代人的需求。因此,应尽量改善街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重新梳理排水管线,及时消除街区内的积水;对于建筑表面缠绕的电线,可以转为地下埋藏的方式来避免电路发生火灾等危险。

(2)针对街区内人口的结构,可以兴建休息长椅、凉亭、公厕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方便。

(3)针对街区内建筑密度大,极度缺少绿色景观的问题,应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从生态建设方面入手:①将原有的古树、绿地等绿化景观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并考虑沈阳特有的气候条件及四季颜色的变化,增加沈阳地区常见的松树、银杏、柳树、槐树、杨树等植物的种植;②找到合适的区域作为节点向四周扩散,逐渐形成一个生态绿网(图6),打造彩色的视觉空间;③以原有的开放空间、广场等为基础,通过种植适宜的灌木,建设完整的街道景观体系,并将绿色景观与街道景观融合在一起,营造舒适的居住空间(图7)。

图6 改造后绿化平面布置图

图7 改造后绿化效果图

4.4 挖掘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二战盟军战俘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街区的西侧。作为街区内的历史文化地标,可着重将其发展为一个旅游景点,大力开发街区内的旅游业,吸引大量游客,以保持街区内的活力。同时,结合景点完善商业设施的建设,提高商业品质,通过经济的提升来带动整个街区的发展。

5 结语

历史街区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变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它是一种传承,更是城市的一部分。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首先建立在深刻了解之上,尽可能地不破坏它特有的样貌和肌理;既要延续它的特色,又要与时俱进,才能让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有机整合、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共生沈阳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沈阳远洋公馆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最小和最大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