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强国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推广的探索—以开封汴绣为例

2022-03-23陈珂涵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大众

文/陈珂涵(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基于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中国历史变更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在经济与网络以及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了解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无疑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上格外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每一位传承人“孤独”的跋涉,每一件作品都包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热爱。文化种类丰富多彩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汴绣就是在这片土地中孕育出来的艺术瑰宝,汴绣用内敛呈现端庄的华贵,图案规整秀丽相结合并具有美好寓意,这正是它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气韵。汴绣艺术从初步发展到繁荣、没落再到复兴,用了上千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这门古老的艺术一直在艰难地向前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历史发展,与各历史阶段相融合,这无疑是一条遍布坎坷的漫漫征途。然而,让我们值得高兴的是,汴绣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失去希望,反而更加凸显出了自己的勃勃生机。汴绣初始于宫廷,之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汴绣在学术界并没有受到较高的关注度,缺乏理论上的系统研究。传承和发扬汴绣艺术,充分了解大众对于汴绣的态度,可以增强大家对汴绣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能让汴绣在传统艺术文化中“活”起来。本次调研主要在河南开封进行,为了扩大调研范围,在线上也进行了同步宣传。其中在校学生58.33%,高校教职工12.5%,艺术从事者占比8.33%,科学工作者18.75%,自由职业者2.09%。

为更详细地了解大家对于汴绣艺术文化的认识,首先我们调查了大家是否了解开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对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感兴趣。在调研报告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听说过一些”的占比达到了79.17%,“知道很多”的占比仅有14.58%;而在“汴绣、木版年画、木雕”的感兴趣程度中(图1),“汴绣”的占比达到了52.08%,“木版年画”占比41.67%,“木雕”占比6.25%,从此可以看出汴绣的吸引度比较高。在询问到“是否愿意学习‘汴绣’时”,81.25%的人是持“愿意”观点。

图1 大众对于开封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占比

当问及汴绣的价值时,从特点来看:“典雅大气、古朴韵味”占比都达到了66.67%,“工艺精美、质感轻柔”分别占比62.5%和56.25%。(表1)从收藏价值来看:“传承技艺”占37.5%。保护汴绣传统文化艺术,83.33%的人是倾向于“避免汴绣艺术传承和中断”,75%的人认为是应促进汴绣艺术的多元化。

表1 “汴绣”吸引大众的特点

对于如何让“汴绣”走进大众视野的看法,我们在问卷中了解到大家更希望扩大市场且销售渠道多样化,将汴绣文化与漫画、游戏等元素相结合,增加与汴绣相关的文创产品,以及提高汴绣的知名度。随着文化工业时代的来临,艺术生产也趋于工业化,而手工艺术的发展由于成本高、生产流程复杂、效益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艺术都致力于探索在艺术生产的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后,在新的众多流行、通俗的艺术门类兴起之后,如何让汴绣艺术在新时代的变化中稳定对接,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如何让汴绣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生活,并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实践和探索,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我们深知“文化需要传承,艺术需要研究”,由此我们对于汴绣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汴绣题材十分广泛,最常见的则是绣画类、动植物类、风景类以及人物类。如果可以让汴绣与流行文化相结合,让汴绣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美术的样式,使其与现代油画以及当代流行文化相融合打造出大众喜爱、辨识度更广的现代汴绣。首先,在汴绣创作的同时分析传统汴绣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总结传统汴绣艺术应用转化的基本规律,对汴绣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索。设计出新颖的汴绣现代化传承的产品,这样可以使汴绣更大程度地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为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探索汴绣与生活中的其他设计融合,例如服装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甚至实现跨界的融合,让传统汴绣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其次,在推广上打造“汴绣+科技”,将汴绣与科技相结合,使汴绣图案“活”起来,在这一方面,敦煌的宣传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设计师将敦煌传统纹样与手帕、丝巾相结合,在顾客挑选的同时可以观看一段视频,使用虚拟技术搭配与挑选属于自己的敦煌传统纹样丝巾。这不仅是一种文创产品,更是传统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打造出现代化的文创产品,形成更高效的宣传推广。例如疫情期间许多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博物馆,给人非常舒适的观感体验。那么汴绣的一针一线也可以与虚拟设备结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近距离观察汴绣作品的形成给大众更完美的交互体验,使汴绣文创以更加科技、更加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从另一个层面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体市民之间的互动与结合。

图2 “汴绣”的收藏价值在大众心中的占比

最后,汴绣也需要进行“生产性及可持续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意在关注传承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而不是重点关注汴绣的经济市场效益,机器制作而成的汴绣是文化价值在市场的变现,机绣线条僵硬质感大不如手工刺绣,如果大量生产机绣将会使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很快消耗掉。

生产性保护可以使汴绣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不仅带动起汴绣传承人的积极性,提高传承技艺水平,扩大推广区域,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此便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形成可持续性保护使汴绣发展更有生机。但真正实现“生产性及可持续保护”还需艺术从事者和普通市民相互配合,同时汴绣等民间艺术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传统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多半是口传心授,维护好传统技艺的文化生态,更好地培养传承人技艺与汴绣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技艺与现代经济社会也需要进行磨合,使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环境更融合。

汴绣在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出现的宣传难、精湛技艺传承难、从业者少、大众关注度不高等问题,这些也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古朴的花纹、古老的技艺是吸引大众喜爱的关键,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如何与新时代相融合,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生机,这都需要非遗传承人的经营智慧。

正如汴绣技艺传承人苗炜花费两年时间完成的《赋彩八十七神仙卷》汴绣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原作品是一幅绢本白描长卷,苗炜认为如果单纯使用原作白描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于是她对画作进行重新设计,最终采用了“赋彩”的形式,用一针一线使传统的《八十七神仙卷》更加丰富多彩,使作品拥有宫廷气质的同时又有艺术欣赏的人文风韵,赋予了作品新的生机,她的再创作也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这不仅是汴绣艺术上的再丰富,也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另一种宣传方式,作品保留了中国画平面造型,又具有汴绣独特的表现手法,赋予画作立体质感使之具有另种艺术气质。

由此可以看出,保护好传统技艺的精华部分离不开传承人以及各领域艺术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让传统工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形成良好的振兴传统技艺的文化氛围。通过一位位传承人的探索让传统与现代、工艺与生活相辅相成,防止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化发展对传统工艺造成破坏,使不同的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的热潮中来,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将文化自信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激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让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大众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