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地区发展对策研究

2022-03-23张丽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品牌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地区精准

文/张丽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文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的背景下,对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进行深入探析,辅之以山东地区贫困县脱贫的案例分析,以期进一步对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进行研究。首先,系统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厘清“精准扶贫”的相关内涵,进而切入精准脱贫思想内涵的研究。其次,从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等层面系统探析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依据,并试图在纵向时间上对精准扶贫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进行梳理,力争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次,在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扶贫攻坚等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深入研读关于扶贫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山东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经验,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发展思路。最后,结合精准扶贫理论和山东地区贫困县扶贫实践,进一步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

一、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思路

(一)精准扶贫的基本内容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型扶贫而提出的一种扶贫新理念,不同于以往的扶贫思想,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着重强调精准化扶贫理念和精准扶贫手段,它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指向准、高质高效的特点和优势。精准扶贫就字面而言,由“精准”和“扶贫”两个词组成,“精准”二字是对“扶贫”的修饰限定,因此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二字。单就“精准”二字而言,“精”与“粗”相对,意为经过提炼或挑选出来的精华,由此可见,“精”字突出强调扶贫工作的精准度、深入度。而“准”字可以理解为“准确”“准则”“正确”,表明了扶贫工作所要实现的目标。

总体而言,“精准”二字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为扶贫过程中理念的精准化、分批的扶贫手段和精确的扶贫目标。

(二)阶段化扶贫目标

“两不愁、三保障”是我国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在完成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我国脱贫攻坚要完成的中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于2020年是否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中期目标就是帮助贫困群体脱贫,缩小贫困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

二、山东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实践概述

(一)地区贫困县基本情况

山东地区贫困县平均海拔400米,辖7个农业合作社,共489户1928人。山东地区贫困县耕地面积为1688亩,山坪塘18口,精准扶贫工作中建卡贫困户工92户,计279人,贫困发生率为14%。2019年山东地区贫困县被识别为贫困村,四川省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于2020年6月开始帮扶该村,2021年山东地区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1.人口及自然环境状况

山东地区贫困县属于川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6.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雨热同季,光照同步;地形以浅丘为主,海拔位置在400—700米之间,丘陵密布;土壤主要为灰粽紫泥土,适宜蔬菜、水果等作物生长,山东地区贫困县村内地形主要是浅丘为主,村域内最高海拔450米,最低海拔350米,适合农业种植,发展特色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猪、牛、鱼、鸭为主。山东地区贫困县全村共7个社,总户数489户,总人口1928人。其中男1060人,占55%,女868人,占45%。2019年山东地区贫困县被识别为贫困村,贫困户共92户计279人,贫困发生率14.4%。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山东地区贫困县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

表1 2019-2021年,山东地区贫困县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2.经济发展状况

山东地区贫困县现有耕地约1688亩,人均0.87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养殖业以猪、牛、鱼为主。山东地区贫困县幅员面积大、人口多,地形以丘陵为主。

根据表2可以看出,山东地区贫困县村民的收入来源以第一产业为主,即初级农产品(水稻、小麦、土豆、玉米)、养殖产品(猪、牛)的直接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结构仍是传统的种粮、养猪加劳务型的农业大村。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前,山东地区贫困县无集体经济收入,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发展主要靠种养业带动,经济效益微薄。

表2 山东地区贫困县农户收入主要来源(前四位)

另外,山东地区贫困县人口结构失衡,外出务工人口较多,目前在村村民主要为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村里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劳动力缺陷。

3.基础设施状况

山东地区贫困县平均海拔400米,丘陵地形使得道路建设存在很大难题,山东地区贫困县村道路都属于泥结石路面,村内交通条件较差,此外山东地区贫困县资源有限,村民居住分散,部分村居饮水问题亟待解决,缺乏配套完整的公共设施。

主要表现为:第一,硬化道路少,村内交通情况较差。山东地区贫困县现有村社道路6.2公里,全部属于泥结石路面,基本难以通行。全村仅通了2.3公里3米宽的水泥道路,村内还有两个社未通公路,约3.5公里,这两个村社之间通行能力较差,恶劣的道路交通环境严重制约山东地区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村民居住分散,居住环境条件较差。山东地区贫困县民居分散,贫困程度较深,群众生产生活较为困难。部分村民的住房属于危房,随时有倒塌可能,不能确保村民住用安全。第三,山东地区贫困县发展受制于水,精准扶贫工作展开前,山东地区贫困县共有山坪塘18口,其中有12口属于病险山坪塘,村里无集中供水站,村民饮水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中3个社的群众饮水极为困难。四是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精准扶贫之前,山东地区贫困县村内无学校、医院(卫生所)、超市等配套设施。山东地区贫困县人民群众的教育、就医、娱乐等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山东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实践思路

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脱贫途径也各不相同。山东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实践的顺利开展,归功于对自身现实客观环境的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科学的精准扶贫模式。山东地区贫困县的扶贫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机制创新;二是实施产业扶贫;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四是注重扶智育人。

(一)坚持机制创新

山东地区贫困县扶贫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创造,推动精准脱贫机制建设更加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实扶贫工作责任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做精做细动态调整,选优配强帮扶力量,实行领导定点联系、定点帮扶,村干部包村包社制度,有效解决扶持谁 、怎么扶、 谁来扶等具体问题,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探索建立党建扶贫机制。

第二,成立扶贫专项工作小组,把扶贫工作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做到人员、经费、责任三落实。通过整合基层组织力量,增强扶贫工作动力,利用好“巴中精准扶贫数字系统”,开通APP手机移动查询终端,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创新建立贫困户“一本账”制度,完善“两不愁、三保障”指标体系。

(二)实施产业扶贫

贫困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产业的带动,产业发展有利于拓宽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确保精准扶贫的成效。发展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特色产业对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实践中坚持兴业富民,确保选好选准致富产业,产业发展要符合山东地区贫困县客观环境及村民主观意愿的实际情况,山东地区贫困县选取葡萄、不知火丑橘等品种进行种植,既能够体现地方特色,也有力地推动山东地区贫困县的经济发展,使山东地区贫困县长远发展有持续保障。山东地区贫困县产业扶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针对区域制定产业扶贫规划;第二,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第三,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旅游开发一体化。

山东地区贫困县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产业扶贫规划,村内规划区域分为有机种植区、生态观光区、休闲游憩区、游客接待区等。特色果木种植是山东地区贫困县的支柱产业,山东地区贫困县依据村内不同海拔以及土壤环境确定果苗、花木具体品种的种植。例如,海拔较高,土壤湿度较大的区域气候和光照条件较好,适合种植葡萄、猕猴桃等水果;坡面土壤环境较差,适合种植三角梅、银杏、紫荆、樱花等一般性花卉苗木;村道路两旁适合种植不知火等对环境和土壤要求较低的果木。山东地区贫困县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脱贫攻坚首要任务,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对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使集体经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成立山东地区贫困县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赋予集体经济组织与股份合作制产权管理相适应的法人主体资格地位。二是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现集体经济有章可循。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了山东地区贫困县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股权管理制度、董事会职责、监事会职责、股东代表大会职责等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三是创新运营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等方式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山东地区贫困县的水库1口、堰塘8口通过协议方式租赁给国科产业园使用,其余4口塘堰通过村民大会公开议价的形式租赁给村民使用。四是运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通过土地整理增加的属于集体耕地49亩,以600元/亩租给国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葡萄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94万元。五是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资金效益。将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以投资入股等方式,通过协议与产业园区业主合作,8万元入股华海专业合作社,12万元入股国科股份公司,实现年保底分红2万元,在产业园区业主收益增加的情况下,分红实行上不封顶,实现保值增值。

推进产业开发和生态旅游一体化格局。首先,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果蔬产业规划落地后,果蔬基地的肥料主要是养猪牛的粪尿液,通过沼气发酵成为优质的有机肥,这样不但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能生产出绿色的高质量的水果产品和蔬菜加工原料,而且解决了养殖业的排污问题,使养殖和种植成为有机的整体,形成链式循环,废物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示范村产业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山东地区贫困县以葡萄、不知火等果苗种植基地为基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依附于特色水果、珍稀苗木等支柱产业繁衍出葡萄观光园、农业生态园区等外延产物,举办了葡萄采摘节,2021年仅葡萄销售额达400多万元,被评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最后,山东地区贫困县还不断加强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吸引力,以产业体系为架构,实现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山东地区贫困县现有农家乐3家,乡村酒店正在建设之中。山东地区贫困县景区配套有休闲广场、冷库、产品展销点和廊道等设施。

(三)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蓄力,而滞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地区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扶贫工作开展前,山东地区贫困县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难以满足村内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休闲需要,也不利于山东地区贫困县的产业发展。因此,山东地区贫困县精准扶贫实践中积极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第一,硬化村内主干道,便捷出行;第二,实行易地搬迁,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第三,整合塘坝,建设便民水利工程;第四,完善村内文化教育设施,改善村内景观设施。

首先,山东地区贫困县地势较高,自身地理位置对日常交通情况就有所限制,同时村内道路泥泞不堪,通行难度较大,雨雪天气更是难以出行。这种恶劣的道路交通环境不仅不利于群众的日常出行需求,也是限制山东地区贫困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山东地区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第一步就是要修缮村内道路,改变山东地区贫困县原有的土路、泥路,硬化村内外主要道路,拓宽及硬化村部主干道2.5公里,便捷村民出行。其次,扶贫工作开展前,村内住居分散,部分村民住房地处偏僻,地势险恶,严重影响到村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扶贫过程中,山东地区贫困县积极实行易地搬迁,建设“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一批集中住宅,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实行危房改造计划,旨在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同时,对于家中经济非常困难的村民,以低于市场价为他们提供一批廉租房,尽力做到人人安居。住房环境和道路条件改善后,山东地区贫困县着力解决令村民十分忧心的饮水问题,建设便民水利工程。先是整合村内所有塘坝,对村内现有塘坝进行安全检测,整治村内不符合标准的塘坝8口,接着在新居附近新建山坪塘6口、蓄水池5口,解决村内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山东地区贫困县解决了住宅、道路和饮水问题后,不断改善村内文化、医疗、教育等设施。在村内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阅览室,围绕山东地区贫困县产业发展,衍生出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如葡萄主题酒店、乡村游乐场、文化艺术长廊等,满足了村民日常休闲需要;新建村卫生所,完善村内医疗设施;新建村幼儿园和村小学,保障学龄儿童的基本求学需要。

(四)注重扶智育人

山东地区贫困县属于丘陵地形,村里交通闭塞,村民思维方式保守单一,在长期贫困环境下形成了固化思维,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这种思维特点使得部分村民对扶贫工作产生排斥感,降低精准扶贫的村民参与率,部分村民消极被动地参与脱贫工作。针对这种现象,山东地区贫困县干部在脱贫工作中尤其重视扶智育人,解决好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问题,加强对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想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只有消除了精神上的贫困,才能真正释放贫困群众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全面脱贫。

首先,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在山东地区贫困县扶贫工作中,首先新建了一所村幼儿园,一所村小学满足基本求学需要。山东地区贫困县地势平均海拔400-700米,村内无公共交通,大部分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主要是老人和儿童,村内低龄儿童无法求学,村内基础教育设施较为薄弱。在扶贫工作中,山东地区贫困县不断完善村内基础教育设施,新建了村小学、村幼儿园。村幼儿园和村小学的建立满足了村内学龄儿童的基本求学需要。其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加村民收入。职业技能培训是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贫困户内生动力的一种直接的、有效的方式。山东地区贫困县结合产业发展情况,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村民对果苗和珍稀花木的了解,熟悉不同种植产品的种植和生长要求,通过培训,培养村民的种植技术,为村民进入葡萄等果木产业园工作奠定基础。再次,建立村约村规,弘扬孝道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村规民约是治村的总章程,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重视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村民的治理,以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和谐乡邻、整洁美丽、法治文化等要素对各家各户进行评选打分,通过星级家庭创建计划,公开评比、投票,按照投票结果公开表彰并在每个住户家门口挂星。最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山东地区贫困县建立村法治宣传队,由村民自我宣传;开展法律进村活动,邀请市区两级法律专家到村讲法。深入贯彻《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教育,集中学习宣讲12次,群众参与860人次,群众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运用民主方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四、结语

通过研究山东地区贫困县扶贫实践案例,总结其精准扶贫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是政治方面,调整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措施,合理设置扶贫目标实现精准帮扶。二是经济方面,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要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产业链,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三是文化方面,重视文化扶贫,建立文化扶贫长效机制,不断加强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完善贫困地区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四是从社会保障方面入手,提出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水平,健全就业机制,使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

总的来说,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是在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科学理论,随着我国扶贫实践的深入,精准扶贫思想也将会继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由于本人学术水平以及其他条件限制,文章仅从某些角度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研究、阐释,对于精准扶贫思想的解读以及其发展思路的研究,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仍然希望本文的相关论述及观点可以充实国内学界对此课题的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地区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