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重义设计作品中的亲自然性
2022-03-23YANGRui张军杰ZHANGJunjie王德虎WANGDehuLIJun
■ 杨 锐 YANG Rui 张军杰 ZHANG Junjie 王德虎 WANG Dehu 李 钧 LI Jun
0 引言
越南建筑师的崛起是近年来建筑界热议的话题,一批越南中青年建筑师的设计作品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同,武重义(Vo Trong Nghia)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出生于1976 年的武重义先后在河内建筑大学、名古屋技术研究所、东京大学学习建筑学。在学习期间,武重义对空气、水、风方面的研究以及导师内藤广教授在材料、结构方面的教诲,为其以后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武重义的建筑作品以其抒发地域情感、表达自然倾向、创造空间体验为建筑界所认同,这些特点与近年来流行的“亲自然设计”理论的内涵异曲同工。本文从武重义所处的创作背景出发,通过对武重义及其事务所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武重义设计作品中亲自然性的体现,以期为我国建筑设计中的亲自然设计提供经验。
1 创作背景
越南自1986 年实行革新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但和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经济发展带来的滞后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些滞后效应也成为武重义不得不面对的创作背景。这种创作背景又可划分为两个方面。
1.1 生态背景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城市的快速扩张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面积的填湖造地,在取得建设用地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如越南首都河内市,在20 世纪70 年代至世纪末的30 年间,水体面积减少约1/5。台风、盐碱渗透以及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持续加重[2]。
1.2 城市发展背景
由于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指导,越南许多城市的面貌较差,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化、空间形态两个方面。越南原本被大片绿色森林覆盖,如今却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城市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如越南胡志明市内公园,绿化带的总面积仅有535 hm2,占城市面积的0.25%;同时,钢筋混凝土森林与迷宫似的城中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新科技园区、商务办公区的建设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但由于设计雷同,导致城市的传统风貌荡然无存。此外,城市中心区边缘出现大面积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差,严重破坏城市风貌[3]。
2 亲自然理论概述
2.1 亲自然理论内涵
亲自然(Biophilic)理论又称亲生物理论,亲自然一词在1964 年由美国学者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正式提出,1984 年,美国学者霍华德·威尔逊在其著作中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他将亲自然性定义为“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意味着相较于城市的人工环境,人类在视觉、审美等方面更加偏爱自然环境。此后,众多学者开始探索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疗愈功能,经过大量的医学实验证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具体效益可以分为“改善生理健康”“调节心理情绪”“恢复认知功能”三个方面的效益[4]。
2.2 亲自然设计的应用模式
2008 年,史蒂芬·凯勒特总结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出版《亲生物设计:将建筑赋予生命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标志着亲自然理论与设计界的桥梁被打通,亲自然设计是指在设计中对自然元素(植物、水体、山体、自然光等)进行直接引用或抽象提取,或是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使建成环境具备自然界的空间特点,采取直接、间接、参与式体验的方式满足使用者的亲自然性[5]。
在书中,史蒂芬·凯勒特将亲自然设计的应用模式总结为6 个类别下的70 种设计元素,2015 年又梳理为3 类24 种模式。国外研究机构Terrapin bright green 的研究者布朗宁(Browning)、雷恩(Ryan)又将亲自然设计的应用模式整合为14种(表1),并总结了每种模式下的设计元素。按照使用者的体验类型,这14 种应用模式可分为三个类别:直接体验模式、间接体验模式和参与式空间体验模式[6]。
表1 亲自然设计应用模式
3 武重义作品中的亲自然性
尽管武重义在建筑创作中并非以亲自然主义指导设计,但从武重义的设计手法、作品的空间形态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武重义设计哲学与亲自然主义的共通之处。总体而言,武重义建筑创作中的亲自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地域情感、自然倾向与空间体验(表2),通过对武重义设计案例的研究,总结其空间形态特点以及形成其空间特点的创作手法,可以更好地分析亲自然性的具体体现。
表2 武重义作品及特点归纳
3.1 地域情感
“地域”是亲自然理论中的基本维度之一,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低度干扰,主要通过“动态光与散射光”“热量与气流变化”“水体设计”等设计模式使建筑适应当地气候;另一方面,是提倡建立建筑与特定地区的情感联系,利用当地天然材料,运用符合当体审美特点的形式与图案进行建筑设计。无独有偶,武重义在建筑设计中对地域的关注也体现在气候与文化两个方面,越南地处热带,四季分明,气候适应性在武重义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自明,而当地材料的运用和地域文化的表达,使武重义的设计得到了当地的情感认同。
3.1.1 设计案例
武重义在2013 年设计的平盛郡住宅位于胡志明市,该项目从采光、通风、隔热三个方面体现了对热带气候的适应。设计师将三个长方体盒子错落布置以增大采光面积,同时,将镂空的方格作为建筑外表皮,类似格构式的表皮允许自然风进入室内形成穿堂风,增加建筑与外界的气流交换(图1)。在隔热方面,镂空方格与可开闭的玻璃门分别作为被动、主动的隔热措施以应对热带高温天气。
图1 平盛住宅日照通风分析图
武重义在另一项目——越南山萝圆顶礼堂中,则更偏重于对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的体现。作为综合医院扩建项目的一部分,武重义选择当地常见的竹子和茅草作为主要材料,使建筑更加“自然纯粹”;在建筑造型方面,将经过热处理的竹子编织成穹顶状[7],在外部以茅草覆盖成为建筑的屋顶,形成类似当地传统的“竹篮”形态;项目体块组合的方式充分考虑了场地内部与外部的条件,主体由五个体量组成,高低错落、此起彼伏的圆顶是对周围山势的拟仿,既符合人类对自然有机形态的审美偏好,又完美融于周围环境(图2)。
图2 材料、结构、形态的统一
3.1.2 创作手法
在设计目标层面,武重义力求建立建筑与地域气候、地域文化、地域材料三者的联系,在部分项目中,场地条件、设计目标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武重义的设计作品在创作手法层面也体现出一致性:①消解体量,灵活分散布局以加强自然通风;②平面前后错动争取采光,多层次建筑表皮隔热;③抽象、提取自然元素,使建筑融于环境;④根据建筑结构、性能需求就地取材。
3.2 自然倾向
亲自然主义的另一个基本维度就是“自然”维度,主要通过与自然环境建立视觉、触觉、嗅觉等直接联系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并且通过建立类似自然界的循环系统来增强建筑的趣味性。而武重义也善于将藤蔓、树木、花卉等活体植物引入建筑空间,“树屋”系列住宅便是这一手法的体现,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建筑在改善城市景观的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与自然的知觉联系。
3.2.1 设计案例
武重义在2016 年设计的Binh 住宅项目位于胡志明市,该住宅项目建筑总面积仅233 m2,但武重义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了一个充满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首先,武重义以四个盒子分隔不同的使用人群,创造私密性;其次,四个盒子以分离、嵌套、相连的形式加以组合,继而形成几个半室外的庭院空间(图3);最后,在室内与室外的庭院、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创造使用者与自然视觉、嗅觉、听觉等知觉联系。而在岘港奇克兰酒店项目中,武重义表达自然倾向的方式则有所不同。在平面上,交通核被移至面向城市环境的北侧,因此,其他三个立面观景的良好视野得以保证;在立面上,奇克兰酒店将垂直绿化与酒店阳台相结合,并水平错落布置,塑造出兼顾复杂性与秩序性的立面效果;在酒店客房单元的设计中,武重义采用大面积落地窗以虚化建筑立面,在引入自然光的同时,使用者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观带来的惬意(图4)。在这两个项目中,武重义将活体植物应用于室内空间和建筑立面,满足了使用者在室内接触自然的亲生物性,又将建筑塑造成一处城市景观。
图3 Binh 住宅视线分析图
图4 奇克兰酒店亲自然设计
3.2.2 创作手法
武重义的设计对解决越南城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出了尝试,他的设计作品中明显流露出自然倾向。一方面,用活体植物以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的形式,结合立面秩序丰富建筑的立面形态,使每个建筑都成为一处城市景观或小型花园;另一方面,将活体植物引入室内、半室内空间中,创造建筑内部的良好景观,建立使用者与自然的知觉联系。此外,水体设计也是武重义联系自然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岘港住宅(2019)中,蓄水池、垂直绿化、屋顶种植组成了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自产自足。
3.3 空间体验
越南对佛教与禅文化十分重视,武重义将佛教“五戒”与“冥想”视为事务所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创作中武重义也热衷于“瞭望与庇护”“神秘与探索”等特殊空间氛围的营造。在部分公建类项目中,武重义采用类似亲自然设计中参与式空间体验的设计模式,尝试解决越南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儿童活动用地面积不足”“食品安全”问题[8]。
3.3.1 设计案例
2013 年建成于同奈省的农场幼儿园(Farming Kindergarten),体现出武重义对教育空间创新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整个建筑的形体类似一条一笔画成的曲线所组成的三个圆环,一条连续坡道的设计使整个建筑匍匐于大地,又通过局部架空、穿插、围合的形体处理方式,塑造出半室外空间、中央庭院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绿意盎然的中央庭院、架空层带来的檐下空间,给儿童以“庇护感”和“安全感”;而屋顶农场可以充分激发探索欲,满足儿童的瞭望感(图5),在创造良好空间体验的同时,又使设计具有教育意义。
图5 农场幼儿园设计手法与亲自然体现
此外,武重义设计了许多位于景区的度假酒店、接待设施以及景观小品,如纳曼度假村(Naman Retreat)、洛克餐厅(Roc Von Restaurant)、竹钟乳石(Bamboo Stalactites)、越南石竹酒吧(Hay Hay Restaurant and Bar)等,这些方案体现了武重义对人体尺度的精妙把控,塑造了方案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结合佛教中的“冥想文化”,营造出“庇护感”“瞭望感”的空间体验。
3.3.2 创作手法
武重义在部分项目中通过连续坡道,引导使用者对空间进行探索,产生空间使用的多种可能(农场幼儿园、平阳学校、石屋);悬挑平台、空中廊桥的使用,使空间平添了许多趣味性,满足使用者在熟悉环境中获得乐趣的需求;武重义还善于以适宜的人体尺度和有限的开窗面积塑造空间的安全感,以通透立面塑造空间的瞭望感。
4 设计启示
受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张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减轻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拉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距离,以提高使用者的使用品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重义的建筑设计对我国设计界具有以下启示。
(1)建筑设计要兼顾艺术性与城市职能。建筑设计中的灵感来源不应以感性、偶然性为主导,设计应当是一个在理性、逻辑性指导下,适当地出现感性、偶然性元素的过程,这在亲自然理论与武重义设计思想中均有体现。亲自然理论以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断裂为背景,提倡加强与自然的联系、创造生物栖息地,以满足城市层面的亲自然性。
(2)建筑设计应以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为基础目标,以表达自然倾向、联系地域情感、创造空间体验为扩展目标。在建筑层面,亲自然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良好的物理环境、与自然的知觉联系、空间体验,武重义的设计在以上三个方面均有明显的体现,在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潮流下,武重义的设计思想与亲自然设计方法均向前推进了一步,更加注重建筑自然倾向、地域情感、空间体验的表达;在创作手法层面,诸如“平面错动”“架空廊桥”“垂直绿化”等亦可成为亲自然理论下的建筑设计语汇。
5 结语
本文从越南的气候、经济发展入手,分析了武重义在创作中需要面对的社会背景,又对亲自然理论的内涵、维度、应用模式进行阐述,分析了武重义设计哲学与亲自然设计的共同之处,尽管武重义的建筑创作并不是以亲自然理论为指导,但是二者却在地域情感、自然倾向、空间体验三个方面异曲同工,这种相似性是理论研究者与建筑设计师两个团体在思想上的共鸣,更是理论与实践的一次交汇。亲自然设计理论确立时间较晚、涉及学科较多,目前尚未形成一种科学的设计方法,而武重义建筑作品中对“自然”“建筑”“使用者”关系的协调可以给设计者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